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寻真
2017-08-14卢艳杰
卢艳杰
摘 要:让教育回归原点吧,多一些传承并不排斥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了解“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我们更应该敬仰陶行知、经亨颐,还有霍懋征、孙维刚……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逻辑:创新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
关键词:激情;学本;生态
近些天一直在阅读欣赏老师们的论文、随笔、教育叙事和关于“尊重”的教育箴言,一直沉浸在感动之中。作品篇幅无论大小,我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的一份真情。现在就教师提出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想法:
一、热情与持久
一所刚刚创建的学校,教师很容易靠激情来工作,但激情只有持久地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进步。“叙事”中更多的老师把目光聚焦在问题学生身上,给我一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错觉,似乎只有关注他们才能展现我们的“尊重”理念和教育情怀。殊不知成就“优秀”一点也不比转变“问题”容易,我们绝不能顾此失彼。还有大面积的中间地带,更是卧虎藏龙,他们有时恰恰因为被“忽略”才获得更大空间自由生长,长势也最好!所以如果我们干预方式或时机不当,会适得其反。其实在一个集体中个体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公平,问题学生的“问题”往往产生于长期得不到公正的环境,我们追求的“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就是要尽力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提供均衡的机会。
二、静与动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我欣赏路遥的这句话。“静”让我联想到的是从容、淡定等境界,是建设“内涵”的必由之路;“动”容易让人想到歌手舞台和镁光灯下的荣耀。具体到课堂教学层面,无论是表演还是讨论环节都应基于在活动前丰富的宁静中获得的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这也许就是合作学习往往产生于宁静的自习课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为制造的“动”境无异于装潢!“静以修身”,多一点宁静吧,在宁静中观察、学习、思考,别怕“不飞不鸣”,总有一天会有令人刮目的“一鸣惊人”!
三、学本与高效
“学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习力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相对而言应当指单位时间里效益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以育人为目的去实现多维目标的统一。这样看来,“学本”课堂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节节课教学目标的累加,即
1+1=2,而是调动尽可能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现“1+1>2”,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好像是牧者为羊群指点丰茂草原的方向。举个例子:理科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导向不是引导学生提炼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学科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停留在训练解题速度和能力上或者追求变式练习的层面上,文科教学不追求人文情懷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那么我们预留给学生未来发展的力量就不会强大,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就不会产生学生人生发展意义上的“高效”。
四、学校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正所谓你我的状态就是学校的状态。当我们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核心利益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时,精彩的原生态的教育故事自然就不用彩排而能时时上演。比如我们的分层辅导和分层作业,由教师来分还是由学生来选,简单的方法转变体现的是观念的不同,结果当然迥然而异。比如有的老师积极倡导学生读书,培养能力的同时给孩子的人生着上醇厚的底色,有的直接下发名著导读提纲,为短期利益不惜焚琴煮鹤,两者的快慢难道还有必要界定吗?良好的学校生态起码应有两个显性标志,一是书香满园,二是给学生留下数不完的学校记忆。
五、原点与创新
“创新”是老师们文章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读到越多的创新我就越想到传统。秦淮河畔夫子庙的中堂里有两块牌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觉得这八个字的后面有两句潜台词,一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二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后庭里挂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两块匾。那两千年来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算不算“面向全体”“关注个性”?让教育回归原点吧,多一些传承并不排斥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了解“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我们更应该敬仰陶行知、经亨颐、梅贻琦,还有霍懋征、孙维刚、魏书生……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逻辑:创新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
跟年轻老师聊天时不止一次听到“我是为教育而生的”这种表白,多么真诚自然的流露!“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席慕容的诗句将我们与教育事业的相遇让生命如此绚丽作出了最恰当的诠释!感动之余我尝试着从寻真的角度厘清一些观念,希望能引起更深刻的思考与碰撞。
参考文献:
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