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42题解析看教学创新
2022-02-14郭从杰常煜王涛
郭从杰 常煜 王涛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在考查广度、深度上有拓展、有延伸,在设问角度上有创新,更加凸显了试题的开放性,达到了借助开放性试题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目的。本文以全国甲卷文综第42题为例,谈谈个人看法,就教于方家,希望能对学生备考和教师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
2021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42题如下: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该题命题立意较新,设问比较巧妙,题目难易程度适中,是一道把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与开放性试题有机结合的典型试题。但从答题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感觉“有点难”。此题的设计,难中有易,易中有难,充分体现了命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与考生作答的辩证统一。题目难易相互转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题目难点之一,就是考生对卫所这一知识点之前没有接触过或接触不多,一看题目不免有了畏难心理,答题时心里紧张,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再加上对地图类题目深层信息提取能力不足,导致部分考生无法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实际上,这道题对卫所这一“陌生”知识给出了清晰而准确的概念解释,卫所性质、设置地点、组织机构、分布区域等要点已告诉考生,也就是说对于答题所需的基本知识点都已经充分表达出来了。但从考生感觉“有点难”的反映中可以看出,考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欠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不到位的。
题目难点之二,要求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依据题中创设的情境和给出的图文信息,可以推断明代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地与国防沿线应是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考生可以在都城、长城沿线、东南沿海等区域标注。在图5明朝局部疆域示意图中也有都城、长城、大运河、海岸线等图例符号,这些符号背后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其实这也是一种答题暗示,所以个别同学标注在大运河沿线也是有道理的。只要仔细揣摩题目中包含的或明或暗的信息,考生标注出集中分布区域是没有问题的。并且,答题要求中“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这又大大降低了题目作答难度。当然,就实际作答情况而言,不少考生仍然不能准确地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或者说虽然标示出来了,但位置不够准确,说明考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能力较弱。
题目难点之三,要求说明卫所集中分布的理由。由于只要求标出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因此对于集中分布理由的阐述围绕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即可,而非面面俱到。同样,如果再次回到题目给定的图文信息,稍加推测和梳理,集中设置卫所的理由就不难找到。“北虏南倭”是明王朝面临的两大主要威胁,即北方的蒙古和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卫所设置在这两个区域特别密集,卫所分布呈现的空间特点也是应对南北两大威胁的反映。对于围绕都城、大运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等分布区域进行准确阐述,表述清晰,也是没问题的。若对明朝的要害地区或对明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所了解的话,作答此題同样不难。
可见,题目给人的感觉可能有些难度,但只要稍加分析和推理,这些难点是可以化解的。当然,分析高考试题不是为了凸显后见之明,而是要找出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反思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路径,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备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二
深入解读“卫所”这道题不仅对研究如何借助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而且对高中历史中的制度史教学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考察某一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此题以图文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卫所制度只是一个切口。要完整理解此题,既需要对卫所制度演变有所了解,也需要对明王朝的疆域管理体制有了解。
明朝革元旧制,在要害地,“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1]卫所设置的高潮期是在洪武至永乐初年,嘉靖、万历年间直至明末,内忧外患加剧,虽有新的卫所设置,但数目很少,分布也零散。
卫所设置的最初职能就是寓兵于农、战守相助、军屯自给,军事性质突出。随着历史演变,有些区域卫所的军事性和政治性逐渐丧失,经济功能日益彰显。明后期,沿海卫所的军事职能已大大降低,东南沿海的巡检司则主要承担着海岸线的大部分瞭哨任务。[2]实际上,都司卫所不仅是明朝基本的军事制度,也是管理辽阔疆域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3]。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讲清顶层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也要关注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实施,即从制度的落地与具体运转上考查制度的运行,要留意制度实施存在的空间差异。
