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应然、实然与适然

2022-02-10

江苏教育 2022年92期
关键词:五年制岗位高职

潘 俊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5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群,“专业群”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中国职业教育领域。2019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进入“专业群”时代。2021 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全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既是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的改革举措,又是五年制高职对产业发展进入“产业链群”新阶段的积极回应。为此,有必要从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应然之义和实然之境进行审视,对专业群建设的优化之策加以研究,以期取得高水平建设成果。

一、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应然状态

1.产业对接吻合度高

产业是专业群形成的现实依据,也是其高效运行的共同体伙伴。从产业演进规律看,产业发展总体都是沿着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链集群的逻辑演化而来。对当前中国的产业经济来说,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还事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环境。产业发展态势必然导致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专业群构建须以系统调研区域产业发展为基础,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关键岗位集群和人才需求,明晰专业群与产业的映射关系,实现专业群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链群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化匹配。积极探索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的途径,激发校企合作的潜能,主动将企业“拉”进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做得了事”,而且“说得上话”,专业群内涵发展和产业链群发展能够融合共赢,是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2.资源整合共享度高

专业群的一个显性特征是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度高。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和互补,能提高专业建设投入的产出绩效,也有利于抗击单个专业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冲击,从而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做到资源共享,专业群建设就不能只是将几个相近专业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要打破原有专业组织、资源的约束和限制,有机整合和优化课程、师资、企业、平台等资源配置,使专业群成为一个整体联动的有机体。通过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技能培养体系、课程标准等,融合原有专业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培养方式,通过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帮助学生以更强的专业能力应对未来不确定的职场挑战,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学制特色匹配度高

与发展日益加快的产业相比,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于五年制高职专业来说,由于自身的长学制特征,专业调整无法像三年制高职或中职那样采取新设、停招、合并、转型等方式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五年制高职建设专业群更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五年制高职贯通式培养模式符合技能成长规律。学生正处于技能形成的“敏感期”,通过长学制专业群的跨专业学习,不仅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具备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赢得竞争主动权。[1]另一方面,专业群基础定位相对稳定,群内专业发展能够互补共生,可以持续聚焦服务面向,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依托群内专业共有资源,动态调整专业构成或专业方向,较之以往单个专业的停招或新设,整个系统更富有生命活力。[2]

二、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然透视

1.组群逻辑不清

组群逻辑不清是大多数专业群建设遇到的第一个瓶颈,这一点在起步较晚的五年制高职专业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从专业群组建看,“逻辑不清”主要表现一是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反映产业群和岗位群发展的方向,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这也暴露了当前专业群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即缺乏真实的行业和岗位调研,许多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与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的真实情况可能相距甚远。二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协同性不强,专业间的依存度不够,实际工作中专业间联系松散,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

2.群共享不足

专业群的组建来自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需求。现实中,职业院校从整体上看一般都会拥有几个各层级的专业群,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专业群往往“群而不合”,群内各专业并未实现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没有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调整、专业群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实施方式改革、课程资源共享等;二是没有形成专业群实训资源的共享,校内外实训资源在专业群中应实现共享,包括实训设备、实操教师、手册式课程等,这是提升学生复合技能水平的关键;三是各专业合作的企业及相关行业资源、创业就业信息等没有实现共享。综合分析,目前很多专业群不是建立在系统行为层面,而是专业个体层面,共享行为主观、随意,共享不深入且效率较低,专业间辐射带动性弱,未能形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机制。

3.群保障不够

专业群是通过专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构建的一种更高阶的、更系统的教学和管理层级[3],是高于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是建立在专业之间共生共赢、互动互促的良性关联结构。当下,有些学校的专业群缺乏资源匹配共享以及专业之间合作共赢的机制,导致专业群基础结构不稳,良性发展缺乏有力保障。主要表现:一是保障群内各专业“共荣共生”的创新发展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的专业群管理主要还是依托二级系(院)这一行政管理机构,专业间的管理壁垒依然存在;二是课程体系重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成效评价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三是保障产教融合有效推进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衔接还不够顺畅。以上现象的出现既有各级政府产教融合保障政策制定滞后的原因,也有学校、企业在专业群治理各个层面主体缺位的原因。缺少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专业群建设未能实现组织化、系统化,无法真正突破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的组织边界。[4]

