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泉城路金代窖藏铜钱*
2021-02-25郝素梅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邢 琪 郝素梅 杨 阳(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2001 年8 月,济南市泉城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铜钱窖藏(图一)。窖藏破坏严重,出土铜钱遭到哄抢,经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济南市公安局追缴,绝大多数被收回。现将该窖藏出土铜钱及相关信息简报如下。
图一 济南泉城路铜钱窖藏位置
一 出土铜钱情况
铜钱大部分保存完整,总重约30 千克,其中字迹可辨者计6871 枚,时代涵盖西汉、新莽、东汉、北周、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金等。
(一)汉至五代十国时期
种类包括西汉半两、新莽货泉、东汉五铢、北周五铢、唐代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南唐开元通宝。另有5 枚五铢钱锈蚀严重,字迹漫涣,无法确定具体年代。
西汉半两。为四铢半两,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始铸。共2 枚。标本1-1,直径23.5、穿宽6mm,重3.2g。钱文制作比较规范,书体较高,对读(图二:1)。
新莽货泉。天凤元年(14)始铸。共2 枚。标本2,直径24、穿宽7.1mm,重2.38g。钱文篆书,对读(图二:2)。
东汉五铢。东汉建武十六年(40)始铸。共5 枚。标本3-1,直径25.5、穿宽9.5mm,重2.25g,钱文篆书,对读,“五”字上下两横略有出头,中间两笔弯曲,与上下两横相交处呈内敛状,“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圆折(图二:3)。标本3-2,直径25.7、穿宽9.2mm,重3.33g,钱文篆书,对读,“五”字结构不正,字形右倾,中间两笔缓曲,与上下两横相交处呈外放状,“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圆折(图二:4)。
北周五铢。铸行于北周时期(557-581)。共1 枚。标本4,直径25、穿宽8.5mm,重2.41g。钱文篆书,对读,字体较小,“五”字中间两笔斜直,“铢”字的“金”字头呈镞形,“朱”字头方折(图二:5)。
图二 西汉、新莽、东汉、北周、唐代、五代十国铜钱
唐开元通宝。共550 枚。开元通宝种类较多,根据徐殿魁先生的分类标准[1],结合铜钱尺寸及钱文特征,可分为光背开元、面星开元、月痕开元、会昌开元、小径开元。
光背开元。根据“元”字第一笔的长短,分为短“一”元开元通宝、长“一”元开元通宝两种。其中短“一”元开元通宝的特征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铸的武德开元相近,共178 枚;长“一”元开元通宝主要铸行于唐代中期,共132 枚。标本5-1,直径24.9、穿宽6.4mm,重3.84g,钱文隶书,短“一”元,对读(图二:6)。标本5-2,直径25、穿宽6.3mm,重3.9g,钱文隶书,长“一”元,对读(图二:7)。
面星开元。钱文与光背开元中的长“一”元开元通宝相近,年代应接近,“通”字下方有一星。共7 枚。标本5-3,直径24.6、穿宽6mm,重3.66g。钱文隶书,对读,光背(图二:8)。
月痕开元。主要铸行于唐代中期。共121 枚。钱文字体纤细,“元”字第一笔较长,其中背穿上月痕116 枚,背穿左月痕2 枚,背穿下月痕3 枚。标本5-4,直径24.9、穿宽6.5mm,重3.91g,钱文隶书,对读,背穿上有一月痕(图二:9)。标本5-5,直径25.1、穿宽6.5mm,重3.47g,钱文隶书,对读,背穿左有一月痕(图二:10)。标本5-6,直径25、穿宽6.2mm,重3.26g,钱文隶书,对读,背穿下有一月痕(图二:11)。
小径开元。私铸钱,唐代早期时已经出现,主要铸行于唐代中晚期,字体风格仿照同时期官铸开元通宝钱。尺寸普遍偏小,直径23mm 左右,最小者直径21.9mm。铜质较差,少量钱体呈黑色,锈蚀较重,钱文大多模糊不清。共110 枚,其中光背108 枚,背穿上月2 枚。标本5-9,直径22.3、穿宽6mm,重1.65g。钱文隶书,对读,光背(图二:12)。
会昌开元。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始铸。共2 枚,标本5-7,直径24、穿宽6.4mm,重4.1g。钱文隶书,对读,背穿右有一“廣”字(图二:13)。标本5-8,直径24.7、穿宽6.4mm,重4.2g,钱文隶书,对读,背穿上有一“洛”字(图二:14)。
唐乾元重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始铸。共26 枚。直径23.5-25.1mm,钱文隶书,字体区别较大。其中光背23 枚,背穿下月痕3 枚。标本6-1,直径25.1、穿宽6.5 mm,重4.19g,钱文字体较大,对读,光背(图二:15)。标本6-2,直径23.9、穿宽6.2 mm,重3.22g,钱文字体较小,光背,对读(图二:16)。标本6-3,直径24、穿宽6.1mm,重2.95g,背穿下有一月痕,钱文对读(图二:17)。
南唐开元通宝。南唐李璟显德六年(959)铸。共21 枚。隶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隶书19 枚,篆书2 枚,均为光背。标本7-1,直径24.9、穿宽5.7mm,重3.46g,缘较宽,钱文隶书,字体较小,对读(图二:18)。标本7-2,直径24.8、穿宽5.2mm,重3.92g,钱文篆书,字体较小,对读(图二:19)。
(二)北宋
北宋铜钱最多,包括23 种年号钱、3 种非年号钱,有些同一年号的铜钱存在小平、折二的区别,另有部分铜钱的钱文分不同字体。
