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国之当歌》戏剧情节结构的审美特征

2022-02-11杨亚冬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聂耳音乐剧冲突

杨亚冬

《国之当歌》是上海歌剧院推出的一部以人民音乐家聂耳艺术经历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过程作为题材的音乐剧,旨在从人物性格展现和形象塑造的角度出发,彰显聂耳为国而歌、为民呼吁的时代精神。[1]此剧构思于2009年,并于2011年与观众见面,在接下来十年的时光中公演100余场,其间在音乐、情节、舞美、舞蹈等方面历经数次雕琢,成为当代音乐舞台剧的精品之作。由于此剧在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于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得以广泛推广。[2]本文以此剧的戏剧情节结构作为探讨对象,着意从结构特点、叙事筋脉、思想深度、冲突特点、悬念设计技巧五个方面谈谈审美特征,以便能够对此剧在情节结构方面的艺术个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一、传统戏剧情节结构的二重性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戏剧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是在情节安排和结构的处理上是否得当,对作品主题的呈现和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对许多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分析可以看出,诸如《悲惨世界》《日落大道》等作品均在戏剧情节结构方面有着精巧的布局、明朗的情节线条,这也是它们能够成为经典音乐剧作品的重要原因。《国之当歌》作为一部主旋律式的时代作品,剧中人物以及人物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均为人们所熟知,编导正是根据这一特点,[3]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遵循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了传统戏剧情节结构将人物特点、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进行了综合性呈现,总结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开放渐进式结构特点。作品由序场、七个主场构成。其中序场情节表现的是聂耳去世五年后田汉和黎锦晖对昔日朋友兼同事的追忆,七个主场的标题分别为“海上明月”“市井歌声”“浦江风暴”“街头怒火”“剧社风波”“风云儿女”“血肉长城”。除了序场之外,七个主场均采用了时间过程和事件发展的线条式结构手法,在两者的渐进式进行中突出了聂耳的思想进阶历程。在空间结构的设置上,宏观上呈现出内外转换的特点,从明月剧社到沪上街头、从市井家院到港湾码头,在空间场景的自由化转换中使不同的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二是网络化编织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的关系方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要是突出聂耳爱国忧民的情怀,在情节设计上则表现为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在民族遭受危难时的英雄情绪展现。如他对长庚一家的同情、对民众遭受日寇欺辱时的那种义愤填膺的精神等均是通过细致的情节描写进行塑造。在人物关系上,聂耳与田汉之间的合作关系、与黎锦晖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与小莉之间的爱情关系等均建构在以国家、民族为重的基础上,正是这一“基础”的存在,成为整个作品情节网络的中心点,各个情节均是围绕这一“基础”而形成结构的向心力。

二、主题统一性的多元叙事筋脉

叙事筋脉是形成情节结构的基础,也是情节安排的具体化、针对化,它直指在情节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并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段作为前提。《国之当歌》虽然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具有唯一性和独立性,但是在整体的叙事过程中则具有多元复合型的特征。纵观作品的叙事筋脉,则着重体现在人物关系叙事、人物情感叙事和音乐背景叙事三个方面,正是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存在,使得作品具有史实可信性、情感真挚性、角色塑造艺术性的特质。

首先,在人物关系叙事方面,作品中出现的诸多配角均与聂耳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如聂耳与黎锦晖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直接关系,他们在艺术上为师生、同事关系,然而在大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民族救亡的理想又间接形成了志同道合的关系,他们之间数种关系的现实存在融入于不同的情节之中,为主题思想的呈现构成了第一道叙事筋脉;其次在人物情感叙事方面,作品通过对聂耳与不同人物角色的接触和相互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使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的深刻和有力度。如聂耳与小莉之间的爱情叙写,就是一名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和社会底层舞台演员在抗日救亡背景下的真情流露,这种真情既是不屈不挠的个人爱情,更是一种相互扶持、共赴国难的阶级情谊,因此作品中情感叙事筋脉使主题思想铸就的有深度、有浓度。再次,在音乐背景叙事方面,音乐剧创作者有意识的采用原创、移植、改编等手法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此剧在性质上属于音乐剧,同时又是一部以人民音乐家艺术经历和思想经历为题材的作品,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使剧中的音乐具有史实特点和艺术特点,则体现出了创作者对历史、对人物、对艺术的敬重和真知灼见。在原创作品方面,《天才的陨落》(田汉与黎锦晖的二重唱)、《爱的涟漪》(聂耳与小莉的二重唱)、《我能做什么》(聂耳的咏叹调)等歌曲具有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正歌剧的表现特点;《上海是个梦工厂》《踏浪飞扬》这两首合唱歌曲则运用了爵士音乐、探戈舞曲元素,表现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风情。其它改编、移植的作品如《毛毛雨》《卖报歌》《毕业歌》等不仅是剧中人物的代表作品,象征性的阐释了聂耳、黎锦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并通过对这些歌曲创作背景的叙写和音响展示,为最后《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和主题的点名做好了深厚的铺垫。

