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价值应用
2022-02-11易萍杨芳杨萍王亚辉欧嘉怡
易萍,杨芳,杨萍,王亚辉,欧嘉怡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检验科,新疆图木舒克 843900;2.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开平 529300
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检验科质量管理在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后其效果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高标准、严要求将成为医护人员新一轮的挑战[1]。目前我国各医疗单位检验科水平发展水平不均等,尤其西部地区技术、设备、人才缺口极大,严重制约着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2-3]。通过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医疗事业的扶持政策,西部地区医疗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完善与健全,本文在援疆期间对对口支援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图木舒克院区检验科统计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的管理数据,通过对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率、细菌培养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血标本污染率、急诊标本周期符合率、临床沟通状况、危急值及时通报率等评价指标,整理出当地检验科近年在实行实验室持续改进措施后所取得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新疆三师总院图木舒克院区检验科2018年1月—2021年12月质量运行分析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统计2018年1—12月实施管理前的457 718例标本与实施管理后2019年1月—2021年2月1 570 113例标本的实验室评价指标数据,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并于2018年、2021年12月分别随机抽取门诊患者150例、临床科室50名、本科室人员26名进行满意度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检验科质量管理小组2018年1—12月采用常规式管理,各小组均未开展责任制管理模式,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岗位责任无落实,各组间设备试剂等管理较混乱,2019年1月起,检验科开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挑选大专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熟悉本岗位流程、有责任感、能力较强的人员,成立检验科质量管理团队。设置科室质量主管与技术主管,各小组设小组长,另设科室消防安全、信息联络、设备管理、耗材申领、资料整理、党建工作等岗位。充分发挥小组负责人工作能力,定期召开季度质量运行分析会,各小组对各自岗位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查找工作中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并制定下一季度目标与规划。
1.2.2 完善检验科管理制度2018年检验科尚未进行有关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制度更新,原有制度过时或欠缺,设备器材证件不全,对仪器未形成规范性维护保养制度,2019年借助本院“二级甲等”医院复审活动,全科认真学习上级各类文件、政策与规定,建立与健全科室规章制度与各小组质量管理手册,更新项目SOP文件、试剂性能验证工作、仪器“三证”检查齐全与设备维护保养登记制度,制定检验试剂的管理制度,运用电子信息系统实行试剂管理。设备器械要求工作人员使用时明确仪器性能,规范操作与正确维护,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当重视各种细节的管理,在进行检验时,应当全面从细节上对器械进行保护,提高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1.2.3 全面加强检验技术人员技能培训2018年由单一的检验科骨干组织科内学习形式逐渐发展到2019年增加开展全院性技能培训,邀请专业人士、援疆专家、职能部门现场指导、会议讨论、讲座、视频交流等方式,讲解新项目、新技术前沿资讯,国内外最新医疗发展动态,广泛开展各类理论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等,拓宽技术人员视野,保持不断学习探索,构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鼓励人员完成职称晋升与资历考试,支持外派学习与深造。
1.2.4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质量控制是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2018年实施管理前在检验前、中、后三大环节中标本采集、运输、检测、报告等环节监管不到位的情况,2019年起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①定期1~2次/年对全院进行标本采集与接收培训,对特殊标本如血气分析、细菌培养等临床采集进行指导,制定不合格标本、急诊标本、复检标本登记制度。②每日检测前需完成室内质控品项目,在控方可进行检测,小组长定期做好项目的校准,对存在系统误差与失控项目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质控数据做好存档,对室间质评考核制定严格操作程序,保存记录,定期反馈与总结。③严格按照本科室制定的SOP文件进行检测,检验结果执行双人签名发放,一人操作一人审核,制定对可疑结果进行复核流程,采用多种方法或仪器的复检,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与准确。④检测后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处理规定,做好消毒防护,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有章可循。
1.2.5 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2019年起增加定期安排技术骨干下临床科室沟通交流次数,由2018年1次/季度提高到1~2次/月,另增加电话访谈、钉钉组群等形式,以双方清楚领会对方意图为有效沟通,通过指导临床标本采集,了解临床意见与需求,对征集意见进行分析,组织改进,最大可能满足临床科室的期望,从而改进与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3 观察指标
将2018年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前与实施管理后2019—2021年质量指标进行比较,如标本不合格率、细菌培养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血标本污染率、急诊标本周期符合率、临床沟通状况、危急值及时通报率,并自制问卷对患者、检验科人员、临床科室进行满意度调查,实行100分制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将满意度分为3种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90分、不满意:<60分,空白答卷不计入统计,了解实施前后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质量管理前后检验科评价指标情况
