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

2022-02-14邓凌雁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概念

邓凌雁

历史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和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历史概念为着力点,解析概念内涵和逻辑,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清晰的概念阐释和概念梳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夯实学生的历史根基,撬动深层历史思维。

一、以历史概念为焦点,在历史分析中厘清逻辑关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表述复杂的历史概念,但限于篇幅,教材中也缺乏详细的解释,学生面对这些生疏的概念往往在不知其意的状况下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了解学情,“备教材”也“备学生”,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通过生动的史实分析对陌生概念进行清晰解释。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敌后战场的抗战》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平型关战役”的体会非常模糊,容易把它和之前学过的“台儿庄战役”相混淆,教师不妨用概念教学的方式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对“平型关”这个提法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关’这个字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让开着的東西合拢’,‘使物体在里面不出来’,所以,也引申出‘关卡’、‘关隘’等词汇,指交通要道或边境出入的地方所设置的守卫处所。我们来看,‘平型关’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像一个逐渐收拢的口袋,外宽里窄,非常适合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

接着,通过展示平型关的动态三维地理图像,让学生对“平型关”形成一个初步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辨识地图中平型关关口、周围山岭和中部低洼地势等细节,明白平型关地形地貌特殊,易功难守。

最后,再用更为生动的史料讲解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如何“请君入瓮”“瓮中捉鳖”,一举歼灭日寇。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抗战老兵的回忆,用这些史料向学生讲解平型关战斗中诱敌深入、打伏击战的简要过程。

文字史料展示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老战士谷怀良的回忆:“警卫连有4个排,共192人,他们先和日军打,然后假装打不过,边打边退,并且一路挖坑烧火,假装做饭。随后挖的坑越来越多,给日军一个假象以为前面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于是追击。结果被警卫连引到了山沟里,平型关就像一个布袋,所以我们就把日军装在布袋里面打。”[1]这样的口述史料描绘了平型关的战斗过程,从地理地形的角度,帮助学生扫除了对“平型关”这个陌生的地理概念的认识谬误。学生在概念理解的前提下后续进行知识点的记忆,让历史学习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地理概念的清晰阐释,学生厘清了地理历史概念背后的行动逻辑,了解了我军灵活、智慧的军事作战策略,也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历史人文素养。

二、以历史概念为支点,在历史解释中撬动相关知识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习以为常的专有名词往往容易被忽视,很难引起教师的教学注意,但是,这些概念却能够串联起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引起重视,对这些学生们“习以为常”却“不知其然”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历史概念为支点,撬动历史课堂教学。

如,在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往往涉及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个复杂概念。究其本意,1942年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但是八年级初中学生尚未接触世界历史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无法从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体系等角度详细为学生介绍反法西斯同盟的历史形成,结果导致学生们面对这个概念就难以理解。

那么,面对这个教学难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发生在中国的“飞虎队”的故事,让学生以小见大,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个概念。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举例阐释,围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生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飞虎队”队员们和“血幅”的故事。飞虎队是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所创建的,全称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他们与中国军民一道共同抗击日军侵略者。“血幅”是飞虎队每个飞行员衣服后面所缝上的一块绸布,布上有“来华作战洋人,请军民救护”的字样。在这块绸布的作用下,迫降跳伞落地后的援华飞行员通常会得到中国百姓救护,而且当时的国民政府还下达奖励通知,凡是救起并将飞行员安全送回基地的人皆可得到丰厚的奖励。教师在故事阐释和概念展演中可以突出强调中美共同联合抗击日寇法西斯的侵略的基本立场和中美人民相互扶持帮助的深厚情谊。

所以,当面对复杂的历史概念解释时,教师不妨采用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阐释。正如上述教学案例,通过历史小故事的阐述,学生明白了中美双方在抗击法西斯立场上的一致性,从小切口入手,初步感知和了解了“反法西斯同盟”这个概念,为后续学习扫除了障碍。也就是说,这样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搭建支架,结合相关历史细节去理解特定概念,有助于理清相关历史知识,深化历史理解。

三、以历史概念为线索,在历史脉略梳理中领会时代特征

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能够串联起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阶段和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释义、延伸和扩展,学生不仅可以明白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在历史概念的讲解中窥见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和社会风尚。

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五四运动”这个概念,以其为线索进行回顾、对比和串联,引导学生明晰“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三个相关概念的内涵、区别和联系,在历史脉略的梳理中让学生领会时代特征。

首先来说,教师引导学生对近似概念进行甄别,寻求更为精准的表述方式。教师需要结合最新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向学生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的提法是不严谨的,甚至是一种谬误,同时传递最新的史学界研究动态,纠正长期存在的概念滥用和认知偏差。

根据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郑大华的观点[2],“五四新文化运动”仅仅是一种通俗的口头说法,从学术角度而言这一概念的提法不科学也不严谨。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不能把它们合在一起,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且,从时序上来说,“新文化”发生在前,“五四”发生在后,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的提法混淆了史实的前后关系,所以也立不住脚。

其次,新文化运动重在“启蒙”,而五四运动重在“救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概念的主旨,在概念梳理中从表象深入本质,把握时代丰富内涵。

第一,“新文化运动”是指发生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之前的、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二,“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引发的一场扩散到全国各地区各阶层的、以“收回山东权利”为诉求的反帝爱国运动。第三,引导学生重点把握两者的关系,“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又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发展契机,正是趁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从北京上海几个少数中心城市逐渐扩展到全国,而且在内容上也有了丰富。

在概念甄别和辨析中学生逐渐把握了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特征。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兴起,而救亡运动的兴起又推动启蒙运动的向前发展,在脉络梳理中学生开启了时空之旅,感受了这一阶段“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旋律。

综上所述,历史概念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在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复杂而重要的历史概念时,能够以历史概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历史分析中厘清逻辑关系,在历史解释中撬动相关知识体系,在历史脉络梳理中领会时代特征,用历史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质疑和追问,通过相关概念阐释、甄别和梳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释】

[1]南方都市報深度报道组:“老兵忆平型关战役”。http://history.sina.com.cn/bk/mgs/2013-09-03/102852866.shtml.2013-09-03。

[1]郑大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近代史学刊》2019年第2期,第57—63、286页。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概念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