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生课堂促进学校品质提升

2022-02-12吴舸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课堂

■吴舸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从《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到《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从计划到内容,从内容到实施,国之重视,可见一斑。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随后“五项管理”“双减”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如何真正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是当今基础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同时也对学校当今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能更好地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近年来,翠屏区凉水井初级中学在区教体局和区师培中心十年课改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结合当今面临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通过多年的课改经验的积淀,将“自导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移动终端、网络课程、智慧平台”等组合应用,构建了以“互联网+课堂”为特征的“智慧融课堂,创生促成长”教学育人新生态,系统搭建了创生课堂。

一、课堂模式变革

传统教学法存在信息密度低、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小组合作范围及资源链接面太窄使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慢的问题,但教育又是一个更强调良心的特殊行业,往往要求伴随更为充沛的情怀。情怀显然是必要条件,但在教育创新中,如果不恰当地扩大为充分条件,结局很可能是力尽而沉。凉水井中学将“自导式教学”理念作为学校课堂改革的理论支撑,结合学校原有的“混合式小组合作学习”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发出独具学校特色的“创生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创生课堂由“预习、检测、讨论、展示、讲授、技术”六大模块组成,无固定模式,不是机械的操作,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模块的调整和删减,从而形成了“新授课、展示课、习题课、复习课、融合课”五大课型,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解决课堂的实际问题,学校设计了形成课堂量表,及时记录课堂情况,反映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并在教研中进行讨论,直指课堂一线问题,以便及时整改。

在创生课堂中,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而学会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套适合学情的“W 预习法”,如“3W 预习法”(见图1)和“4W 预习法”(见图2),让孩子们能够更快地熟悉知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深度阅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本节课知识起点、能力起点、认知起点,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明确了自己要学什么,教师明确了自己该教什么,教与学就不会脱节。

图1 “3W 预习法”模型图

图2 “4W 预习法”模型图

二、教研体系变革

任何课改规划,最终都需要老师来落实。没有老师的全面参与,再美好的构想都是空中楼阁。凉水井中学经过多年探索,得出了结论: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校本教研,让教师和学校的内在力量持续生长,才能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小、快、灵、新”的校本研修四大法则,并形成了由五个部分组成的校本研修体系,形成融创教研体系(见图3)。融创教研是创生课堂五个环节(教学问题梳理—教学资源组织—技术工具运用—教学流程设计—课堂实施)所有工作的最终呈现。

图3 融创教研体系图

三、课程结构变革

课程模式化,形成了梧桐课程体系(见图4)。现在五育融合之所以难以实现,最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挖掘力度不够,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整合力度不够,社会课程资源的链接不够,共生型和多元化课程生态没有形成。凉水井中学深入挖掘国家课程教材,将每个学科、每一课中涉及五育的知识进行挖掘梳理,形成一条每个学科的五育知识系统,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如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进行融合开发,用五育为主线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育融合课程,挑选一些优质社会课程资源加以辅助,提高五育融合的效果,从而搭建共生型和多元化课程生态系统,形成了“大德育、大人文、大科学、大生命、大艺术”课程。

图4 梧桐课程体系图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生课堂,学校努力尝试各个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将知识分板块进行整合,并进行学科间交叉知识的归纳和整合,让学生的知识线索化、系统化。经过努力,开发了11 门校本课程,其中“住校生生活管理课程”成了区精品课程,不久又开发了“互联网思维下的融合课”“PBL 课程”,同时开发的“生涯规划课程”“学生潜能激发课程”再次获奖,课程的开发使得学生学起来轻松,并掌握了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

四、自主管理变革

互联网的精髓之一是扁平化,这不仅适用于信息传播,也适用于组织建设。与互联网化的课堂相适应,学校的组织架构相应有了很大变化,不仅仅是表面上新的称谓,更体现为新思维方式对组织重构和过程创新的深刻价值,形成了自主管理(见图5),从管理思维顶层价值观中的完成任务型的“成事”转变为实现自我提高的“成人”;再到管理组织架构的扁平化:结构开放、重心下移、过程互动,更多地给予管理者赋能、放权、沟通、互动,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者动力的内化,由原来被动的建立秩序、推动改革,变为主动去创造、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主人翁。让学校各层面的运转各尽其用、去中心化,强化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管理的智慧创新。

