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概念解读中推进深度学习
2022-02-14卢晓华
卢晓华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可见,深度学习是教学活动而不是一般学习者的自学活动,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二是学习者自身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具有与新知识进行关联的先行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2]因此,笔者认为组织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要选择好具有挑战性,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主题。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课为例,该课由“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三个子目构成。对于学生来说,三个子目涉及“民族国家”、“国际法”、“外交制度”众多概念,内在逻辑线索有些模糊。笔者认为以“民族国家的产生、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和评价”为学习主题更能说明子目间的关系,体现深度学习的能力诉求。由此解读“民族国家”这一历史概念就成为推进深度学习的关键。
一、什么是“民族国家”
教材虽然多次提到“民族国家”,但并没有下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以说明“民族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的。因此,补充一些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归纳提炼,建构起对历史概念的理性认识。
材料1:民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法律权利与义务。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从13世纪开始至拿破仑战争,英法等西欧国家是如何强化民族认同的?
民族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对民族主义者来说,没有民族的个人是毫无意义的。在典型意义上,民族认同的神话是指将领土或血缘(或二者兼具)视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3]有此理论引领,学生不难理解教材列举“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世俗权力、形成民族语言、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崇拜爱国人士、出现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史实的目的。
材料2:王朝主权的道德合法性在于其能够保护其所控制的领土,防范外来的侵略和控制内部秩序。至1789年,法国国王与外国力量勾结反对自己的国家。这证明君主制已经不能保护民族国家了。民族国家被认为应当起来保护自己的自由。至此,民族主义就诞生了。此后它作为民族的认同感的一种集团表达发挥其政治作用。
——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國家向何处去》
设问:16—19世纪,西方国家为何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是教材“学习聚焦”提出的重点问题。专制王权在强化民族认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使命的终结也在于它不能保护民族国家了。除了国王背叛国家外,教材提到的“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也是造成民族国家间冲突的诱因。因为“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已成为民族认同的要素。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法国大革命以来,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为何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这是民族认同的结果。
二、“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民族国家如何处理纷争?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协调。这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法律制度,民族国家间会发生什么?有学者已经描述了没有国际法的世界:那里将没有国家的安全或政府的稳定,领土和领空将得不到尊重,船只只能在持续的危险中航行,财产将遭到肆意的掠夺,个人将得不到法律和外交的保护,协议将无法达成和遵守,外交关系将终结,国际贸易将息止,国际组织和安排将消失。[4]事实上,正是1618—1648三十年战争的惨烈催生了国际法。
材料3:国家,而不是帝国、王朝或宗教信仰,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外交往来的方式,以规范各国之间的关系,提高促进和平的技巧。格劳秀斯等游走各国的学者兼谋士在交战期间制定的国际法,现在成为一个内涵不断扩大、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
——[美]基辛格《世界秩序》
设问:材料中提到的“和约”指什么?该和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确立了哪些国际法原则?开创了哪些先例?规定了哪些外交往来的方式?简述格劳秀斯对于国际法制定的作用。国际法理论体系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的架构是人类首次尝试把一个建立在普遍接受的规则和约束之上的国际秩序体制化,并且该架构以众多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一个势压各国的单一国家为基础。首次出现的“国家理由”和“国家利益”等概念没有赞美权力,而是试图限制权力并使其合法化。[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后,均势开始体现为一种体系。换言之,实现这种均势已被公认为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之一。一旦均势被破坏,就会出现一个维护均势的联盟。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欧洲实际上存在两大均势:一个是维护大局稳定的总体均势,英国是这一均势的捍卫者;另一个是主要由法国操纵的中欧地区均势,旨在防止统一的德国崛起为欧洲头号强国。200多年来,这两大均势虽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但缩小了战争的负面影响,因为战争的目标不再是征服,而是实现均势。[6]
材料4:法国大革命宣告了一种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大相径庭的国内秩序和世界秩序。法国大革命显示,各国内部的变革对国际均势撼动之大超过了外部入侵。……拿破仑集大革命化身和启蒙运动代表于一身,走上了统一和独霸欧洲的道路。……拿破仑既亡于威斯特伐利亚原则,也亡于自身的不安全感。
——[美]基辛格《世界秩序》
设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如何被摧毁的?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为何说“拿破仑亡于威斯特伐利亚原则”?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新的国际秩序是什么?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有何特征?产生了什么作用?
1815年的《维也纳条约》终结了法国战争时代。反法同盟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形成了维也纳体系。在该体系下,俄国、奥匈帝国以及普鲁士结成了神圣同盟。同时,英、俄、奥、普四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确立了四大国协商并主宰一切的原则。“大国协调,均势外交”对于欧洲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815年一直到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近代欧洲最祥和的一个时期,也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
材料5: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国际法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2)国际法的全球化;(3)国际法的领域不断扩大。
——邢悦《国际关系学入门》
设问: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哪些结构性的变化?列举20世纪成立了哪些国际组织增强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国际法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产生什么影响?国际法的领域扩大到哪些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一超多强格局,惨烈的战争教训促使世界体系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机制,如一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二战后建立了联合国,国家使用暴力的权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国际关系逐步走向文明。当代国际社会面临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推动了国际法领域的扩展,并对越来越多的过去一般被视为国内管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进行愈益增进的国际管理。
三、怎样评价“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处理
教材对“民族国家”间关系处理的评价并未单列一子目而是散布在各子目的字里行间,如“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发挥国际法的作用?
材料6:国际法的存在及其运作,取决于两个分散性的因素:第一是各国利益的一致或互补,第二是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没有利益的协调与权力的平衡就没有国际法。
——[美]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设问:国际法能否约束国家?列举国际法有效运行和遭到践踏的事例各一个并总结国际法发挥作用需要哪些条件?你如何评价摩根索的观点?
国际法是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法律纽带,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规定了统一的标准,是国家在开展国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是评价国家行为是非曲直的最终标准。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只有遵守国际法,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在法律的框架内追求国家利益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双重的,即人类社会的正义理性和众多国家的同意认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化,以及国际法本身的发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材料7:1978年,在邓小平“我们还要大力研究国际法”的要求鼓舞下,中国人开始参与到国际司法过程中。1984年,中国外交部法律顾问倪征燠在第39届联大和安理会上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史久镛教授在2000年被选为国际法院院长。中国人还在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等重要国际司法组织担任要职。
近些年来,中国在签署、批准或加入各种国际公约时用更加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对待之。例如,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努力学会以申诉方或第三方的角色应对和解决涉及WTO的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尤其在国际安全和裁军领域,中国表现出成长和自信的新形象:中国最早向其他核大国提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草案)》;中国支持《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是首批签署该条约的国家之一,并从1996年7月起停止了核试验。今天,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各种公约的数量及程度,在世界大国里居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中国以负责任大国态度,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
——選编自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增订版)》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中国是如何加入国际法体系的?讨论:面对西方世界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和“围堵中国论”,当前中国该如何在国际法框架内维护国家利益?
深度学习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得发展的有意义学习。因此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困惑最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拓展学习的深广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对世界权力分配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恐慌。“中国威胁论”和“围堵中国论”则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有必要通过讨论认识:国际关系的处理要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要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参与世界秩序的重构,发挥大国的责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有利于落实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的目标。
【注释】
[1]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32页。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3][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3页。
[4] 转引自邢悦编著:《国际关系学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31页。
[5][6][美]基辛格:《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5、28—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