宋元通宝。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始铸,北宋第一个非年号钱。共26 枚。钱文隶书,均为光背。标本8,直径25、穿宽5mm,重3.2 g,钱文对读(图三:1)。
太平通宝。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铸,北宋第一个年号钱。共68 枚。钱文隶书,均为光背。标本9,直径25、穿宽6mm,重3.55g,钱文对读(图三:2)。
淳化元宝。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铸。共71 枚。真、行、草三种字体,其中真书14 枚,行书22 枚,草书35 枚,均为光背。标本10-1,直径24.7、穿宽4.8mm,重3.16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3)。标本10-2,直径25.3、穿宽5.3mm,重4.22g,钱文行书,顺读(图三:4)。标本10-3,直径24.9、穿宽5.3mm,重3.9g,钱文草书,顺读(图三:5)。
至道元宝。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铸。共142 枚。真、行、草三种字体,其中真书50 枚、行书39 枚、草书53 枚,均为光背。标本11-1,直径25.4、穿宽5.4mm,重4.19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6)。标本11-2,直径25.2、穿宽5.3mm,重4.32g,钱文行书,顺读(图三:7)。标本11-3,直径24.5、穿宽4.9mm,重4.62g,钱文草书,顺读(图三:8)
咸平元宝。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铸。共148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12,直径25.2、穿宽5.7 mm,重3.59g,钱文顺读(图三:9)。
景德元宝。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铸。共196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13,直径25.2、穿宽5.4mm,重4.39g,钱文顺读(图三:10)。
祥符元宝。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铸。共170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14,直径25、穿宽5mm,重3.86g,钱文顺读(图三:11)。
祥符通宝。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铸。共133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15,直径25.5、穿宽5mm,重3.93g,钱文顺读(图三:12)。
天禧通宝。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铸。共174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16,直径25.6、穿宽5.8mm,重3.49g,钱文顺读(图三:13)。
天圣元宝。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铸。共371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187 枚,篆书184 枚,均为光背。标本17-1,直径25.2、穿宽6.2mm,重4.05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14)。标本17-2,直径25.3、穿宽7.1mm,重4.19g,钱文篆书,顺读(图三:15)。
明道元宝。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铸。共37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15 枚,篆书22 枚,均为光背。标本18-1,直径26.1、穿宽6.4mm,重3.99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16)。标本18-2,直径25.7、穿宽6.4mm,重3.65g,钱文篆书,顺读(图三:17)。
景祐元宝。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铸。共108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67 枚,篆书41 枚,均为光背。标本19-1,直径25.5、穿宽6.4mm,重3.34g,钱文篆书,顺读(图三:18)。标本19-2,直径25.5、穿宽6.5 mm,重4.98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19)。
图三 北宋铜钱(一)
皇宋通宝。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始铸,为北宋第二个非年号钱。共700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381 枚,篆书319 枚,均为光背。标本20-1,直径25.、穿宽7mm,重3.92g,钱文真书,对读(图三:20)。标本20-2,直径25、穿宽8mm,重4.65g,钱文篆书,对读(图三:21)。
庆历重宝。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铸,初铸时为折十钱,后改为折三,再改为折二。共2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21-1,直径30.1、穿宽8.2mm,重7.35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22)。标本21-2,直径27.5、穿宽6.8 mm,重6.42 g,钱文真书,对读(图三:23)。
