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历史单元作业设计初探
2022-02-14杨帆
杨帆
一、理论依据
单元作业设计既熟悉又陌生,它不是课时作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有别于课时作业的全新的作业形式。於以传老师认为:“单元作业是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学习任务集合。是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技能,进而形成学科思想方法的重要保证。”[1]王月芬老师提出“单元作业设计,是指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据一定的学习目的,选择重组、改编完善或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形成作业的过程。”而这个单元,可以按照自然章节或者某个专题或者学科关键能力进行设计。[2]
我认为“单元作业”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制,是校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单元作业设计不同于课时作业设计,更多的是凸显学生对于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识。单元作业设计围绕内容主旨,巩固和内化历史核心素养,单元作业设计离不开一定情景的设计。
二、实践探索
1.内容主旨的确立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一单元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本单元上承“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与”凸显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一体两面的特点,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的本单元的内容主旨是: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伴随着盛世局面所带来的专制集权的弊端,新经济形态的萌芽,思想文化的“叛逆”,中国传统社会面临亘古未有的危机。囿于天朝上国的观念,昧于世界发展的大势,统治者故步自封,用旧手段应对新危机,终酿下了近代中国落后的苦果。
2.学习目标的确立
作业最终的落实者是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是进行作业设计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初中教材的内容,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运用8课时的时间对明清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勾画,因此,学生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零散,一个朝代往往分散到几课中,学生对于朝代的整体性认识不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整体认识。
在素养的积累方面,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具备了一定同伴间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单元作业设计
(1)基础型作业
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的,符合历史学科素养水平划分2中的相关内容。为此笔者设计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设计:思维导图可分两步走,课前完成的预习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知道学生已有什么还需要提高什么;以及课后的思维导图,看看学生领悟到的东西和我们预设的东西是否一致。
(2)提升型作业
甘薯的前世今生
材料1: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脸炙,而末以甘薯荐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无一二,惟海中之人寿百余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尔。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3]
材料2: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4]
问题1:小明在看课外资料的时候看晋人所做的《南方草木状》中已经有甘薯的记载,这与我们课本提到的甘薯是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产生矛盾,中国的古甘薯和明朝时候的引进的甘薯是同一種东西吗,甘薯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你会想到哪些途径和方法帮助小明呢?
材料3: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5]
材料4: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指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日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6]
问题2: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并且说明理由。
这道题目设计的缘起是一位学生的启迪:“老师你知道吗?甘薯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不是因为它丰硕的果实,甜美的滋味,而是因为它的花,它的花有香味,可入药,也可与甘薯藤一起烧熟作为小菜。”其次,课本曾经数次提到甘薯,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以及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
此外,我还希望通过这段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因它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相关知识,而时间与我们推测的时间相符,它会不会有记录呢?通过翻阅资料《农政全书》确实提到过“中国古籍中所载旧甘薯,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山药,并不是我们今日所指的甘薯,今日所说的甘薯实际上可以称之为番薯,乃明代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的,旧甘薯与后传入的旋花科番薯(亦称甘薯),实际上是“异科、异种的两种薯类植物”[7]。
解决产地在哪里,很自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恰好选修2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思之窗有类似的问题。我正好把这两段史料摘录下来。这个材料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述甘薯传入中国的途径:材料三讲述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材料四讲述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菲律宾逐渐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番薯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种,西班牙把番薯带到菲律宾,又通过与中国的贸易,传入中国。
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对应水平4即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后,能够运用恰当的史料进行论述。此外,本题从横向比较中打通同一时期中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沟通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3)拓展作业
博物馆中的明清记忆
以小组为单位,前往上海博物馆,找寻馆藏的明清家具,结合推荐文献以及自主查找的资料,探索明清文物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完成探索任务单,形成研究报告。
任务单
①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的顶峰时期是什么时期?(预设:明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预设:结合经济发展、思想艺术、海外贸易、政治环境等狀况)
②明清工艺作品的用料多为红木,红木的原产地在哪里?这一现象蕴含哪些历史信息?(预设:明中期以后手工业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状况)
③探究“明朱稚征竹雕高士图笔筒”的来历、用途,进而研究朱氏祖孙对嘉定竹刻经演变的贡献(预设: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以及当时政治环境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受制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一些文人墨客不得不醉心于手工创作中)
④选择一件你家里的老物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一下你喜欢的理由。(预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历史)
这个作业中是本单元一个综合作业,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借由学生探究明清家具,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巩固本单元所讲授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从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来解释明清时期的鼎盛与危机的出现,体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深度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操作,笔者可能在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挖掘:
第一,开放性的题目与评分标准。随着题目的开放多元,分数怎样赋予,传统那些赋分标准可能不适用新的改革,新的评价标准如何制定才能快速有效地区分层次。
第二,深度学习“深”到何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评价标准有差异,在这种差异的背后怎样达成公正、公平的结果。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的评价主体,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还有家长、社会等的他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逐渐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探索不停,学习不停,对于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
【注释】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6页。
[2]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上海教育》2019年5月A刊。
[3]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2页。
[4]教育部编写组:《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0页。
[5][6]教育部编写组:《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页。
[7]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