如果检索考生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确实没有卫所这一知识点的讲述。旧教材如此,而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部编新教材,虽有几处提及都指挥使司,但对于卫所这一制度也没有专门知识点的设置。
都指挥使司就是卫所隶属的省级军事机构。如果教学中对都指挥使司稍加解释,自然就会对都司卫所制度有所涉及。都司卫所基本为三级制,基本层级为都司、卫、千户所。都司上隶五军都督府,下辖卫,卫下辖所。卫的全称为卫指挥使司,所即千户所。千户所又分为普通千户所和守御千户所。这样对教材内容稍作纵深挖掘,就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题考查卫所的空间分布,实际就是考查卫所制度在地方具体运转上的空间差异。
第三,教学中必须关注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术视野。
在卫所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有谭其骧、王毓铨、顾诚、周振鹤、于志嘉等人。此题要求考生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就涉及到卫所的分类问题。学界很早就展开了探讨,顾诚将卫所分为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在内卫所四类。[4]
卫所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几种模式,即“重镇型”、“交通型”、“海岸型”等。“重镇型”卫所的设置主要防范边墙之外的蒙古,“重要的卫所与长城呈平行状分布,以明代边镇为中心连成一片”。“交通型”卫所设置主要“处于陕西和西南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卫所多沿交通要道分布”[5]。而“海岸型”卫所主要是防御倭寇和海盗,自山东半岛直至北部湾。
此题要求考生在地图上用斜线标出卫所集中分布区域,然就卷面而言,一些学生斜线标出部分不够准确。因此,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将最新学术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而完整的历史解释。
三
制度史教學中不仅要明了制度创立的背景起源及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要对制度演变进行辩证分析。对于此题的分析与教学思考,其实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没有深究。那就是图5明朝的疆域示意图标注的是明万历年间,而问题的要害就在明万历年间这个历史关键时期。
题目初看起来,标示明万历年间有助于引导考生找到解题的落脚点,凸显明朝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正常思路来解释,就是明代为了防范外敌、巩固国防,需要在要害地方设置卫所,换句话说,设置卫所或者卫所的存在能够有效御边。事实上,真的如此吗?这个题目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明万历年间的卫所其实已经不能承担起国防任务。
朱元璋创建的“寓兵于农”的卫所体制,是以牺牲军队的专业化为代价的,“卫所士兵并非真正的职业军人”[6]。由于卫所士兵被军官占役、粮饷不足、官军矛盾等因素,卫所军士大量逃亡。到了弘治、正德时期,卫所制度已逐渐败坏。嘉靖、万历年间,虽有小的卫所设置高潮。然北虏南倭肆虐,卫所弊端已彻底暴露。明中期以来,浙东沿海卫所里的大批军丁舍余“扮演起亦军亦商、亦官亦盗的角色”[7],卫所防区业已失去应有的军事功能。
自嘉靖时,“募兵在明军中的比例迅速提高,卫所军退居次要地位,主要承担一般性的防守任务,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营兵的预备役队伍。”[8]嘉靖后期募兵制已普遍盛行。万历时,武官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卫所军政也愈加败坏。[9]明代中叶,卫所制已经名存实亡,卫所兵不可用,“只得招募民兵成军,卫所制变而为募兵制”。明末,后金兴起,战事不断,崇祯时“由将领募兵统军”,是为“明代兵制三变”[10]。清朝建立后,对都司卫所制度进行改革,卫所裁并从顺治朝开始,至宣统朝结束,贯穿于清朝始终。[11]清朝通过逐步对其改制和裁并,卫所制度最终化为历史陈迹。
从全球视野来看,明朝中后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大舰队海外作战的西欧强国正在崛起。对于明王朝而言,海患日益成为威胁国防的新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沿东南海岸线布局的大量卫所,要他们拱卫国防,基本是没用的。再回过头来看图5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对晚明而言,实际上危机四伏。卫所制度解决不了晚明的外患危机,也应对不了世界变局。
整体而言,此题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因此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训练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注释】
[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兵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93页。
[2]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的行政区划》,《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161页。
[3]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4]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136页。
[5]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86页。
[6]李伯重:《火枪与账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第308页。
[7]蒋宏达:《嘉靖倭乱前后的沿海卫所与海疆庇护网络——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中心》,《史林》2021年第3期,第65页。
[8]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393页。
[9]梁志胜:《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40—441页。
[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17—118页。
[11]杨晨宇:《清代卫所裁并概述》,《唐都学刊》2019年第6期,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