至和元宝。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铸。共68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42 枚,篆书26 枚,均为光背。标本22-1,直径24.7、穿宽6.3mm,重4.1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24)。标本22-2,直径24.1、穿宽5.5 mm,重4.41g,钱文篆书,顺读(图三:25)。
至和通宝。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铸。共31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9 枚,篆书22 枚,均为光背。标本23-1,直径24.9、穿宽6.9mm,重3.38g,钱文真书,对读(图三:26)。标本23-2,直径24.8、穿宽6.7mm,重4.11g,钱文篆书,对读(图三:27)。
嘉祐元宝。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铸。共57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31 枚,篆书26 枚,均为光背。标本24-1,直径24、穿宽6.4mm,重4.1g,钱文真书,顺读(图三:28)。标本24-2,直径23.7、穿宽6.5mm,重3.51g,钱文篆书,顺读(图三:29)。
嘉祐通宝。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铸。共114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50 枚,篆书64 枚,均为光背。标本25-1,直径24.6、穿宽7.6mm,重3.29g,钱文真书,对读(图三:30)。标本25-2,直径23.8、穿宽6.9mm,重4.3g,钱文篆书,对读(图四:1)。
治平元宝。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铸。共165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74 枚,篆书91 枚,均为光背。标本26-1,直径23.7、穿宽5.6mm,重4.16g,钱文真书,顺读(图四:2)。标本26-2,直径24.3、穿宽6.3mm,重3.34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3)。
治平通宝。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铸。共13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8 枚,篆书5 枚,均为光背。标本27-1,直径25、穿宽7.7mm,重3.95g,钱文真书,对读(图四:4)。标本27-2,直径25.2、穿宽7.6mm,重4.06g,钱文篆书,对读(图四:5)。
熙宁元宝。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铸。共703 枚。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368 枚,篆书335 枚,均为光背。标本28-1,直径24、穿宽6mm,重5.44g,钱文真书,顺读(图四:6)。标本28-2,直径24、穿宽6mm,重4.73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7)。
熙宁重宝。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铸,为折二钱。共110 枚。真、隶、篆三种字体,其中真书44 枚,隶书37 枚,篆书29 枚,均为光背。标本29-1,折二钱,直径28、穿宽6mm,重7.76g,钱文真书,顺读(图四:8)。标本29-2,折二钱,直径32、穿宽7mm,重9.58g,钱文隶书,顺读(图四:9)。标本29-3,折二钱,直径30.1、穿宽7mm,重6.54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10)。
图四 北宋铜钱(二)
元丰通宝。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铸。共1032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行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行书367 枚、篆书334 枚,折二行书169 枚、篆书162 枚。均为光背。标本30-1,直径25.2、穿宽7mm,重4.07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11)。标本30-2,直径24.1、穿宽6.5mm,重4.24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12)。标本30-3,折二钱,直径30.2、穿宽7mm,重8.12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13)。标本30-4,折二钱,直径29.9、穿宽6.5mm,重7.7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14)。
