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级·立体式·强联动: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路径与策略

2022-02-12孟晓艳孔建美鲍雯雯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监测

■孟晓艳,孔建美,鲍雯雯

如何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质量提升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杭州市西湖区2014年成为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探索形成依托“大数据平台”线上进行命题、样本抽取、问卷编制与分析、报告自动生成等在内的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区域运用监测结果改进教育质量的基本路径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一、监测结果应用的实践意义

(一)为区域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能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关于学生能力发展、区域内学校和学生的群体差异、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环境、教师素养水平、均衡发展状况等数据信息[1],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全面了解区域内教育发展状况,并基于监测数据信息,制定和调整决策,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支持等。

(二)为学校教育教学诊断改进提供科学支撑

学校层面基于区域层面监测报告分析校内教育教学和学科教学的优势和不足,诊断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校级层面通过对问题进行再调研和再分析,发现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寻求有实效的策略和改进方案,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质量。

(三)为精准教学教育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能够为教研部门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诊断数据,为学科教研发现学科优势,为开展教研提供更为精准的方向和切入点,也能够为区域教师培训需求、教科研的关键点等提供发展方向,从真问题和提实效两个方面促进区域教科研的发展。

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机制

(一)监测结果应用原则

区域通过开展监测了解整体教育质量状况,分为常规监测和学科专项监测。一是常规监测,主要指监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学生发展、课程开设、教师发展、教科研等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区域教育质量发展情况。以跟踪监测和周期监测为主,对学生进行纵向追踪比较和横向比较。二是学科专项监测,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开展专题专项监测,同时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监测。如区域内开展的四年级语文学科习作关键能力专项监测、食堂满意度监测等专题专项监测。

区域深化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在全面育人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机制中的系统应用研究。我们遵循三个导向,一是目标导向,结合区域“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教育生态观,推动落实“三全”教育观的落实。二是问题导向,坚持通过监测发现问题、改进现状,聚焦教育重点难点问题,重在破解问题。三是需求导向,从区域和学校当前教育的急迫需要和实际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给予个性化解决方案,补短板,强弱项。

(二)监测结果应用主体

区域监测结果应用主体主要包括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小学校和教师。区教育局是监测结果的直接使用者,应用结果决策教育行政管理。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既是监测的组织实施者,又是监测结果反馈主体,还是后续改进成效监督评估的主体。其主要承担发布监测结果,反馈和解读监测结果,跟踪监测评估,推动持续改进。

图1 区域监测结果应用主体

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发挥专业研究、指导与服务功能,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以及实践指导,实现评价、教研、科研、培训强联动。中小学是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关键点和基础单元,学校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和改进中,其应用效果也将直接反映在学生和教师身上。

三、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路径与策略

(一)改革机制多方联动,提升监测结果应用成效

1.“五位四环”:构建监测结果应用机制

监测结果应用是项综合工程,构建区域教育监测结果应用的工作体系,包括报告反馈机制、队伍培养机制、联动运行机制、跟踪评估机制,指向解读报告、队伍建设、联动改进、评估跟进关键环节,基于监测结果真正形成干预、参与、指导、服务、提升的共同发展机制。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小学校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形成“问题诊断、协同合作、改进提升”的格局,建立监测诊断、行政干预、教研指导、学校改进、督导跟踪的“五位一体”结果应用工作机制。各职责主体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来分析解释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工作改进举措。学校层面要建立校内改进机制,将研究聚焦在“大数据下的小问题”,将问题落在细微处、关键处,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

2.“协同联动”: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图2 区域监测结果应用机制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和核心任务。抓住提升监测结果应用效能的关键和根本,探索构建现代化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治理体系[2]。区域将原来隶属于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质量评估中心升级为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明确中心督学、评估、监测职能,构建了各部门集成、协同高效的监测结果管理治理体系,强化区督导评估中心与教育局内部科室、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的协作;促使监测结果应用主体通过大数据监测,依靠数据,利用数据,研究数据,从以前的“经验判断”转变为“数据实证”,将“借助数据把脉教育教学”的意识深入到全部教师中,进而实现数据治理实践问题、数字显示提升实效,提升了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二)分层分类解读报告,深挖数据破解真问题

1.“分层对标”:形成反馈模式激励改进

建立监测结果报告反馈机制,实行分层分类的“层级反馈”模式。区教育局、学校校长、学科教研员和教师不同角色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构建“三层级”区域监测结果反馈改进模式。每年召开区教学质量工作会议,分析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反馈报告;通过学科主题教研,分析教师反馈报告;还有针对职能科室的反馈活动,促使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发现问题”“对照改进”,进行“对标管理”,让学校都能够从数据中读懂自身,梳理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为了加强监测结果的研究和应用,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在全区范围内通过申报、答辩、评选,选取了小学12 所、中学8 所“数据驱动改进教育教学”种子学校。同时,为了激励学校进行自我改进,建立“案例研究”模式,区域层面开展中小学“数据驱动教育教学”和“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实践案例征文,引导学校利用好监测结果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师参与监测结果改进的积极性。

