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活动构建真实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为例

2022-02-12邵婕雷雨莼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道德与法治道德

■邵婕,雷雨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未来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活动是有步骤地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时十分重视学习活动,指出教材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的课文”,而教学是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辅助者”,鼓励教师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使用,或者创新改造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和教情,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

本文以“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为例,以案例形式探讨如何在课堂内外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生活,产生真实情感,从而构建真实的道法课堂,促进行为转变,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一、教情和学情分析

“生活离不开他们”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第三课,旨在让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理解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尊重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我校属于城市中心学校,生源条件相对较好,同时四年级学生仍然处于依赖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的阶段,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多数学生还不能做到主动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同时受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普遍对体力劳动者有偏见。

针对以上情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全程组织学习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活动

(一)拓展教材活动——课前导入情景

“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教材开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内容”。教师一般都会采用播放一些各类劳动者劳作的视频作为课前导入,再让学生作答,但学生参与度并不高,给出的答案范围也非常狭窄。

因此,教师根据本课教材上的插图拓展出了一个课前活动。

活动内容: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行业中选择一个,结合日常生活选择一个切入点,去了解该行业背后的劳动者及其劳动内容,以思维导图、表格、演示文稿等方式呈现出来。

活动呈现:学生A 以饺子为切入点,用漫画剖析了饺子怎样在劳动者手中从无到有;学生B 以校服为切入点做了思维导图,还带来自己的扎染作品讲解“衣”背后劳动者的艰辛……

余文森教授指出,从学生角度讲,学习过程是学生从经验到理论、从生活到学科、从常识到科学的转化和上升的过程。只有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出发,知识才会在学生身上扎根,才会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教师从教材的插图拓展出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对于劳动者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已有的认识上,走进生活,以小见大,利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切身体验等方式完成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劳动者的过程中,自己也在真实劳动,既达成了本课部分教学目标,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创设活动——课中渗透思想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根据教材所给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讨论交流得出情感认识是常见的操作方式之一,但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感受,更难触及学生的心灵,会让部分学生人云亦云,其实不知所云;有的学生为迎合教师,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等,这样都无法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真正的转变。教师舍去了教材部分讨论内容,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自主创设学习活动。

1.活动一:送你一朵小红花

活动内容:请学生为心目中最重要的行业劳动者献上一朵小红花。

活动呈现:

生:我想献给交通行业的劳动者。没有他们,我们日常出行就会很麻烦。

生:那我选择走路不就行了吗?

生:远行的话就会很慢,交通使我们距离更近了。

生:就算走路也得有交通行业的人来修路啊。

师:哦,是的呀,只要我们出门就与交通分不开。

师:就没人为建筑行业的劳动者打call 吗?

生:我想献给建筑行业的劳动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就没有房子住了。

师:刚才我听有同学讨论时说,我们可以去住山洞?

生:原始人就住山洞,那要忍受日晒雨淋。以前的房子质量不好,也不漂亮。

师:哦,建筑行业如此重要,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质量。

……

“送你一朵小红花”其实是个辩论活动,同学间互相肯定和否定,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热情,为自己“代言”的行业寻找“出道”理由。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真正的“小红花”道具,使活动更有仪式感。而前置活动——对劳动者了解的铺垫,也让学生在本活动的发言范围更广。最终结论指向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活动二:职业选择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超星“墨水屏”上进行20年后的职业选择。(出示四个选项:A.建筑工程师,B.建筑工人,C.飞行员,D.公交车司机)

活动呈现:

师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都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使用超星“墨水屏”进行匿名选择,教师使用手机app“学习通”发起活动和收集数据。道德与法治作为主观性较强的学科,难以在活动中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加入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看到真实的数据,才会有震撼和兴趣,也方便教师真实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行下一步引导。数据出来后,教师提出“生活中真是这样的职业比例会不会有问题”“飞行员和公交车司机都是驾驶交通工具的人,为什么人数差别如此大”“你为什么不选择做建筑工人”等追问,直击学生内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各行业的劳动因为分工不同,产生的价值不同,但在道德地位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徐卫平指出,“品德教学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适当地加剧矛盾冲突,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自由地表达想法,认清问题中所包含的道、理、德,在思想斗争中不断修正道德标准,逐步改良并形成高尚的道德观”。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对所有劳动者“一视同仁”,但现实社会对体力劳动者确实存在偏见,教师通过这两个活动直接捅破这层窗户纸,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三)调整活动顺序——课后落实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习活动要能指导学生的“行为”,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本课教材设计的活动都以讨论为主,教师在磨课时也是让学生交流“今后将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劳动者”,学生表示要“尊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但学生在学校里都仍存在不尊重后勤职工的行为,比如打饭时大声要求食堂工人,将废纸丢弃在水槽里等。于是教师结合学校“五一劳动周”活动,将本单元最后的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提前至本课后,趁热打铁,落实学生行为指导。

活动设计:请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学校后勤的劳动岗位,进行一天的职业体验。

活动呈现:

“食堂小师傅”打饭后表示抡勺实在太累了,还得听同学各种要求;“小保安”觉得“不听指挥”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多;“小保洁”则在不断打扫被同学打湿的厕所地板……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课前课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了知识和思想积累,将单元实践活动提前到此处,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加深感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孩子们真正做到接纳每一位用心工作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

三、教学反思

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去实践、思考和探究,构建起真实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帮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结合学情和教情设计了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内外制造了“重重矛盾”,让学生有步骤地掌握“劳动不分贵贱”这个道理,达成了教学目标,更让道德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延伸;教师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扫除学生心理障碍,直面现实问题,让道德教育更有深度。

本课课堂活动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在当下实现了思想和行为转变,更为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职业选择做了铺垫,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怎样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有效引导评价,值得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去积极探索思考。

猜你喜欢

劳动者道德与法治道德
劳动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云端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