2.1.1 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结果显示,2018年不合格标本率1.15%,实施后2021年已下降到0.15%,实施期间不合格标本率逐年下降,说明实施后标本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急诊时限周期符合率 管理后加强了各部门急诊标本检测时限监管,急诊生化、免疫标本完成时限为≤2 h,急诊临检标本≤0.5 h,周期完成率比实施管理前有提高,实施管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3 细菌培养、血培养阳性率与血污染率 实施管理前微生物检测指标细菌培养阳性率2021年有所下降(13.12%),其余年度为上升,实施后血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实施前,血污染率则显示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4 与临床沟通次数 实施管理后与科室沟通次数有显著增加(平均264次),有效沟通(平均239次)较与实施前2018年(85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5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2015年,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对全国901家医院进行了一次危急值报告时间调查,结果显示,第十五百分位的危急值报告时间为10 min[3]。结合当地实际,设定报告时限为10 min,实施后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比实施前有明显改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前后各年度检验科评价指标比较
2.2 实施管理前后患者与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情况
开展质量管理后,2021年患者、检验科员工与临床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2018年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前后患者与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在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改进方法,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个环节质量的控制,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4]。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并参加每年关于标本采集、运送的全院性培训,避免因采集方法不当、采集量不足、标本保存不当、较长时间未送检等因素对标本质量的影响,确保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准确性[5]。定期安排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访谈(实施期间每年平均264次),反复培训、亲临指导,使不合格标本率由2018年1.15%下降到2021年0.15%,血培养污染率由2018年3.77%下降到2021年1.88%,血培养阳性率明显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2021年较2020年有所下降,与2021年医院加大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细菌培养的检测工作有关,仍提示近几年实行质量管理措施后在检验前环节中取得显著性成效;检验科设前处理岗位,专人标记急诊标本并督促及时上机检测与报告,提高急诊时效符合率(98.8%),制定本院危急值项目与报告流程,做好危急值报告与登记,将危急值报告登记与人员绩效挂钩,强调报告时限10 min内,落实责任,切实提高危急值通报及时率(100%),不断完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解决危急值报告的影响因素,保证快速、高效地将危急值结果报告给医护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6]。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手段,是指为达到规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策略与措施[7]。检验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尤为重要,仪器设备性能直接关系到实验室质量控制成败。实施管理前科室设备使用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无定期培训,人员操作水平不均一,针对上述情况,检验科设立设备管理员,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仪器档案、开展性能验证、设计使用表格、举行科室业务培训、制作简易操作流程与紧急故障应对方案等,由科室主任、职能部门定期抽查设备管理情况。这些针对环境、仪器、设备各类发生差错的环境进行了管理制度完善,强调了实名责任,提高了检验科员的工作责任心,有效避免了误差的发生[8]。同时也促使科室每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使仪器使用和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加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9]。
检验科的管理质量决定了检验质量的高低,检验试剂作为检验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其管理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试剂管理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制定试剂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上季度试剂使用情况、评估下季度采购量等,定期查验试剂有效期,避免使用不当,节约成本,提高试剂管理效率,提升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管理等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了科室收入,促进科室管理水平跃上了新台阶[11]。
保证检验质量是检验科工作的重点,检验人员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保证质量的前提[12]。检验科人员技术水平决定科室发展水平,实施前检验人员管理制度缺少一套规范性的培训、考核、评估流程,考核无记录,或流于形式,检验报告的解释与发放没有统一格式与规范。医学检验报告为医生开展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其检验质量对于临床的诊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13]。因此检验科建立科室人员培训、考核、授权机制,明确岗位人员职责与工作范围,所有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经授权方可发出报告。鼓励成员通过晋升职称考试、继续教育、院内培训等方式提升自我能力,对成功晋升职称人员实行奖励。通过有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带动全体人员将检验科各岗位职责和技能从日常操作者的角度进行更合理、更细致地整合和文件化,使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规可依,也使其能力评估和授权管理更加有序规范[14-15]。
综上所述,检验科在各环节加强质量监管,由质量管理小组督导,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人员培训,增进与临床科室联系,加强质量控制,通过检验评价指标的监测,可以实现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监控改进效果,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实施后有效提高员工、临床科室、群众满意度,科室管理能力亦获得全面提升,在保证医护工作质量基础上满足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