新时代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政育人
2022-02-14李程
李 程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为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部等部门于2018 年发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四类战略人才之一。2021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卓越工程人才的卓越性不仅体现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其核心还在于以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为支撑的综合能力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作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为人才培养工作筑牢基石。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着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高校实际,立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背景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探析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发挥育人功能。
一、志存高远,报国先行,确立卓越工程人才成长政治方向
当前,百年变局与复兴全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叠加推进,全球产业链格局和创新版图正在不断重构。[4]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只有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开展,主动答好时代命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才能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这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前进的方向,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做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好卓越工程人才成长的“思想关”。
第一,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在扎实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同时,高校特别是高校理工专业学院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教师主体责任,严格教学内容审核,突出思政引领成效。与此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开展都应该结合党情、国情、校情,坚持以专业前沿和行业发展为背景,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和感染力,为学生成长确立清晰的政治方向。
第二,将爱国主义的培养贯穿思政育人全过程。高校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卓越青年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引领他们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使其个人成长轨迹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引导新时代的卓越工程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工程师胸怀祖国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第三,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思想价值引领的渠道方式。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要通过调研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以学生喜闻乐见、同频共振的形式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以期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用好用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生动的语言讲好思政故事、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议题,积极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
二、以德为本,敬业奉献,筑牢卓越工程人才职业道德素养
在高校的科学和工程研究中,也在一定范围内伴随有心浮气躁的不良治学态度。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以“95 后”“00后”为主,他们具有更鲜明的个性、更活跃的思维、更多元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相应的辩证思维能力,动机容易偏向功利。作为学校,必须要坚定不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首先,注重德育课程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以德为本,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而言,品德的培育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久久为功。要注重抓源头,认真开展卓越工程人才“新生第一课”,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走好成才第一步。注重抓关键,实施卓越工程人才道德品行培育工程,依托各培养学院和专业,举办学术道德讲堂,开设伦理道德相关专题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卓越工程人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过将“行业大师”“劳模工匠”“优秀校友”等请进课堂、聘任为“校外辅导员”等方式,搭建卓越青年人才与榜样标杆之间的沟通桥梁,多渠道、多主体、持续性地开展生动有效的德育课程,帮助卓越青年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次,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卓越工程人才法律素养,通过面上教育与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警惕“利”的侵蚀,用“脚踏实地”对抗“急于求成”,以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以智慧的力量铸造功绩,不做“有才无德”的“次品”,追求“德才兼备”、经久不衰的卓越。
再次,抓牢组织育人基础。要充分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追求和多元发展的同时,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处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与此同时,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格外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当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理应成为他们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始终有对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方向。只有筑牢职业道德标准,指导学生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卓越工程人才服务社会功能打下坚实基础,才能真正地突显其个人社会价值,才能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实践育人,需求导向,指引卓越工程人才紧跟行业发展
新时代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着眼于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从专业分割转向学科的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这就要求当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以实践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紧跟专业、行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适应性,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行动是对卓越工程人才最有效的磨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过程和价值体现都离不开教育主体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更是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总结。从一定程度上,实践育人能够弥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距离感,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并指引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训练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增进对国家、社会的深刻认知和强烈使命感。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针对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育人工作。
第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专业实习实训。与企业深化合作开展教学工作,由企业开设多门选修课,校企联合共同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促使企业资源融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创设校企“双导师”“学徒式”等制度,在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积极拓展校企人才“订单式”培养渠道,使校企双方在学生培养方面能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在校生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一线,到一线去掌握“活需求”,在实践中培育卓越工程人才的应有素质。
第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围绕国家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体系化的指导方案。以各类专业学科竞赛、“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赛事为切入口,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型竞赛;以科研团队的重点项目为支撑,提供有力的师资、技术支持,实现科教实践融合;搭建创新培育平台载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新工坊、创新实验室、双创孵化基地等条件,开展贴近现场和应用的双创教育;与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联合,举办“校企融通开放日”等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从而实现多维度、开放式、深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三,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类实习实践,培育家国情怀。以党团建设为载体,强化组织保障,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社会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紧扣伟大成就、民生福祉、中国之治、乡村振兴等实践主题,鼓励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社区、基层农村等地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使卓越工程人才在实践中更深刻地认知国情,进一步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四、涵养人文,拓宽格局,促进卓越工程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卓越工程人才在具备工科专业知识和工程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机制当中,从而促进卓越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海量信息和知识的获得,拥有懂得“为什么”的思辨能力更为关键。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怎么做”,但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做”以及“做的价值”,引导学生以人文视角探索自身民族和专业的发展历程,才能形成其个人成长和长期发展的内在支撑力。
随着文艺展现方式趋向多元和自媒体的高度普及,以人文为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渠道也得到丰富。在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一、二课堂紧密结合,以课内外活动、新媒体等为载体,注重文化熏陶,以丰满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为目标,用丰富多彩、有内涵、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引导人才多元发展。当前,促进卓越工程人才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可以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一方面,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立足民族认同培育人文素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灿烂成果形成了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当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绚烂文化中汲取属于自身的精神财富,提升民族认同,通过扎实的内在修炼,构建丰满的精神世界,进而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史,拓宽视野格局构筑使命担当。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发展背景,以校训院训、工程学科发展史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挖掘文化育人资源,进一步开展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通识学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宏大的格局和视野,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放眼未来,提升精神价值和获得感,将肩负宏大使命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语
从思想、品德、实践、文化四个维度落实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政育人工作,能充分体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之要求,更能为其专业能力素养提升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应该致力于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政育人机制体制,重视人才的辐射和传承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间性”作用。在上述几点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打造“卓越”品牌,反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注重卓越榜样的朋辈辐射,横向促进以“点”带“面”。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卓越工程人才榜样并广泛宣传,以卓越工程人才作为人才发展的“排头兵”,将优秀个人发展与人才团队发展结合,发挥其朋辈引领和驱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人才培养格局。高校要注重卓越精神的传承,纵向推动以“老”带“新”,将前一批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成果作为后一代新生力量的生动教材,不断固定和完善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措施和方案,从而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的良性、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