三、人物性格展现的思想深度

戏剧表现的目的是在特定环境背景下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性格塑造而达到主题的烘托与呈现,因此如何在情节结构中去突出人物的性格,应当是戏剧的主要人物。一般而言,音乐剧不同于场面宏大、剧情起伏复杂的大歌剧、正歌剧,也不同于话剧那种纯语言化和纯动作化的塑造。所以用音乐剧的方式去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部作品中,聂耳性格的塑造和展现过程可以说是围绕主题思想生成而展开的。通过不同场景的叙述和情节的贯穿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有志青年的形象。

笔者认为,在聂耳性格展现的思想深度上,有两个方面可圈可点。一是为了艺术追求而不懈怠的性格。在第一场中,聂耳还是一个来自云南偏远农村、初出茅庐的音乐工作者,他一边在明月剧社担任作曲工作,一边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如他为了能够使歌唱演员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歌唱优势和表演特点,在未经黎锦晖的同意下擅自改动了乐谱,他的这一行为正体现出了他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虽然在剧中聂耳和黎锦晖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为了艺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在业务上,他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演奏和作曲水平,不惜当掉大衣的代价购置了一把小提琴,并坚持每天练习,由此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青年形象。二是为了民众疾苦而创作的性格。聂耳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诸多反映民众疾苦和呼吁人们敢于斗争的作品,这与他能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汲取创作素材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第二场《市井歌声》中,当报童毛娣的报纸被小混混抢去之后而无法交付房租受到家人的斥责时,聂耳虽然不能从物质上去帮助毛娣,但义愤填膺为其创作出了《卖报歌》,以一己之力帮助她渡过难关,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在第三场《浦江风暴》中,聂耳为长庚伸张正义,斥责包工头,在与广大底层劳工的接触中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现状,为此他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正是由于聂耳这种深入人民生活的采风活动,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歌唱,也筑就起了一座座艺术高峰。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国之当歌》之所以在思想性方面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对人物性格思想深度的挖掘和探索。当然这种思想的深刻性则具体的融入于各个情节之中,而各个情节之间的贯穿、结合与有机联系则是作品思想性形成的关键。

四、矛盾冲突的连续性和节奏性

矛盾冲突作为戏剧情节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和完善戏剧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具有史实性、主旋律式的戏剧作品,观众对其情节矛盾冲突的展现有着很强的期待。《国之当歌》中的时代背景、人物背景可以说是形成矛盾冲突的根本所在。[4]从时代背景看,此时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华民族顽强反抗、为争取自由而努力的时代,而发生地上海则又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点觊觎区域,所以这为矛盾冲突的产生奠定了现实基础。从人物背景看,无论是作为主角的聂耳还是剧中以田汉、黎锦晖、小莉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或者以长庚、毛娣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他们心中都对现实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更是充满了仇恨,由此而形成了戏剧矛盾冲突的社会基础。

