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生多元发展,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2022-02-12李海燕殷桂金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涯育人学校

■李海燕,殷桂金

高中阶段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加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2017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新高考改革,其目标是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多元人才的培养。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再只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培养具有独特思维、个性鲜明的人。本文回归“立德树人”育人本质,解析学生多元发展和育人方式变革的关系,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学生多元发展与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一)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亟须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首先,基于基本国情,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分工变化,多元人才的培养成为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的需求,而人才战略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人才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校教育既需要培养各种类型、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重视技术类实用型的人才,培养个性鲜明、各有所长、相互协作的多元人才[1]。其次,高中阶段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教育的定位不再仅致力于为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而是关注高中教育的基础性,注重面向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成人成长的要求,实现适应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新定位。

(二)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聚焦育人方式改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落脚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育人的目的不仅是从知识到技能,而在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2]。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尊重学生差异,育人方式变革不仅仅在于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机制和路径。高中阶段同样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人格特征、价值观、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发展呈现了很大差异,亟须高中教育实现三个转变——从应试到全面育人、从升学到升学与生涯辅导、从分层到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普通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依据

从发展心理学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包括生理、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四个方面。借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学生发展指导标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领域,六个方面”的内容[3],本文将学生发展领域界定为个体认知、人格和生涯三大领域。

(一)多元智能理论

智力是认知的核心。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发展的、可塑的,并将人类的智能分为语言、数理、运动、人际、空间、音乐、自省、自然探索等八大智能。个体的智力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八种智力的组合体,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有所不同[4]。多元智能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学生因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家庭教养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潜能。学校教育中,应关注学生智能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多元发展

多元,英文单词是Diversity,《现代汉语词典》对多元的解释是多样的、不单一的。发展体现了成长的要求,表示持续的不间断过程。多元发展是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变化。学生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整体性结构与特征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内容上表现为身体各器官结构与机能系统等生理方面的变化,及个体活动的心理机能及其品质的发展变化[5]。高中生随着生理的变化与成熟,高级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并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不断完善人格,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1997年,美国学校咨询协会(ASCA)颁布了《国家学校咨询标准》,明确学校学生发展的三个领域,为学校教育提供学生发展指导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 ASCA 学生发展指导标准①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成果发布,为我国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和18 个基本要点[6]。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应依据学生心智成熟与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其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三)学生多元发展的心理机制

从学生发展的心理过程来看,个体包括发展动力系统,发展的内容体系、行为表现系统,而学生发展的多元性渗透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部分,本研究关注学生内驱力多元、发展领域多元、生涯发展多元等。学生多元发展是在内在动机激发下,基于原有智能、人格和生涯倾向基础,通过选择和决策,整合各种信息和观念,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个体实现自主发展。

如图1 所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内驱力”,内驱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部引擎,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个体发展领域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生涯发展;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原有智能、人格和生涯倾向基础,在内驱力指引下,整合各种信息做出自主选择和决策,实现学生多元发展。

图1 学生多元发展的心理机制

三、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

学生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方式要回归立德树人育人本质,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追求,一切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在学生,立足学生多元发展,重构育人体系,推进整体育人实践。

(一)开发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承载了新的育人方式。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学校构建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的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7]。如从北京市来看,课程应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倾向性差异,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与活动。开展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办学理念为统领、以育人目标为主线、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轴心的分类分层课程体系,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育人课程,课程目标体现学生需求,拓宽育人路径。二是开发多元的课程类型。如开发国际化多元课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供给。三是课程开发及实施要体现多元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多元课程实施空间,如室内外、科技场馆、高校实验室、社会综合实践课堂等。

(二)聚焦“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活力的课堂

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要回归“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8]。聚焦“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活力的课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过程体验。体验式学习强调经历与参与,重视直接经验,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情感参与,在人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差异、学习风格和个人优势的不同,不断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创新教学技术运用,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相结合,智能教育在线与教师端实现资源链接,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网络作业、在线讨论,上网搜寻资料,突破地区、时间局限,打造线上标准化、线下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形成适应学生多元发展要求的课程教学新常态。四是课堂教学中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的运用、思维深度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以生涯教育为引领,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发展指导

加强学生基础调研,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学生指导的适切性。生涯教育是实现自觉学习、自主发展,践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9]。一是学校生涯教育应加强学生大数据调研,以测评为起始,建设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发展整体现状,如学生多元智能倾向、认知风格差异、兴趣特点、价值观差异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二是以培训为起始,以生涯课程为核心,建立导师制,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共建,培养专兼职学校生涯教师队伍,实现学生全面与个性化辅导的生涯发展目标。三是以场景为起始,以研学为中心,搭建校内外生涯体验平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发展特点和差异,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体验,学生在人际互动和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格。

(四)唤醒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未来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更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人的核心竞争力是自驱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学生的自主动机,才能使得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自驱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部引擎[10],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塑造终身成长性思维。系统性开发自驱力专题辅导,在学生掌控感、好奇心、选择权、目标管理、优势能力和坚毅力等方面提供系列性辅导与支持,使之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实现自主发展。

(五)创设开放、自主、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及所在社区等。家庭是个体生命的起点,父母的遗传基因、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对个体影响深远[11]。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受到教师、同伴和学校文化的影响。社区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社会环境,学生通过社区互动,参与校外的人际互动,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应关注学生成长环境的整体优化,如有研究表明开放、接纳、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和开放性特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学校,可以加强开放性特质与创造力表现的正向关联[12]。我们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共同体,创设优质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①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s Association. ASC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tudents: Alexandria,2004.

猜你喜欢

生涯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