图5 自主管理体系图

同时,凉水井中学也积极提倡让孩子也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培养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典型事例是打造学生常规管理体系,把学生能处理的问题全部交给学生。例如,晚自习管理学校就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组织团队进行管理,通过评价去构建学生的标准。最后,学校晚自习一个教师就能完成15 个班的管理,而且保证晚自习纪律良好,学生能自主进行各种学习,有效地释放了教师日常管理的压力,构建出良好平等师生关系。

五、课堂生态变革

这些年来,凉水井中学改革取得的成绩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把学生放在课堂自主学习的中心,用文化的浸润式管理帮助教师自我赋能和引导学生有效自主管理,并针对性解决学业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课改落到实处。经过对校情的充分分析,学校确立了独特的课堂模式,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课堂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一)“小老师”制

这是凉水井中学课堂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生变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许多参访凉水井中学的老师会在学校课堂上看到一位同学,组织同学们学习有模有样,很多老师会误以为他就是老师,都非常惊诧于学生的能力,纷纷询问这样的学生是怎么样培养的。其实没有什么秘密,这是在学校的课堂中通过讨论、小组长培训以后自然产生的。他也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只要学生在某科上有特长,他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组织者。“小老师”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能在信息化课堂中高效解决学生的问题。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精准发现学生不懂的关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讲解,高效解决学生的问题。众所周知,平板教学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展开,很多老师很不适应,觉得信息化会拖慢教学进程,影响课堂效益。最让老师们手足无措的就是每位学生有终端以后,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各种问题快速反馈到老师终端上,教师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解决哪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教师已经习惯传统课堂的教师为中心的节奏,无法进行信息快速的筛选。而在凉水井中学的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小老师讲解,就可以成功把一些无关信息筛选掉,剩下最关键信息由老师来处理,就能极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训练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自主驾驭课堂,化身为“小老师”,而教师则变身为学生课堂学习背后的教练。这样,教师有时间去思考对提升课堂效益更具价值的事,去设计更适合学情的教学流程,组织调动更匹配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创造教学情景,让智慧课堂有效发生。

(二)“生生互助”制

“生生互助”提升了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凉水井中学教师常态课上,该校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总结梳理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组长又会根据组内同学存在问题,安排不同同学集成“对子”,相互帮助,这样让同学们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讨论中,学生也不是七嘴八舌地乱说,而是有一定的规则,记忆性的知识会尽量让两位同学相互讨论,增加记忆效益,对于理解性知识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从C 类同学开始,B 类和A 类同学依次补充,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运用性知识采用全组讨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设置“话语权杖”的训练方式,让同学们不仅能说,还要学会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观点,让讨论能够高效、深入地展开,让不同层次同学都有所收获。

通过创生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学校的品质获得了较大提升。一方面,学生获得了生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素质提升,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同时,在现在农村学校生源普遍萎缩的大环境下,凉水井中学每年吸引到大量城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实现了乡村学校的逆袭,对区域性教育文化扶贫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了成长。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学生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逐渐从知识灌输者演变成教练的角色,教师负责设计流程、组织资源、制造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同时,学校获得了发展。学校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保持领先,已与城区优质学校持平;教育部两位司长、海外十多名教育专家、全国四百多所学校同行先后来到学校实地调研与观摩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能力赞不绝口。学校多次荣获国家级媒体的专访报道。

通过对课堂结构和教学环境的深度变革,以及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导式教育思想深度融合,凉水井中学突破了单点课改的局限,实现了系统化的教学变革,真正地创生了“学生成长、教师发挥、学校发展、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多边共赢教育生态链,打开了乡村教育的美丽新境界。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