在此部作品的情节结构中,矛盾冲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连续性和节奏性两个方面。从连续性上看,音乐剧中的每一场虽然建构于同一个标题下,但是在情节发展和相互的联系中却处处存在冲突。如在第四场《街头怒火》中,作品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和LED灯光、舞美的辅助下展现出了日寇侵略上海的场面,以此激发出了民族的仇恨,接下来卖唱女的内心抒发、遭受侵略后民众的动作和情绪展现以及聂耳的伸张正义依次在舞台上呈现,使矛盾冲突在角色表演中层层推进。在矛盾冲突的节奏性上,作品则遵循了戏剧节奏松紧有序、强弱有致的结构布局原则,对人物性格与形象塑造、情感的起伏变化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和发展作用。如在第五场《剧社风波》中,开场曲《桃花江》在风格上轻柔、曼妙,当舞台上的人们沉浸其中时,聂耳的出现和对创作、表演人员的强烈职责将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也使情节气氛达到了紧张的制高点上,这种一松一紧的节奏对比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第七场《血肉长城》中,通过《战争必将终结》《摇篮曲》《血肉长城》《振奋中华的歌》等不同体裁、风格歌曲的层层铺垫,最终引出《义勇军进行曲》,这种“由弱渐强”的情节冲突安排对于主题曲的出现和主题思想的升华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意义。

五、结构安排中“悬念”出现的技巧性

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聂耳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背景可以说十分熟悉,但是对聂耳本人的艺术经历、性格特点、爱恨情仇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细节可以说不能娓娓道来。音乐剧《国之当歌》可以说在情节设计上正是从群众渴望的心理角度出发,以细节描述的途径向人们对聂耳和《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了介绍。在戏剧创作情节结构安排方面,创作者对“悬念”的设计和出现可以说有着很强的技巧性。戏剧悬念是创作者在编剧过程中从观众心理期待角度而进行的一种对情节结局难料的安排,起着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在此部作品中,创作者主要运用了期望式悬念设计和突发式悬念设计两种技巧。

期望式悬念指的是观众对戏剧人物的角色定位和人生经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人物角色应该如何表现和经历细节还并不熟悉。创作者从观众的心理期待出发,设计了聂耳与黎锦晖、聂耳与小莉两对人物关系,通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对情节进行了期望式的设计。如聂耳与黎锦晖的关系具有史实性,但是并不知道在他们身上有哪些故事发生,于是在第一场《海上明月》和第五场《剧场风波》中通过两人的矛盾冲突发展让观众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有了充分了解。在剧中,聂耳与小莉之间为爱情关系,虽然部分情节为虚构,但正是通过两个人的关系才有力地说明了聂耳忧国忧民、为民而歌的情怀,使观众对聂耳的个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突发式悬念指的是在对情节发展保密的情况下让观众为之惊奇的戏剧效果,这种悬念的设计不仅可以更为有效地增强戏剧张力,而且也是矛盾冲突发展至高潮的动力。如第四场《街头怒火》中聂耳与日寇之间的冲突、第五场《剧场风波》中聂耳与小莉、黎锦晖之间的冲突等均是突发式悬念的情节设计,无论是对于戏剧发展和满足观众心理期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 语

音乐剧《国之当歌》在戏剧情节结构审美特征表现方面可以说是全面性的,同时也具有个性。它的全面性主要是遵循了戏剧结构布局的原则和规律,符合戏剧艺术性创作和表演的要求。在个性方面,其戏剧情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从当下音乐剧创作现状看,以主旋律作为题材的作品可谓不多,然而能够体现出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此剧在尊重史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情节结构的合理安排和有机贯穿让人们认识到了一位人民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以及他那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格特质。因此,《国之当歌》的出世,可以说对当代中国风格音乐剧的创作具有引领性的意义。

注释:

[1]徐文正.国之当歌 浩气长存——音乐剧《国之当歌》评析[J].人民音乐,2018(11):24—28.

[2]董 芳.原创音乐剧的演唱分析与指导 以《国之当歌》为例[J].音乐爱好者,2020(10):45—50.

[3]孙 磊.精益求精,力争打造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国家艺术基金专家为《国之当歌》把脉[J].歌剧,2018(08):68—70.

[4]《歌剧》编辑部.“人民需要这样的艺术”——音乐剧《国之当歌》晋京献演综述[J].歌剧,2014(11):7—9.

猜你喜欢

聂耳音乐剧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化险为夷靠淡定
化险为夷靠淡定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化险为夷靠淡定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