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望华《幽谷潺音》的作品分析及艺术感受

2022-02-11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幽谷踏板小节

赵 旸 吴 迪

[通讯作者]吴 迪(1983—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秦皇岛 066000)

一、储望华及钢琴作品《幽谷潺音》的创作背景

(一)储望华简介

储望华1941出生于湖南省蓝田县,著名的旅澳华裔作曲家、钢琴家。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储望华以14岁时创作的处女作二胡独奏曲《村歌》参加公演,成为音乐周年龄最小的作曲者,《人民日报》称他为“戴红领巾的作曲者”。储望华作品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汇集钢琴曲、交响诗、合唱曲等六十多部优秀作品,其中钢琴作品为主要创作领域。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倾注了探索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心血,那份浓浓的“华夏情怀”是他毕生追求的音乐创作理念;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红星闪闪放光彩》《解放区的天》等以“可弹”“可听”“可教”为特征,在教学、音乐会及钢琴赛事中被频繁选用,是众多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口皆碑的上品,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与鉴赏价值,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二)《幽谷潺音》的创作背景

钢琴作品《幽谷潺音》是1979年储望华创作的一首“前奏曲”,是其代表作品《前奏曲六首》中的一首。前奏曲(Prelude)是一种带有即兴曲性质,有独立乐思,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的中、小型乐曲。储望华在创作时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为和声基础,追求民族化音响,在调性的转换、移调变奏、多调性和声以及钢琴织体的民族化方面都有了更多大胆的尝试。这首独立创作的乐曲不仅结构上十分灵活,且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十分细腻独特,是一首画面感很强,追求唯美的作品。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崂山之行,通过钢琴作品的描述展现出崂山独特的风景面貌及自然景观,既有作曲家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亲身体验,也融汇了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的印象,表达出作曲家对祖国未来的思索。作品中体现了对古筝的借鉴与参考,在演奏时,通过模仿古筝刮奏的演奏技法,使乐曲旋律音色更加贴近古筝演奏效果,既能展现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也能展现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经久不衰,常常被选定为音乐会表演曲目。

二、《幽谷潺音》的作品分析及演奏要点

(一)曲式及和声分析

1.曲式分析

《幽谷潺音》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分为首部、中部和再现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图示1:《幽谷潺音》的曲式结构

由图示1可见,钢琴作品《幽谷潺音》全曲共61小节,首部的15小节为F羽调式;中部转调为C羽调式,呈现出变奏性与展开性,第一乐段(16—24小节)是对乐段主题材料的五度变奏,第二乐段(25—47小节)是对乐段主题材料的进一步展开;再现部(48—61小节)是对主题乐段的再现,乐曲调性回归到F羽乐调中。

2.和声分析

在和声上,储望华似乎是想在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具有中国民族和声的旋律,淡化功能性,强化五声性。因此在曲目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四度、五度音程和附加和弦的组合性技巧,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2]这部分和声的运用,增强了《幽谷潺音》的民族音乐风格特色和中国传统和声特点,以西洋风格塑造民族音乐,展现出较为新颖的民族风格及民族特色。

除此以外,储望华还使用了平行和弦的基本手法。平行和弦的创造者为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其通过平行和弦的方式展现出环境的暧昧与朦胧之感。所以储望华在创作中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和声技巧,渲染出了崂山独特的环境特色及朦胧景致,具有极强的表现价值与表现意义。

(二)钢琴作品《幽谷潺音》的演奏要点

钢琴是产生于三百多年前的一件外来乐器,如何用钢琴来演奏中国音乐作品,表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不仅是作曲家在创作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演奏者精心钻研、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储望华在创作《幽谷潺音》时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手法与韵味,运用民族色彩鲜明的钢琴织体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体现传统音乐的神韵,所以演奏时应在扎实的传统钢琴演奏技法和对传统音乐的深厚理解基础上,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以一种新的钢琴音乐语言表达《幽谷潺音》的民族神韵。

1.触键的运用

我国钢琴音乐为了表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采用了较为独特的触键方式。其中包括抚键、点键以及刮键等方式,塑造了极为朦胧与柔软的音响效果,也展现出了较为独特的演奏特性。