元祐通宝。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铸。共711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行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行书344 枚、篆书322 枚,折二行书32 枚、篆书13 枚。均为光背。标本31-1,直径24.8、穿宽6.5mm,重4.41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15)。标本31-2,直径25、穿宽5 mm,重4.59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16)。标本31-3,折二钱,直径30.1、穿宽7.5mm,重6.93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17)。标本31-4,折二钱,直径30.8、穿宽6.7mm,重7.12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18)。
绍圣元宝。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铸。共239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行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行书113 枚、篆书114 枚,折二行书6 枚、篆书6 枚。均为光背。标本32-1,直径24.1、穿宽6mm,重3.44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19)。标本32-2,直径24、穿宽6.2mm,重3.65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20)。折二钱,标本32-3,直径31、穿宽6.2mm,重7.86 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21)。标本32-4,折二钱,直径31、穿宽6.7mm,重7.38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22)。
元符通宝。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铸。共76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行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行书40 枚、篆书34 枚,折二行书1 枚、篆书1 枚。均为光背。标本33-1,直径24、穿宽5.7mm,重3.83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23)。标本33-2,直径24.5、穿宽5.7mm,重3.67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24)。标本33-3,折二钱,直径31.5、穿宽5.5mm,重7.92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25)。标本33-4,折二钱,直径31.3、穿宽5.5mm,重6.43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26)。
圣宋元宝。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铸,为北宋第三个非年号钱。共197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行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行书65 枚、篆书104 枚,折二行书16 枚、篆书12 枚。均为光背。标本34-1,直径24、穿宽6.5 mm,重4.42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27)。标本34-2,直径23.7、穿宽6.5mm,重3.56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28)。标本34-3,折二钱,直径30.1、穿宽6.1 mm,重7.48g,钱文行书,顺读(图四:29)。标本34-4,折二钱,直径29.3、穿宽7.2mm,重6.91g,钱文篆书,顺读(图四:30)。
崇宁重宝。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铸,为折十钱。共48 枚。钱文隶书,均为光背。标本35-1,直径35.1、穿宽7.9mm,重12.1 g,钱文对读(图五:1)。
崇宁通宝。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铸,为折十钱。共11 枚。钱文瘦金体,均为光背。标本36-1,直径34.5、穿宽8.3mm,重12.3g,钱文顺读(图五:2)。
大观通宝。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铸。共51 枚。仅小平钱,钱文瘦金体,均为光背。标本37-1,直径24.7、穿宽5.7mm,重3.87g,钱文对读(图五:3)。
图五 北宋铜钱(三)
政和通宝。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铸。共226 枚。分小平和折二两类,有隶书、篆书两种字体,其中小平隶书67 枚、篆书110 枚,折二隶书22 枚、篆书27 枚。均为光背。标本38-1,直径24.9、穿宽6.7mm,重3.51g,钱文真书,对读(图五:4)。标本38-2,直径25.5、穿宽6.7mm,重4.11g,钱文篆书,对读(图五:5)。标本38-3,折二钱,直径31.2、穿宽7.3 mm,重7.06g,钱文真书,对读(图五:6)。标本38-4,折二钱,直径28.9、穿宽6.3mm,重6.25g,钱文篆书,对读(图五:7)。
