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

2022-02-13朱涛柳静卢光义刘瑞芳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朱涛 柳静 卢光义 刘瑞芳

摘  要:结合我校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从生态学的课程本质和发展规律、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对河南城建学院生态学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思路与举措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生态学课程十二章所涉及到的专业内容的潜心研究及思政教育内容的发掘,发挥生态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育人作用。通过初步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实践表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不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学生能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也期望本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75-0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olleg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advanced applied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meas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of Ecology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ecology course,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rough the painstaking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s involved in Chapter 12 of Ecolog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ull play is given 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cology course.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teaching reform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i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will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employment,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students can firmly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college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Ecology;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司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就点明了才识与德行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众多高校也倡导“百年大计,育人根本”,所以高校要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1]。而推行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促进高校学生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素质的时代新青年[2]。本文通过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探索,必要部分进行举例,抛砖引玉,希望能够为新形势下的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校1984年设立环境保护专业,设置生态学专业基础课,目前生态学是我校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团队以学习通和MOOC平台为依托,建设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先后建设申报生态学校级网络课程和环境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利用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尝试,教学效果突出。

一、生态学的课程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课程本质

本校生态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第四版),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3]。本教材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一些生态学基础性的常识;第2章是生物与环境,主要讲述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第3章至第5章主要讲述种群生态学;第6章至第7章主要讲述群落生态学;第8章至第11章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生态学;第12章至第15章主要讲述应用生态学[3]。该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以及新时期网络学习的习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适时融入对高等教育学生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规律

生态学家E. P. Odum一度将生态学定义为“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并认为生态学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3]。专业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在高校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就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态学的课堂教学中。

在生态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当前国家的政策和环境问题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达到寓思政教育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既是身为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生态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本课程的发展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始终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所服务”的发展理念。依托相应的课程平台,以系列微课的形式进行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探讨不同层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生态学中相关理论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最终,力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学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指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2]。课程思政是隐形课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是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1]。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态学的专业知识教学之中,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高质量教育。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最有力的教学改革举措,也初步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推进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学课程思想建设改革和创新模式的要求、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3]。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所以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教学团队在生态学的课程教学中要紧抓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与时俱进,随时关注生态学课程思想政治的改革,巩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一)落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含生态学的课时数被削减。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立足于立德树人,但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仍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果的教书育人,而学生也无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掌握专业知识和养成思想价值观,且教师与学生交流也更多地局限于课堂之上,无法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专业问题。会使部分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会对未来发展产生迷茫感,进而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由线上自主学习以及线下积极探究为主,线上网络教学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线下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因材施教[4]。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生态学传统的灌输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要求,其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下,本学院的生态学课程信息化资源完备,并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全面开展生态学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团队以学习通和MOOC平台为依托,建设较完善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先后建设申报生态学校级网络课程和环境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二)提升专业认知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有学者提出了“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理念[5]。这对我们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

在探索生态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环境教学内容入手,以生态学的专业内容为出发点,充分挖掘环境的特点,即注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从近年来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等观念出发,来寻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高校课堂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6]。

第1章为绪论,主要研究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历史沿革、生态学形成和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生态学的任务等方面。谈到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结合美丽中国的相关资源,讲解中国古人在《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对生物与环境的论述,二十四节气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大豆的国家[7],强调生态学的学习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举措,凸显生态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第2章为生物与环境,主要学习环境的概念、生态因子的定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如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面对不同因子的适应,大框架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案例结合点,来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先民的二十四节气和“数九歌”,同时,应鼓励学生当外界环境变化时,要积极主动去适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逆境中积极进取;此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讲很多学者和英雄的故事,比如讲一个好榜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榜样的力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腳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奋斗[8]。