钢琴作品《幽谷潺音》多个段落中都尝试对古筝“刮奏”这一技法进行模仿,表达民族乐器音色特点。通过流畅抒情的旋律,塑造了恬静的氛围,烘托出了主旋律的清幽。在演奏时通过抚摸式触键的方式实现对空旷幽静山谷的描述,指腹贴键屈向手心内里,用手臂的力量,指尖慢触键,手臂与手指协调而舒展地运动,将每个旋律音弹得如珍珠般圆润而丰满,富有穿透力,具有一定回声的音响效果,最终表现出山谷的深邃。

声音的虚实浓淡取决于触键的深浅、速度与用力大小的变化,触键位置与用力方向的不同又会产生音色明暗的对比。触键变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演奏时需要靠敏锐的听觉去掌握好对各种音质的控制。例如《幽谷潺音》结尾处描绘了幽幽山谷的空旷深邃,在演奏时指尖轻触琴键,下键一半左右就离键,手腕稍往上提,以便控制下键的力量。曲中的装饰音与旋律音融为一体,二者间没有界限,旋律音要突出,形成虚实相间的色彩变化,以便更好地表现乐曲轻虚淡远的意境。

2.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使用要根据乐曲乐句的具体意境、音区、节奏、和声与音色的特殊要求等因素来定。正确使用踏板是乐曲成功的关键,储望华的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使用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通过踏板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根据演奏环境和共鸣程度实现乐曲音效的调整,表达出独特的音乐特色。

(1)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右踏板)不仅能延长音符时值,还能使声音洪亮,调节音色。延音踏板的使用是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为了能够让带有装饰音的演奏更加清晰明了,所以会选择使用全音踏板的方式。一般使用音后踏板,踩在长音上,让装饰音能够在踏板之外,从而实现乐段音乐效果的表达。

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也常常通过变换踏板的方式来混合音色,从而达到一种混响的效果。比如在乐曲的第二小节中,通过低声部和声及高音区对位和弦的进行,塑造出幽静山谷的“回声”效果,营造出其独特的音响效果。

(2)弱音踏板

弱音踏板(左踏板)不仅能减弱音量,还能改变音色,增强音乐表现力,让声音变得柔和,营造出空灵的意境。这种方式对于崂山的描述效果最佳,可以实现对其风景的塑造,从而达到良好的场景渲染效果。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通过使用弱音踏板表现出音色与意境之间的虚实对比,营造独特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其演奏的独特韵味和特色。

(3)持续音踏板

持续音踏板(中踏板)使音乐的和声效果更加清晰和鲜明,且在演奏中可以实现音的保留延长。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使用了持续音踏板搭配延音踏板的方式,让音的时值得到延长,同时对于整个和声的演绎也具有一定的支撑性效果。

3.装饰音的运用

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种类繁多、技巧丰富且独具特色,在旋律音基础上添加装饰音,不仅能够有效展现出民族的特色,也能够通过装饰音的方式给作品增添一定的自然韵味。钢琴作品《幽谷潺音》中就大量使用了装饰音,通过装饰音及旋律音的虚实结合,表现出了乐曲的民族风格,同时可以塑造出山谷中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在乐曲第3—15小节中通过前倚音的方式表现了对流水声音的描绘,在演奏时,手指发力要快,力度要均匀,用横向的力从右向左弹奏,连续性要强,声音透亮地落到旋律音上。在乐曲48—61小节中通过中低声部八度前倚音的方式来表现山谷的空旷,在演奏时,采用半触键虚奏的方法,指腹慢触键,弹出轻柔连贯的声音,实奏的主旋律和虚奏的装饰音结合,自然连贯。

三、钢琴作品《幽谷潺音》的中国民族化创作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标题特征

“标题音乐”来自浪漫主义时期,将标题界定为:加在器乐音乐前一段可以理解的话,使听者免于错误的解释,使注意力集中在整个音乐或是部分的诗意的观点中。[3]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是作曲家思想的纽带。[4]

