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中外历史纲要》“学思之窗”栏目的教学价值

2022-02-14王颖怡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思史料栏目

王颖怡

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由“教本”向“学本”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学校历史教科书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的特殊脚本[1]。“学思之窗”栏目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它包括史料和问题两个部分,体现了新教科书全方位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编写思路。深入挖掘“学思之窗”栏目的教学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设置“学思之窗”栏目的教学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思之窗”栏目在选材上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栏目选取的材料包括史书、诗词、图片、文件、歌曲、诏书、奏折、报纸等,形式多样、内容有趣。比如,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讲述了韩国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秦王发现中计后怒下逐客令,但最终听从李斯的建议网罗了天下英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细节,能够给学生提供新鲜感,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学思之窗”栏目使用的材料为《上林赋》、《江南》等诗赋。诗赋一方面是人类情感的集中表达,另一方面是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能够使学生与历史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中,“学思之窗”栏目直接使用雍正皇帝批阅过的奏折作为材料,直观、生动地呈现了教学内容,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思之窗”栏目问题的设置同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之前教科书中封闭性的习题,《中外历史纲要》的“学思之窗”栏目习题都是根据材料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充分思考才能解答。比如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就提供了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这段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这道开放性问题,一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和材料,各抒己见,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能够拉近学生与史事之间的距离,增强历史学习的“代入感”。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历史学科的认知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必须要通过历史材料,因此历史阅读能力在历史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

“学思之窗”栏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课文思考题与阅读材料配合,而栏目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历史文献。《中外历史纲要》中出现的历史文献,一改先前版本的白话文形式,几乎全部直接使用文言版本。比如先前版本的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学思之窗”栏目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就表述为:“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这一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这样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没有阅读难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作用十分有限。而《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样引用《史记》的内容就直接使用文言文。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学思之窗”栏目引用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内容:“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堅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功底才能够理解材料内容。呈现这样的文言材料就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而利用“学思之窗”栏目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元先生的调查,大学新生的阅读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情况,他呼吁“赶快提倡中学历史的教学研究,尽速改进目前中学历史的教学状况”,并提出“如果新生入学的程度继续下降,我们也跟着把阅读文章的难度不断调低,大概不需多久,漫画书也要进入阅读范围之内了”[4]。此外,近几年我国高考命题对于史料也日益重视,出现了不少史料分析题。这些题目与“学思之窗”栏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着力点都是考查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思之窗”栏目提供的史料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考试时也能够在史料阅读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一切历史教学活动之中,而“学思之窗”栏目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思之窗”所呈现的史料和设置的问题对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学思之窗”栏目就引用了《齐民要术》的序言,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概括贾思勰的主要思想。回答这一问题要求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学思之窗”栏目则展示了歌曲《延安颂》的内容,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延安精神。这一设置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体系,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划分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三个层次,每一层次下有三个能力表现,共九个能力表现:识记、说明、概括、比较、解释、评价、建构、考证、探究 [6]。“学思之窗”栏目所呈现的史料及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思之窗”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希望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回答相关历史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解释能力尤其有效。比如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学思之窗”栏目就为学生提供了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以及《<几何原本>杂议》中的相关论述,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理解徐光启的观点并找到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这就需要学生依据历史文本,理解作者的本意,并根据自己对历史文本的理解推测作者的行事意图。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思之窗”栏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在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形式上,要注意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的有机结合。辅助部分的设计应多样化,具有教学上的实用性。”[7] “学思之窗”栏目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中一个重要的课文辅助部分,在形式上丰富了教科书辅助系统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上又真正起到了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使“教科书”真正由“教本”转变为“学本”,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4页。

[4]張元 :《谈中国通史教学中的指定阅读》,载王寿南 、张哲郎:《中国历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1992年,第85页。

[5][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65页。

[6]郑林、赵璐、孙瑞:《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中国考试》2019年第8期,第16页。

猜你喜欢

学思史料栏目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基于学思理念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导学-学思-互动”教学主张
“学思践悟”才会有真体会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