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武德钱字体、读法考释

2022-02-14龚涛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欧阳询武德元宝

龚涛

2020年7月浙江历史选考第25题以唐武德钱的读法争议入题,但本题选取的配图却存在明显疏漏,与唐武德钱的钱文字体原貌相去甚远。笔者根据实物史料和文献记载对试题中武德钱的钱文字体进行勘误,并联系统编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于中国古代货币史的内容,进一步从史料和逻辑两个层面对武德钱的读法问题做了研究探讨,希望能够给同仁们的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请指正。

一、“武德钱”钱文字体勘误

唐朝立国之初,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开铸新币。该钱面铸四字,穿上为“开”,穿下为“元”,穿右为“通”,穿左为“宝”,此钱长期存在两种读法,直读为“开元通宝”,旋读为“开通元宝”。因读法尚存在争议,本文暂且称之为“武德钱”。2020年7月浙江历史选考卷第25题继承了以往史学方法与素养类题型的基本特色,以“开元通宝”与“开通元宝”的读法争议为切入点,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关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的达成度。试题如下:

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图1)。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也就是说要努力重返唐王朝开铸新币时的历史现场,从源头上追溯武德钱钱文的文意,以及欧阳询的制词细节。在探讨武德钱的读法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本题配图存在的明显谬误。根据《旧唐书》记载,武德钱的钱文设计者和书写者是欧阳询,“其字含八分及隸体”。《新唐书》有关武德钱的记载则是“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唐会要》亦持此说。从实物钱文看,四字体势方正,平衡对称,基本保持了隶书的特点,同时又经严谨的取舍兼采了篆书、楷书的优点。以钱文中的“通”字为例,“通”字的篆书意味最为明显,可能是考虑到笔画聚集较多的问题,右半部分的整个“甬”字都采用了标准的篆体结构结字……欧阳询果断用隶书“四点一捺”的半包围结构取代篆法,突出了全字的主辅关系。末笔原本带有波势的一捺依篆法精神改作平直的一横,结尾处仿照“元”字长横的方式稍稍上折以象征波势,与左侧垂直分布的四点共同组成了一个曲尺形的包围框,将显露圆势,气息较活跃的“甬”字部分包裹其中,强调了钱文方正工整的基调,也实现了动与静的融合。[1]

根据有关武德钱钱文的文献记载和史学研究,再对比武德钱的实物照片(图2)和拓片[2](图3),可知第25题配图不可能是武德钱的实物拓图。据查证,此图出自杨志玖先生《陋室存稿》中《“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一文。文中指出,“图据《泉志》《钱录》绘制,示意非原大小。兼参《古钱大辞典》”。对此,笔者又去查阅了南宋洪遵《泉志》中的配图,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泉志》,体例严谨,考订审慎,堪称中国钱币学的经典著作。但书中图片并非出自洪遵,而是由明代徐象梅参补,其钱图似是随意绘制,与实物俱相去甚远。杨志玖是著名历史学家,却毕竟不是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依据《泉志》等绘制的武德钱图,出现纰误亦属情有可原。

二、“武德钱”钱文读法探析

面文四字的圆形方孔钱,通常有两种读法。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的,叫直读或顺读;按上右下左顺序来读的,叫做旋读。关于武德钱的读法问题,历来各执一词。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认为“开元钱应当直读,即先上下,后左右;唐人所谓左右,是以事物本身为标准,也可以说是以钱范为标准,在看的人说来,实在是右左。……但由于它不是年号钱,所以有人读作开通元宝,当时民间就有这种读法,近代居然还有人以为应当读作开通元宝。然而,开通二字没有什么意义,开元二字却有很大的政治意义。”[3]相反,唐石父先生则持旋读说。在其《武德钱文研究》一文中,认为武德“钱文采用流通之意的‘开通’加国之大宝的‘元宝’,是符合要求的新结构”。

武德钱的铸行,在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货币体系,开创了唐宋以后以“宝文”为货币名称的新系列,后世钱币多以“年号”+“通宝”“元宝”命名,但武德钱并不是年号钱。武德钱开创了由书法名家题写钱文的先河,但史籍中却不见欧阳询题写钱文时的细节记载。这一问题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真正一手史料的缺失。这也是后世钱币学界两种读法分歧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原始史料缺失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搜集与这一问题相对接近的其他相关史料。有关武德钱的读法问题,先来看两则文献记载。