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铸。共39 枚。分小平、折二两类,有隶、篆两种字体,其中小平隶书2 枚、篆书1 枚,折二隶书17 枚、篆书19 枚。均为光背。标本39-1,直径25、穿宽6.1mm,重3.92g,钱文隶书,对读(图五:8)。标本39-2,直径25.5、穿宽5.5mm,重3.97g,钱文篆书,对读(图五:9)。标本39-3,折二钱,直径27.4、穿宽5.6mm,重5.87g,钱文隶书,对读(图五:10)。标本39-4,折二钱,直径27.9、穿宽5.8mm,重5.84g,钱文篆书,对读(图五:11)。标本39-5,折二钱,直径30.5、穿宽7mm,重6.88g,钱文隶书,对读(图五:12)。标本39-6,折二钱,直径30.5、穿宽7mm,重6.64g,钱文篆书,对读(图五:13)。
(三)南宋
包括建炎通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三种。
建炎通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铸。共6 枚。皆为折二钱,钱文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2 枚,篆书4 枚。均为光背。标本40-1,直径29.3、穿宽6.6mm,重6.47g,钱文真书,对读(图六:1)。标本40-2,直径31.6、穿宽6.4 mm,重6.9g,钱文篆书,对读(图六:2)。
图六 南宋、金代铜钱
绍兴元宝。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铸。共9 枚。皆为折二钱,钱文真、篆两种字体。其中真书8 枚,2 枚背星月,其余均为光背;篆书1 枚,光背。标本41-1,直径29.5、穿宽7.2 mm,重5.46g,钱文真书,顺读(图六:3)。标本41-2,直径29.4、穿宽6.8 mm,重7.16g,钱文真书,顺读,背穿上一月痕,穿下一星痕(图六:4)。标本41-3,直径29.4、穿宽7.6 mm,重7.26g,钱文篆书,顺读(图六:5)。
绍兴通宝。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铸。共5 枚。皆为折二钱,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42-1,直径29.3、穿宽7.7mm,重6.24g,钱文对读(图六:6)。
(四)金代
金代铜钱仅正隆元宝一种。
正隆元宝。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始铸。共16 枚。钱文真书,均为光背。标本43-1,直径25.1、穿宽5.4mm,重3.84g,钱文顺读(图六:7)。
二 窖藏年代及形成原因
该窖藏铜钱中,以南宋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和金代正隆元宝时代最晚。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铸行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孝宗隆兴元年(1163)改铸隆兴元宝;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至五年(1158-1160)铸行正隆元宝,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改铸大定通宝。据此我们推测该铜钱窖藏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金代正隆三年,下限有可能不晚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济南当时处于金朝统治范围之内,因此该窖藏应为金代遗存。
金代铜钱窖藏在全国范围内发现较多,几乎遍布整个金朝统治区域。至于窖藏的原因,大多与金代铜禁政策、通检推排制度、限钱法以及交钞的膨胀有关[2]。根据泉城路窖藏的年代,我们推测该窖藏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始于金代正隆年间的铜禁政策有关。金代政府曾颁布铜器官营政策,“正隆而降,始议鼓铸,民间铜禁甚至,铜不给用,……民用铜器不可阙者,皆造于官而鬻之。”[3]由于出售铜器能带来巨大利益,客观上诱使民间销钱作器现象更加严重。为了持久地占有大量铜钱以作为今后铸造铜器的原料,富有之家就采取将铜钱窖藏起来的办法来对抗铜禁政策。金代通检推排制度施行于大定四年(1164),限钱法施行于明昌五年(1194),交钞的膨胀在金章宗以后逐渐明显,均晚于泉城路窖藏铜钱的形成时间,因此与其形成原因关系不大。
山东地区目前见诸报道的宋金时期铜钱窖藏主要包括诸城[4]、莒南[5]、栖霞[6]、日照[7]、福山[8]、苍山[9]等地区。济南泉城路金代铜钱窖藏的发现进一步补充了山东铜钱窖藏的资料,也为研究济南地区金代货币的流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注释:
[1]徐殿魁:《唐代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和分期》,《中国钱币》,1992 年第3 期。
[2]张崴、王德朋:《金代窖藏铜钱研究》,《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 年。
[3]脱脱等撰:《金史》卷二十七《食货一》,中华书局,1975 年,第1029 页。
[4]韩岗、华锡:《山东诸城县出土窖藏铜钱》,《考古》,1991 年第1 期。
[5]李宏:《山东省莒南县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90 年第2 期。
[6]李元章:《山东栖霞发现金代窖藏铜钱》,《考古》,1992 年第9 期。
[7]杨深富:《山东日照县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5 年第3 期。
[8]山东省福山县文化馆图博组:《山东福山县发现一批窖藏铜钱》,《文物》,1980 年第4 期。
[9]林茂法、李玉生:《山东苍山县发现金代窖藏钱币》,《中国钱币》,1987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