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经济与金融学院为例

2022-02-14黄振宇张小永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产教学院育人

黄振宇 张小永

(湛江科技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立足于本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也考虑到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求职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总体而言是结构性的、暂时性的、可逆性的,至于具体怎么应对,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了。育人机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各个学校现在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和思路,也极大地借鉴了样板学校的范式经验,其中的底层逻辑在于,如何能更好地融合校企双方目标与利益,以形成一定成效的产教模式。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也就是怎么对接产业了。所有企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产业发展现状和改革需求,学校也不可能单纯地为某一两个企业输送人才。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了发展而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可以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国家层面各种政策的出台以及政府亲自指导下场,无不显现了产教融合的必须性、重要性、多变性,政策法律法规的指令性作用,能创造良好的大环境,给予协同育人成长的沃土。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寻找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赢模式。企业属于产业系统,需要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是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对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直接获取人才,或者短期培训后就能获得人才,对于公共物品属性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是很热情。高校培养人才是以育人为目标,不会单独为一个企业或一些企业培养人才。如何能在合作中找到利益共同点,是解决校企合作的关键。[1]

产教融合当中,应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产业的多元主体统一合力,此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实现有效节能的链接,进而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始终这里绕不开的就是人才的作用。一般理念上,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而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筹措和实操经验,这两者缺一不可,但又相互抵触,学校即不可能直接转化企业的人员作为师资使用,企业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实中,各个院校不断挖掘自身或者相关的社会资源,然后就去相应企业建立投教基地和实训中心,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布局,这点虽然也有学校发展层面的指导意见要求,但是现实的状况就是跟企业比较熟,哪怕专业设计、人才输送这些都不太匹配的状态下,依然选择了定点建设,完成指标了事,脱离不了单打独斗的局面。

部分企业在对口的情况下,也基于资金投入和人才输送的不确定性,在后期难以为继,甚至于在一开始就是冲着投教基地的牌匾,以及可以向政府申请项目补贴的资格。导致了各种投教基地只有挂牌之实,而没有真正运营,更谈不上对接学生实训实操了,甚至难以越过仿真到达了解实际产业运行,接触项目立项、落地、反馈等环节。单纯地挂牌了事,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来是可以积极利用,也是难得的契机,却无法进行有效整合,也为下一次的合作筑起了不信任的高墙。[3]

导师的脱节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表因,基于企业逐本赢利的内在要求,企业方面派出的导师并不可能常驻学校,只能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进行联系、讨论、监督。由此可知,在一直以来的产教融合当中,向来是学校师资占主导地位,这种尴尬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情况也是企业通过客座教授和特聘讲师等来校互动,实际当中还是囿于学校的一亩三分地之内,并不能很好地及时吸收产业前沿资讯并转化为课堂讲授内容。哪怕是关注到第一手资讯,到了解、吸收、转化并运用于教学,该知识又将面临变化甚至更新换代的情况。课堂脱节这个问题,在学校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中,是一个怎么都逾越不掉的鸿沟。[4]

三、相应路径与对策

对于前面提到的各学院单打独斗这一现状,其实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状况。要解决也很简单,并不是死守本身固有资源,不应在利用中消耗殆尽,而是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进行合作,实现真正的大经济、大商科、大工科等的全面布局。这个需要在总体的布局下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并且能够做到与他人共享,形成强强联合的情况。通过合作,形成共同发展、互相进步的共赢局面。在此方面,我们经济与金融学院在得到深圳某公司提出的合作意向后,经过慎重思考以及大胆构思,联合智能制造学院一起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投教基地,让学经济的人在金融领域活跃于产业化浪潮中,让学技术的人在研发领域发挥智能工厂的研发活力。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状况中,很多院校号召发展进步,要做更多的努力。这个理论上没错,但是我们得清楚认知自身资源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时间方面的问题。而且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进行学科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也能极大地提升原有的教师素质水平,提高学院竞争力,再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当中去。

挂牌了事的状况,既有学校关于专有要素的占有性,也有企业的逐利本质,既不能发挥学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有企业对于人才输送和成果保有等顾虑。所以我们处理这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利用企业逻辑去做好对接学院研发以及成果转化。这里面首先需要看到的是,产业化浪潮之下,一定不能仅仅在自身领域着力,还需要关注上下游等整体链条的发展态势,充分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拧成一团,集中发力,这也更呼唤产业学院的出现。[5]我们立足现在湛江科技学院发展的内涵要求,在建成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总体目标指导下,怎么布局新一轮的产业学院,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这个也就是我们在后面需要花更多力气论证并实践的方向了。从我们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实际出发,建立建成有专业特色、符合企业逻辑、对接产业要求的产业学院,也能把学生更好地引导去进行实操实践,在实际项目的运行过程,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应对能力,为进入职场提供更多的磨合机会。