史料1 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及铸新钱,乃同流俗,“乾”字直上,“封”字在左。寻寤钱文之误,又缘改铸,商贾不通,米帛增价,乃议却用旧钱。二年正月,下诏曰:“泉布之兴,其来自久。实古今之要重,为公私之宝用。年月既深,伪滥斯起,所以采乾封之号,改铸新钱。静而思之,将为未可。……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之钱,令所司贮纳,更不须铸。仍令天下置炉之处,并铸开元通宝钱。”[4]

史料2 大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通元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欧阳询为文书,含八分及隶体。……大小轻重,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后盗铸渐起。……乾封元年,造“乾封泉宝”钱,直开元钱十。周年以后,旧钱并废。二年诏,开元钱依旧施行,乾封钱贮。[5]

《旧唐书》持“开元通宝”说,《通典》则持“开通元宝”说。从成书时间上看,《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此时距初铸武德钱已经过去了324年。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的《通典》距初铸武德钱相对较近,但期间也隔了180年。是否年代相对较近的就更可信呢?未必尽然。《旧唐书》成书虽晚于《通典》,但是在广泛征集唐史资料,根据唐人吴兢、韦述等人《唐书》编修而成的,吴兢、韦述等人的原著又是在实录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旧唐书》持“开元通宝”说的同时,也肯定了“流俗”将武德钱读作“开通元宝”的事实。“流俗”影响之巨,以致高宗时铸“乾封泉宝”钱时竟“同流俗”,不久意识到“钱文之误”,故乾封泉宝铸行仅八个月。可想而知,有关乾封泉宝的铸造问题在当时的朝堂上是引起过激烈争论的,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武德钱究竟是直读还是旋读,当时争论的结论是以直读“开元通宝”为官方正统,旋读“开通元宝”为“流俗”。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旧唐书》引用了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的诏令,诏令中明确称武德钱为“开元通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唐高宗乾封年间(距初铸武德钱约45年),“开元通宝”“开通元宝”两说已然并立;二是在唐高宗时期以“开元通宝”为官方正统。当然,我们还不能由此直接得出武德年间钱文读法的确切结论,如果没有原始史料的新发现,这一争论也许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武德钱研究之现实意义

在统编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中,有关武德钱读法,“历史纵横”一栏是这样介绍的:“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这里教科书采用的是“开元通宝”说,同时还指明“开元通宝”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6]在讲述中国古代货币史时,教师不妨以“‘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这一问题为引领,呈现有关这一问题的两种截然对立的学术观点及相应的史料记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开展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这一钱币学界尚存在争议的问题,学生研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会有意识地搜集有关史料,并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判断其价值,继而会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对史料进行适当的取舍,最终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有关武德钱读法直接史料的缺失,这一问题在学生间极可能会像在学术界一样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思想碰撞之际,正是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开始之时。当两种观点彼此不能說服,又都缺乏更进一步充足的史料论据,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尝试转移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布置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搜集唐代以前的钱币图片,重点研究面文四字钱币的钱文布局,将武德钱的读法问题置于长时段的货币史之中加以重新思考和研究。

由上表可见,自王莽币制改革到南北朝时期四百余年铸行的面文四字钱币,已经基本形成了钱文直读的传统,期间虽偶有钱文旋读的现象,如三国时代孙吴的大泉当千等,都是一些传世极少的品种。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主要承袭北朝,从历史逻辑上讲,唐初铸造新币因循北朝传统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虽然唐代之前的钱文读法不能作为武德钱文读法的直接证据,但在原始史料缺失、相关记载出现矛盾时,也不失为对武德钱文读法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另一蹊径。正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方法,更提升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

【注释】

[1]杨心珉:《从武德开元通宝钱文设计看欧阳询的书法理念》,《艺术百家》2014年第5期,第262页。

[2]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5页。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4]刘昫:《旧唐书·食货志上》,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9—1320页。

[5]杜佑:《通典·食货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2页。

[6]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2页。

猜你喜欢

欧阳询武德元宝
“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研究
元宝“发腮”记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唐欧阳询《用笔论》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深山支教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