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17-04-10李淑敏薛昌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李淑敏++薛昌义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际争夺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与此同时,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在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种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历史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经受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多通道。其次,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体制进行改革,是对具体制度的改变。有些当代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很容易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再次,“全球化本质上是时空的延伸过程,发生在此地和异地的社会形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全球化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于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优势”更直接、更迅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比较态度和标准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产生怀疑。

1.2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增加,有些消极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减弱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这就使得施教者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施教内容、方式和途径上处于被动地位。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权威自然受到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社会意识分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文化意识不断产生和演变,各种中外价值观念和新旧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意识不断趋于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在我国理论和实践层面广泛传播,意味着当前我国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这种分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2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回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肯定,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体系中,积极理性的元素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式、途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内容僵化

首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一般来说,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就显得陈旧和过于理论化,因此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就缺少有说服力的解释或有效的说明。如果教育者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他们就只能固守教科书的内容,或者脱离实际地从一般原理作抽象推论,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未对此表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操作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对现实的具体分析,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社会现实排斥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外,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

2.2 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接受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存在着由上到下的命令方式,在方法手段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相对传统单一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大学生看做是被动的被加工对象,忽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度功利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大学生成为教育者根据自己意愿塑造的客体,观念的说教和规范的灌输,成为传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特征。于是,这就客观上造成了片面强调 “灌输”,而不愿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需要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教育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其至抵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

2.3教育途径复杂

目前,我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由高校相关部门来承担,很少有来自学校之外的其他力量的配合。即使是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它们之间往往又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甚至是灰色的现象,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冲击,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改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重要,又比较难做,要收到实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进行创新,并且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3.1 贴近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正确的理论必然来源于实践。一方面,理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认识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动和检验作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理论教育能够提供知识,而实践教育则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够使受教育者进—步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完成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不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实践上“知行统一,知行转化”。

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公开性、多渠道性和大规模性等特点和优点。然而,传统的显性教育由于具有集体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应大学生心理上的诉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乱调,变得象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假如一遇困难就去用这一脆弱而精细的工具,那将使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庸俗化。”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则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在大學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扩大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应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和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56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8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