至于课程脱节的问题,也是与知识的产生以及传播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我们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面即时分析研讨最新的产业动向和企业运营,此间依然有时间差的存在,如果要获得第一手资讯,还是得到企业中去操作体会。[6]这样的体验才能更好地诠释当下发生的变化,也是我们经济与金融学院在与投教基地、实训中心等对接时,比较重视的地方。我们经济与金融学院号召本院的教师走出去,跟企业对接,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实际观感中更高效地对知识见解进行修订,以便于能及时于课堂上展示,做到在课程中展示最精华有用的实操经验与见解。包括我们已经有部分老师,在课余时间去接触相关产业,并且自行运行某些实体或者工作室,在实践中体验产业发展现状,更好地把一些企业中得到的实际观感展示于课堂,也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实时性、真实性、有效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教与学的良好循环。

四、仍须下苦功之处

加强党团一体化建设。党团一体化建设有两个立脚点,一个在于学生的培养指导,做到党指导团,团响应党,形成良性循环并在教与学中相长。以党员先锋模仿作用,更好地指导引导团员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并且在党的指导方面,能更有力地贴合广大团员学生的发展,积极引导其投身于产教融合当中,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另一个立脚点在于,更好地对接企业,通过党建结对子,产生更深的关联,并为培养团员学生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换位思考站在企业的立场,也会更加好地进行总结汇总,从学校每年的就业情况中先有个大概的认知,通过多年的通报可以形成一定的研究脉络,分析出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从而更好地从教学端对广大团员学生进行引导。综上所述,这也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起点,能够做到更好更强有力地引导相应方向并及时修正,不至于在学生毕业之后才自行在职场摸索,把相关的认识提前灌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场习惯。

全面推广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的推广实行,在于把课程以外的接触更快地到达学生层面。即使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办法方便快捷地传递给学生,那也不过是自我卖弄的见识。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教师身上,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把对应的学生成长都纳入考核指标当中。有利于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有利于对学生项目竞赛及时指导,有利于对学生成长相伴参与,我们也在金融工程系首先开始了试点并将全面推广实行导师制。从学生入学伊始,就通过互选通道选定导师,后续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也在导师指导的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学互竞的良好关系。并且就一些比赛的参与来说,也建立相对稳固的团队基础,有利于日后的打磨发展落地,也能做到更好的导师参与和及时调控,增强学生的竞赛素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相伴,也能让导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实际中做到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发扬优点,补足短板。

贯彻全过程三全育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布以来,三全育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在经过多年的推广,包括重点省市高校的试点建设中,还没有显著的成效展现。但是这个并不代表三全育人不该做、不能坐、不可做,而恰恰是因为它不好做。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是在前述观点的有力延伸,也需要我们勤下苦功,切实做好,以高校思政为重要抓手,[7]建设完善我们的协同育人机制,并不断总结提炼,以形成有经济与金融学院特色与做法的经验。全员育人需要大家都站在教学的立场去思考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书育人不仅是某几个领导的事情,也不仅是科任老师课堂的事情,也不仅是学工口的事情,而是需要上下一心,全员参与。行政教辅,各有各的着力点,这个可以站在实际岗位上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全程育人,也是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可以说我们培养的人,就是祖国的明天,如果能花四年时间好好培养,多花点时间精力在学生身上,他们也会感觉到老师的苦心,也更有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全方位育人,也即是不单单从学业方面入手,从各个方面培养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青年大学生,让其更好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去。

五、展望以及结束语

在我们形成有经济与金融学院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肯定要立足于当下的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利用本身优势申报相应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并在实践当中不断研究思考,做出高效有利的抉择,乘着当下学校改革之风,重新审视修订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谨慎推敲,做好适应企业需求,以达到与产业对接,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高匹配的人才,为教学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的标杆指导导向。在注重与时俱进的前提下,也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真真切切做好教与学,这也就是我们经济与金融学院在发展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的初衷。

学校的一大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不能实现良好的就业,那我们谈何教书育人?摈弃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和单纯的课本PPT 讲解,我们要更主动积极地投入育人体系的升级改造,这也需要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教与学的逻辑,并且按照企业需要,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避免毕业就是失业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学的内容与产业需要脱节,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故步自封、疏于思考学习的后果,这恰恰也是学校最不应出现的痼疾。

诚然,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但在摸索中的经验,希望能让同类院校得到一定的启发。我们也将继续进行相关的改革,在适配学校总体发展的目标下,继续探索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产教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