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网络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刍议

2022-02-13付龙海殷跃峰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

付龙海 殷跃峰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在网络的背景下,要解决意识形态教育困境,就要争夺网络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就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就要强化初心使命担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力。

关键词:网络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46-04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th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compete for the right of discourse on the Internet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enhance the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of the mission and enhance the guiding for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words: network backgrou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ilemma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识形态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思想和制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历来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争夺的主战场。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因此,在网络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呼吁意识形态教育

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2]”当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各种频发社会问题的冲击,不少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他们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精神生活空虚,道德冷漠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个断论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想信念缺失,信仰缺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人没有理想信念,没有信仰,就会“缺钙”。因此,高校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呼吁意识形态教育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为我们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发展迅猛,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意识形态教育的大环境。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平台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3]。网络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迫在眉睫。

(三)西方思潮泛滥呼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妄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以自由、民主等西方文化软实力为依托,通过广播、书刊、特别是互联网等途径,广泛散播西方价值理念,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给西方思潮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温床。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肆意散播西方价值理念。西方价值理念的传播,使得西方思潮逐渐在网络上占据了主流,而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西方思潮的广为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产生了极大挑战和质疑,容易引发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和道德失范等,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极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

(一)互联网的兴起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

由于网络背景下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原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直接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大学生们获取信息更趋多元,更趋便捷和及时,他们不再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错。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能够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意见领袖”和大V等 ,他们逐步开始掌握本属于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控制权。在网络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有了同样的身份——“网民”。教育者失去了自上而下的地位,其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被消解。同时,高校作为教育者,其网络阵地意识不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搭建不到位,网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内容陈旧、滞后,话语形式死板、单调、教条,以及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嚴重动摇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话语权,使得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话语权威性不够,公信力和说服力更被严重消减。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有效引导和规范的优势地位。

(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最主要的手段。高校通过简单的“填鸭式”方法,进行单向意识形态理论和思想的灌输,缺乏对受众感受和想法的考虑,这容易引起被教育者的反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不能达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看作只是被动接受,这使得受教育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日益受到各种多元价值观和思想的冲击,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和多元。与此同时,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与时俱进适时而变,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方法,使得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差。

(三)网络监管缺失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特征迅速成为网络时代的主流。它打破了媒介和地域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高效快捷。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过快,网络的有效监管却未能及时跟进,网络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使得不少网络信息和思想打擦边球。此外,此前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把关人”,由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他们失去了传统新闻发布过程中筛选和把关的作用。这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西方价值思想、霸权主义、色情、暴力及颓废消极等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造成了他们的意识形态混乱,极大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一)争夺网络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

1. 融入网络环境,开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

新媒体是一把互联网时代的双刃剑,既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以这把双刃剑为契机,创新工作理念,扬长避短,积极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大环境,开辟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影响力[4]。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平等尊重受教育者,以教育者的主动权赢得对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要利用共情开展工作,设身处地地替受教育者着想,因为只有共情才能达成共识,继而形成共鸣[5];要引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由他律到自律过渡;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对话,形成“你来我往”的交流机制;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化育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

2. 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应对能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依靠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升教育者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应对能力极其重要。首先,改变话语表达。要学会采用辩证的方法,以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理论与活动、正面与迂回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意识形态问题[6]。其次,提升舆论紧急应急能力。要不断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第三,注重培养“意见领袖”。要通过“意见领袖”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制高点,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第四,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要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精准答复,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第五,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大数据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做到精准出击,有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3. 改变角色定位,从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人过渡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要在把关人进行初步筛选或过滤后才能和公众见面,因此把关人的工作至关重要,体现出了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初步的把关,更需要有效的引导。新媒体具有传播快和“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传统把关人的作用被严重弱化;与此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信息引导人的作用日渐凸显。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引导能够化解舆论危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高校要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严把关”向网络上“巧指路”的转变,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逐步实现从传统信息把关人向网络时代信息引导人过渡[7]。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

1. 讲好思政故事,传播意识形态教育好声音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主流意识认同教育。如果单单靠理论讲述,就显得过于高大上、枯燥无味、不接地气,让大学生提不起學习的劲头。思政课要有故事思维,抓住受教育者所思所想,结合历史和现实,把中国故事、生活热点与思想深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思政课才能有趣有味,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因此,思政课要顺应青年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引导大学生凝聚共识[8]。

2. 推行课程思政,变“有形教育”为“无形教育”

课程思政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因此,意识形态教育不但要靠“有形”的思政课程,而且也要靠“无形”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课程思政教育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结合”“融入”和“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激活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3. 开创实践思政,打造活动型和实践型思政课

意识形态教育,要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还要靠实践思政。实践思政是指意识形态教育不但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还要开展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实践和活动课,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加深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只靠课堂教学,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还要重体验教育,重实践教育。因此,思政课堂不但要在教室里,而且要搬到教室外,搬到思政课程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的现场,开展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因此,要打造活动型和实践型思政课,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开展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真正接受教育。

4. 引入媒介素养,夯实意识形态教育基础

媒介素养是新媒体背景下网民应对网络环境的基本素质,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夯实和筑牢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因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尽早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良性媒介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社会各界要参与网络共建,形成互联网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媒体和社区等为代表社会支持合力;家庭要做好言传身教,示范引导,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大学生个人要从他律到自律,构建自我约束与管理机制。

5. 利用四个课堂,构建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生态系统

意识形态教育课堂不但包括校内课堂,还要挖掘社会课堂、网络课堂和心灵课堂的作用,进而构建“四大课堂”联动的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生态系统[10]。四大课堂紧密相连,分别发挥着有相同而又不同的目的。校内课堂是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以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学习为主;网络课堂是校内课堂的网络延伸,可以开设网络调查、研究和学习等;社会课堂是校内课程的校外延伸,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心灵课堂是思政课堂的落脚点,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旨在进行课后的思考和感悟,以便意识形态教育认同和内化。

(三)强化初心使命担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力

1. 打造专业思政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又包括思想政治日常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日常教育关键在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意识形态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否。因此,专业思政教育队伍既包括专业的教师队伍,又包括专业的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課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它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则要强化他们的初心使命担当,提高辅导员待遇,打通辅导员晋升通道,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使他们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2. 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指的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凝练党建工作的亮点、经验、特色和成果,通过开展影响力大、长效性强的系列主题活动,从而打造出具有丰富党建内涵,有特色亮点、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党建媒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可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开展教育。这种既是创新又接地气的党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示范性和引领力。

3. 加强思政人文关怀,增强思政现实针对性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宝,是增强和改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而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认同,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等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识形态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所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文关怀入手,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理解的社会疑点、热点和难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11]。

四、结束语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安排。因此,在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不忘教育初心,担负时代使命,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担负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从而筑牢和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未来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2]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89:74.

[3]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4.

[4]苏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74.

[5]杨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情法及其运用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6.

[6]佘双好.切实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N].光明日报,2015-02-26(16).

[7]范文德.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引导人”——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角色的转换[J].编辑学刊,2013(5):47.

[8]吴振东.用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N].安徽日报,2018-01-04(5).

[9]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5).

[10]陈强.思政课开在“长征路”上[N].中国教育报,2016-10-31(3).

[11]徐兰宾.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种能力[N].江西日报,2012-07-09(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问题与对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研究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困惑的对策探析
苏联意识形态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加强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