中国唯美含蓄风格的标题既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标题有一定区别,又不同于印象主义的音乐标题。欧洲音乐中的标题总是与具体特性的情况相联系而具有某种定向画面性,中国音乐中的标题所预示的不只是画面,也表现人的心理、情感和大自然本身的诗意。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标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了抒情诗的诗情画意。钢琴作品《幽谷潺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青岛崂山之行,作曲家通过描述崂山壮美景色,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创作,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音乐元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音乐标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征。

(二)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旋律特征

钢琴作品《幽谷潺音》采用中国传统音乐曲调为主题材料进行创作,总体上使用的旋律主题材料较简单,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崂山美景,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性的旋律气质。引子结束后,高声部的主旋律层层推进,其前四个乐句的首音完全相同,在后续的三个音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让人感受到崂山独特之美;同时中声部三和弦的低音具有相同的旋律,在旋律上给听众呈现出了崂山美景。从句法角度来看,经过第一乐句平静的旋律后,第二乐句的旋律变得更低,第三乐句尾音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达到旋律的顶峰,第四乐句旋律回归平静,这种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将崂山风景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乐曲进入中部后,首部的主旋律仍然由高声部在C羽调式弹奏。虽然旋律完全相同,但是织体与调性有所改变,与首部既对立又统一。第25—47小节是对首部的展开,旋律变为在低声部弹奏,两小节为一个单位,进行上行两次的模进;31小节开始进入全曲高潮部分,主旋律回归高声部,由柱式和弦写成,采用了大二度向下模进再发展的写作手法,低声部有律动感地涌动着五连音、六连音的五声音阶音型;直到第37小节,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回归到首部的主题。

乐曲的再现部,经过对景色与内心的刻画后,再现了首部的旋律主题材料。但与首部相比更加宁静,再次将思绪拉回到自然景色中,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之感。

(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织体特征

钢琴作品《幽谷潺音》虽然旋律简单,却运用了丰富的织体,能够提升表现力,也能够让旋律中的多声部复调性效果表现得更加突出,从而让作品的布局更有层次感与表现力。

从首部开始,储望华就充分利用了各个不同音区的音响特点,构建了丰满的立体音响效果。此时左手的低声部使用了八度加五度的大和弦,通过良好的对比,展现出了空灵、深邃的意境,同时也通过不同音区的对比展现出了山谷的独特感觉。

在中部,储望华则使用了七连音的琶音,将石溪流在缝中缓缓流淌的特色塑造出来,这种描绘水流的方式是相对少见的。从25小节开始,织体慢慢加厚加密,表达出内心的激动情绪,直到第31小节,情绪达到顶峰。而从37小节开始织体又变薄,37—45小节中突出右手高音旋律,伴奏织体中的低音旋律和流动的十六分音型演奏的层次分明,三个声部既清晰又混为一体,音乐回归平静,好像瀑布飞流直下的溪水回首山巅。

再现部在旋律和调式上完全再现了首部,但在织体上做了巧妙的改动,每句结尾的长音填充到了高音区,使音乐前后呼应但同时又有所变化。

结 语

虽然钢琴作品《幽谷潺音》是在储望华出国学习之前创作出来的,但是不难看出,他早已对西方的钢琴创作技法产生了一定的理解。其通过运用西方钢琴音乐的和声特色丰富中国传统音乐,同时也使雅俗共赏的审美情绪得到更好的体现与补充。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钢琴作品《幽谷潺音》的演奏特点、演奏风格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发现了它具有中西音乐元素结合的特色。所以本文对该曲目进行分析,一方面希望实现对中国钢琴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想更好地发掘出储望华“民族风格”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思想。

注释:

[1]陈国红.储望华钢琴作品演奏解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1—2.

[2][3]李文红.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4]The Oxford Compan- tionTo Music.London,1956:839.

猜你喜欢

幽谷踏板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张福安作品
《你好,李焕英》 观后感
快把我哥带走
多学“幽谷兰花”——不仅深远,而且清香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节节草的秘密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
关于踏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