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学生职业教育学本校本化的实践
2022-02-10朱丽玲陈皓然
朱丽玲 陈皓然
联合国在《残疾人权利宣言》中规定,“残疾人拥有经济和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的权利,同时也有参加职业培训、职业康复和就业指导的权利”。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在特殊学校中开设适应特需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特需学生受教育的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助推教育现代化。
“学本”是相对于教材而言的,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特性、岗位需求而开发的学习材料。目前,对于特需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学本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除部分地区编写了一些针对单个专业的校本教材,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尚无成熟的职业教育配套教材。由于缺少规范化样本参照,没有权威专家论证,需要基层学校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开发学本。
一、特需学生职业教育学本的校本开发
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2020年与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同年7月,在教务处的组织牵头下,我校组建了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本研发团队,针对职业语文、职业数学、艺术休闲、老年人沟通与礼仪、老年人养护等专业课编写学本。
1.个别化:基于评估制定特需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方案
一般来说,学校要借助专业的评估工具了解学生的职业特质,这与特殊教育强调先评估后实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不谋而合。由于特需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现有职业评估工具并不适用,因此在工具选择、结果分析、计划制定上,需要体现更多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在教材选择上,我校采用张文京、许家成等编著的《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该教材中的评价量表包含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用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10个领域。每个领域可细化为多个子项目,评估者按照“不会做、具微小能力、具较多能力、达到需要的能力”4个标准对评估对象逐条检核。以工作领域为例,该领域分解成工作能力、工作社交、工作人格3部分,每块包含多个测试项目。
我校对学生现状展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策略,形成个性化的职业教育规划。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工作社交,但工作能力略显不足,就需要特别协助才能适应环境需求。究其原因,或是学校职业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建议组织参观真实工作场景,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识,通过职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养成认真完成工作的习惯。
2.一体化:“管道”课程挖掘特需学生个体职业潜能
特需学生的障碍类别、程度各不相同,学校应开发符合其学习特点、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课程。“管道”课程指建立在每一个特需学生的优劣势、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构建面向不同个体发展、彰显学生个性潜能和优势的课程,主张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心理健康、能适应社会的人。通过职业语文、职业数学、艺术休闲等基础课与专业课,将有就业能力的学生输送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专人专岗对口就业;使不具备就业能力的学生能独立生活,提高自我服务的品质。两类学生在毕业后均能继续享有学校职业教育课程提供的再学习支持服务。
我校逐步构建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管道”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基础课以提升特需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指引,从个人之礼、人际之礼、社会之礼、自然之礼4个角度着手,培养学生依照社会规则生活、就业的能力。专业课程则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学情梳理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点,通过适合特需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管道”课程将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具体岗位需求建立直接联系,挖掘不同个体的职业潜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
3.模块化:双模块提升学本针对性与实效性
编写基础课程学本时,需要注重学本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专业发展为主线,职业一年级学本在内容上首先应凸显生活气息,注重基础性、理论性;职业二年级学本则侧重体现实操性。学本分为职业语文、职业数学、休闲娱乐3类,每类学本均编写4册。每册学本都有4个领域,每个领域有4项学习资源,共计16项。学习资源体现了主题之间的紧密衔接,也体现了学本从理论基础到技能、实操的递进性。在呈现形式上,学本以图文结合为主,体现了对特需学生的视觉支持。练习的形式也以操作性、趣味性、生活性为主。
为了提升课程的灵活性,使学本更具针对性,我校基于特需学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方案,将教学资源组合成生活、职业、生活+职业模块。
二、区域特需学生职业教育学本的实施特色
1.增长学制,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增加学本的运用
从学习特点来看,我校职业教育段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象阶段,他们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依赖具体事物、运用具体经验进行具体分析,以解决具体问题,特点为缺乏概括、迁移能力,记忆容量小、遗忘快。以专业课知识教学为例,间隔时间稍长就会出现“旧知变新知”的情况,需要重新学习。因此,要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甚至更早打通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渠道,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主题,结合学情,选择相应的学本内容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升入职业教育阶段时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
2.调动内驱,在虚拟游戏中加深对学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我校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师共同开展有关特需学生职业认知建构的研究项目,以“我的世界”软件为载体,探索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社会交往与职业认知学习的新模式。“我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环境,在创造模式中,学生可以用方块组成各式各样的“世界”,赋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该研究以职业班学生为对象,分12周完成,每次90分钟。
第一阶段(1~2周):自由探索。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软件以及完成对社区生活中常见工作岗位及工作要求的调查,让学生对职业形成初步的认知。
第二阶段(3~10周):主题搭建。学生在同一服务器下,围绕感兴趣的职业搭建场景,而后对场景内的相关职业进行交流、模拟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本相关内容进行渗透,并将习得、掌握知识点的检测贯穿其中,作为学生获取进一步游戏构建材料的奖励。
第三阶段(11~12周):总结概括。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社区生活各个场景中的职业及工作要求进行归纳,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建构关于职业的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在游戏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更为清晰,对学本内容显得更有兴趣,掌握效果更好。
3.家校合作,在校园学习、家庭练习中形成学本所需技能
学本的开发与完善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引导家庭增强合作育人的意识,发挥家校育人合力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学本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活动参与度。
第一,学校给方法、出建议。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情况点对点传达给家长,并以视频示范、任务分解图的形式,提出家中巩固练习的建议。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家长的人文关怀,关心理解家长,不额外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实现家校合力最大化。
第二,家庭多配合、常巩固。家长树立“不包办”的意识,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督促、指导学生按照学本要求完成课后拓展练习,帮助学生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劳动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学本还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资源,家长陪伴学生共同阅读,进行课前预习。
4.社区融合,在实践中养成学本提倡的工作态度和劳动习惯
我校拥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并借此开设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课堂。每月由职业班教师组织,全班学生来到社区对某一学本内容进行实践。例如9月的学本主题为“敬老”,当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就选择在敬老院进行。在校期间,学生对学本内容进行充分学习,如重阳节的习俗、敬老的方式,社会实践过程中则要对敬老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劳动操作,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将学本内容运用到真实的职业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