图3 区域监测结果应用改进教学模式

2.“三解两单”:解读报告形成问题清单

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秉持“通俗、简明、实用”的原则,建立全体、分层、分科解读报告形式,针对报告中的主要概念以及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解惑。同时,解释数据结果,揭示数据背后的含义,呈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后续改进措施进行解析。区域按照“分析数据、发现优劣、精准定位”的模式,重点查找问题,引导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本。监测报告要求学校再对学校中层、教研组长和教师进行再培训和再讲解。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和学校层面的“问题清单”,并将“问题清单”分解到各个职能科室,制订科学可行的整改方案。教研部门要根据问题形成“教研清单”,引导学校针对问题深入调研,制订整改方案并认真落实。

3.“细挖互证”:发现真问题破解疑难点

仅仅依据监测结果报告解读,并不能得知大数据中发现的优势与问题是否与其在区域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表现与程度相一致,因此,也难以判断其是否是“真优势”和“真问题”[3]。在分析监测数据结果的过程中,区域注重实际情况和校情,开展多角色互证,将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判断和监测数据结果数据相结合,去解释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得到的结果是“可以验证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梳理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让监测结果成为区域和学校发展的“导航仪”。

区域层面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来发现“真”问题,破解“难”问题,开展跟进式调研,对比发现增长点。学校对监测数据进行二次挖掘,对照监测结果逐项分析,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专项研究。如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对区域内学校进行四年级语文习作能力监测专项调研,明晰学校的优势和薄弱点,要求学校制定基于监测结果的改进报告,并上交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评估中心对改进报告进行指导跟进服务。

(三)锻造数据研究人才,精准施策助推高质量

1.“看懂会用”:打造评价专业研究队伍

监测结果更好地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批“有理念、懂数据、会技术、善指导”的教育评价研究人员。区域着力推进以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等为主体的数据应用队伍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推进监测结果的研究和应用。区域早在2018年就开始推进评价研究队伍建设,开设评价研修班。近年来通过区域教育评价专题研修班的形式,培养一批区域教育评价研究人员,将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以及骨干教师纳入队伍中,成员覆盖面越来越广。培训班成员从接触区域监测到全面参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发展为学校解读监测报告,部分成员更是成长为“数据专家”,在省市区进行经验分享与成果展示。

2.“循证治理”:提升中小学校长数据素养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监测结果要得到校长的认可,才能推动监测结果的应用落到实处。区域提出校长要树立“循证治理”的理念,要有数据思维,能看得懂数据,要有基于数据发现问题、改革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更要有破解学校难题的方式和方法。区域通过举办中小学校长数据素养培训班,有力地提升校长的数据素养,让校长能够基于监测结果,依据数据进行实证管理,摒弃单纯依靠个人管理经验的方式,引领学校构建基于实证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

3.“精准教研”:提升教研员数据分析能力

区域重视提升学科教研员的数据能力,通过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关键能力监测,将学科教研员卷入到监测全过程中,提高学科教研员的参与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科教研员的命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通过以头脑风暴、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监测结果应用学科教研员研修活动,有重点地提升教研员的数据能力。同时,学科教研员把监测结果应用与学科教研、教学改革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数据分析、归因关联、质数互证、改进提升”的思路,将质量监测数据纳入教研活动中,以监测数据为突破口,明确区域共性问题和学校个性问题,将区域共性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或科研的课题,指导学校依据个性问题开展小微课题研究,探讨研究策略。

4.“数据驱动”:智能可视化分析平台助力

教育质量监测是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以数据驱动区域教育治理,推动不同主体分析数据、诊断问题、改进教育,构建区域健康教育生态,营造良好氛围。区域构建了教育生态指标体系,搭建了“教育数治平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分析,能够分析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和基本状况,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区域教育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指导。

四、实践成效

(一)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区域不将监测结果作为监测服务的最后一环,确立以监测结果作为新的起点,以破解真问题难问题为切入点,紧扣解决问题这个着力点,紧盯问题不放松。立足于诊断,着眼于改进,力争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教育生态优化,不断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建立学校层面以评价撬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机制,形成通过监测结果研读,明晰存在的问题,寻求策略,开展基于结果的改进行动,全员树立“借助数据把脉教育教学”的意识,真正将监测落地,把结果应用到实处,进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转变学校的管理方式。

(三)提高数据思维和能力

区域通过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用数据驱动教育变革,建立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教师全部参与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体系,让所有部门、所有教师都能在数据应用上发挥作用,唤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数据意识,能够看见数据、看懂数据、会用数据,形成数据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