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困惑的对策探析
2015-07-22李妮
李妮
[提 要]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然而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却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困惑。意识形态的困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亟需得到正确的引导。基于此,应该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教育途径、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中寻找解决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摇妮(1990—),女,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西南昌 330013)
全球化的挑战、网络的冲击、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缺陷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困惑。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有些大学生则崇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对我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度逐渐下降;还有些大学生缺乏精神支柱,民族观念、爱国意识极为淡薄,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的倾向,有被“西化”和“异化”的危险。寻找解除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困惑的路径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时代的紧迫性。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应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大课题,它的有效传播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必须不断研究、创新、发展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使其不断大众化。[2]
(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大学校园是思想的大熔炉,这里的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观点,通过分析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特质和思想、行为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教育活动。在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必须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在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
二、拓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应该摒弃单纯的道德说教和全程灌输的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价值分析、判断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教育者应特别注重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系统、全面、直接、持续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头脑,让他们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自己。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形成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践行于社会。为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挥学生会导向、沟通和发展的作用,让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主题校园活动,利用自我教育的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应做好大学生军训、勤工俭学、课程调研、专业实习等活动;将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与社会实践直接挂钩,从而直接影响各项奖学金以及评奖评优活动,同时,学生毕业之前必须修满“社会实践”专项学分,否则不准予毕业;学校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制定相关制度,杜绝学生敷衍了事和弄虚作假行为。
(三)打好网络阵地战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同时,也给传播、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创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色网站。其次,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传播真理、批判谬误,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误导。再次,加强网络监管与维护,净化网络传播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开展网络道德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并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做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保障。此外,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大学生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减少直至消除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严惩贪污腐败,提高干部素质,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打击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较之于中学,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大学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深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着生动活泼的形式,较之于传统单一的说教,更易于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讲坛、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学术争鸣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塑造具有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格调高尚、立意深远的大学精神能够塑造品格、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三)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基础性、直接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若与家长对孩子的教导与要求背道而驰,势必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5]因此,高校应该树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以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一)注重教育队伍的选拔
高校教师队伍的选拔工作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要做好高校教师队伍的选拔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其次,要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再次,制定并完善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机制,特别是政治理论课老师,原则上尽量是中共党员,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最后,选拔过程一定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重视教育队伍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成败,这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教育者的相关培训,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培训可采用全员培训、骨干进修的形式进行,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相互取长补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加强对国家具体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研究,并将理论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感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亲和力,学校可进入竞争机制,开展“评教”活动,举行教师讲课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做好活动策划和总结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倪敬丽.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8.
[3]凌霞,张泽一.勃列日涅夫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失控的历史教训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