三、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适然之策

1.建立健全专业群运行机制

专业群“好建不好管”,对存续时间较短的五年制高职专业群来说更是如此。在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运行机制建设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难点。健全合理的机制将为专业群建设提供良好环境,激发专业群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一要建立有利于专业群有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架构,推行“以群建(系)院”,整合校内外不同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协同创新。二要构建由专业群负责人领衔、各专业负责人分工协作、骨干教师具体执行的工作机制,成立政、校、行、企等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组建与发展规划论证,定期对专业群建设工作进行诊断,引领专业群沿着正确道路发展。三要构建专业群内部自我完善机制,激发专业群建设活力,稳定专业群内外部关系,[5]统一各专业发展步调,凝聚发展合力,形成群内专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四要建立政、校、行、企以及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发展评价反馈机制,采集、分析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数据,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每年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促进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

2.动态优化专业群结构

区域内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高匹配度、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高吻合度是专业群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建立专业群及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群和群内专业方向设置,促进专业群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避免因重复建设专业而产生的办学资源浪费。当然,调整不是目的,片面追求“热门”产业更无必要,优化才是应有之义。任何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总是处于不断调整、持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中,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的专业群也须及时掌握产业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对专业群各专业及时实施动态调整。在反复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摸清专业“家底”,瞄准国家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深刻把握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优化专业群构成和培养定位。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群服务面向和培养定位更加明确,群内各专业在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的统领下,面向同一产业链或岗位群,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更好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对接。

3.整体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专业群“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组建原则需要课程来保障,可以说专业群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以群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6]对于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而言,不仅要满足学生高中及大专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因此,须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构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7]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课程、规定课时实施教学;专业群平台课程是各专业内在知识联系的具体形态,帮助学生形成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是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对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内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基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时开发更新模块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这样,就构建了专业课程“平台+模块”的“低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满足了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适应“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人才市场需求。[8]此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系列标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提升。

4.校企共育专业群教师团队

专业群建设诸要素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结果的关键。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既是专业群发展的根本保障,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任务。一要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二要加大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整体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对五年制高职专业群来说,教师队伍建设基础相对较弱,培养工作应更为迫切,现阶段尤其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专业群建设培养强有力的领衔人和青年后备人才。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专业教师中的独特作用,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挂职、双向流动等举措,校企共建驻校、驻企技能大师和名师工作室,组建校企混编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打通教师引进和发展渠道,建立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公开招引机制,也可通过柔性引才、“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等措施,让更多的企业技能人才走进校园。四要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更多地向企业转化,并真正落地。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切实提升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5.开放共享专业群建设资源

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导向,也是设置专业群的初衷。要把各专业有机融为一个人才培养综合体系,通过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资源的规模集聚效应。除了前文提及的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外,群内专业培养模式、合作企业、用人单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同样要实现共享。一是将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互相融合、渗透,形成适应专业群发展特点的群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将群内优秀的合作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作为共享资源,构建专业群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专业群的“校企利益共同体”。三是专业群内部应着力提高实训基地的共享度,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实训需求,统筹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以提高使用效益。四是校企共建共享专业群教学资源,按照集成、交互、共享的原则,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师生及企业员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通过完善专业群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深化群内专业之间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协同共建,提升专业群集聚效应。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非常注重专业群建设。“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实施了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建设成果;2021年又启动了五年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推进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走深走实。基层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要积极响应,加大专业群建设力度,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发展逻辑,重建专业组织架构,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以此实现专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跨岗位流通性和适应性。[9]

猜你喜欢

五年制岗位高职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五年制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江苏:调整五年制高职顶岗实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