第3章至第5章为种群生态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种群调节、种群增长模型和生活史等相关知识点。如生活史对策中能量分配与权衡和种内种间关系等等,这一部分应当将生态学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例如种群调节与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调控结合起来。此外,它还表明并展示了我国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人口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此外,还有将动物的生活史引申到人类生活史的反思,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进行人生价值的探讨[8]。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第6章、第7章为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学习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组织,探讨总结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以及群落的分类和排序。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习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的调查,结合优秀大学生的案例,融合生态学中群落分类和演替的相关理论,反思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及找准他们的专业定位,发挥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作用,承认自己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和模范教育信念,从而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9]。

第8章至第14章为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述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还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分解、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全球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此外还需掌握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的基本规律[10]。在讲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调节与系统稳定性这一部分时,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指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物质文明和科技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健康,甚至威胁全球的环境和生态安全。可以展示天然草原和湿地不断退化、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濒危物种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环境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最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公众所接受,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第15章为应用生态学部分,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人口与资源问题、农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此部分内容容易被理解,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生态系统背后的故事和当今现象,结合典型实例,使学生铭记历史,从而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并了解各领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例如将秸秆进行裂解气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实现物质和能量转化;利用应用生态学理论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应遵守的原则;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以及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可以达到一定的稳态,从而可以避免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继而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9]。

(三)充分利用动态化的考核方式

实行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孤岛式教育,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精细化的延续式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课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动态化的考核方式。生态学课程的动态化考核是指以“考试成绩、综合能力、思想政治”为重点的考核方式。

生态学课程自开设以来,始终遵循“学生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实施准则,重视考核实施过程,强化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全过程。在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会在线上讨论和课堂讨论中加重课程思政的内容,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考核力度。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课外应用中的能力展示,如课后实验、专题整理、笔记反思交流占20%;线上结合思政内容进行主题讨论,以及相关思政内容的搜索以及总结等占20%。

动态化考核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反映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以来,对生态学课程的学习热情饱满,课堂氛围活跃,效果非常好,期末考试成绩理想,同时为保障生态学的教学效果和深化生态学课程的课程思想政治的课程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调查与评价。同行评价较高,不仅肯定了本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意义,而且高度评价了本课程教师团队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近三年来,学生对生态学这门课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估得分均在95分左右。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这种新的生态学教学模式,为以后本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各门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整体而言,实施生态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结果表明:不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而且学习表现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可行,实现了课程考核和评价的多元化[11]。

(四)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课程团队自2019年初开始进行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尝试,不断完善生态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20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尝试,目前已完成生态学核心章节思政要素的挖掘和教学设计,完成全校两届约800名学生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此外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同时,团队成员积极进行教学项目申报,目前在研项目有:柳静主持生态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刘瑞芳主持“生态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朱涛主持“打造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研究与实践——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校级教改项目。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教育的大背景下,给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變,生态学课程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要求,其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对生态学课程探索实践,构建出适合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较好地完成了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且丰富的知识能力以外,同时还要明白课程育人的任务与使命,需要发挥教学机制,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来促使育人与教书相融合。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从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以来,平时的教学内容不仅贴近现实而且还丰富有趣,对学生进行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们均反映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以及情感和行为体验中,争取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师生在积极、真诚的互动过程中,会出现更创新的方式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让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过程变得更有深度。因此,只有在实际教学探索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更好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邓春生,万珊,程海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J].国际公关,2020(9):120-121.

[2]宗琪.浅析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J].青年与社会,2019(27):198-199.

[3]韩大勇,恩特马克·布拉提白,杨允菲.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刍议[J].教育现代化,2020,7(20):124-126.

[4]孙颖,曹珊,梅雪,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探索[J].光明中医,2019,34(16):2575-2578.

[5]孔海燕,巫厚长,秦娟,等.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政育人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3):134-140.

[6]王艳红,伊力塔,曾燕如.《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

[7]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3):89-91.

[8]王晓宇,徐泽,王喆,等.新时代高校《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26):79-80+84.

[9]陈娟,王沛芳,王超,等.《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J].教育现代化,2020,7(10):137-138+153.

[10]孙秀云,黄中华,田爱军,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11):135-137.

[11]刘吉波,毛海舫.《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20):165-166.

猜你喜欢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