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在经口喂养不耐受<34孕周新生儿中的应用
2022-02-10吕倩倩闫豪斌
吕倩倩,张 莹,闫豪斌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早产儿全球报告》,每年全球有1 500万早产儿,中国位居第二,早产儿多达117万余例,成为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2]。临床实践证实,营养供给是早产儿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予充足均衡的营养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3-4]。经口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最佳途径,但经口喂养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多个系统的整合、协调,需要舌头、口唇、硬腭、软腭、脸颊、咽喉等多个部位共同配合完成,由于早产儿出生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难以完成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协调,造成经口喂养不耐受[5-6]。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会延迟出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给医疗系统造成重大负担,已成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问题。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治疗方式对喂养不耐受患儿进行问题改善,但从临床护理角度对患儿进行关注研究匮乏。由此,本研究采用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对经口喂养不耐受<34孕周新生儿进行干预,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是协同护理人员、家属等力量资源,使其作用最大化,进而改善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34孕周经口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于我院出生的经口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胎龄<34孕周;出生体重<2 500 g;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无口腔发育不良;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本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早产儿昏迷、嗜睡、意识障碍等;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将2019年1月—2019年10月接受常规护理的5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1月—2020年8月接受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的51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出生体重1 380~2 489(1 987.58±248.69)g;分娩方式:顺产22例,剖宫产2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出生体重1 300~2 485(1 920.36±265.47)g;分娩方式:顺产20例,剖宫产31例。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对家属展开经口喂养不耐受相关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度,引导并安慰患儿家属,给予其鼓励和支持,以缓解其担忧、焦虑等心理;采用常规胃管间歇喂养,护理人员使用无菌一次性注射器间歇注入配方奶,给予患儿营养支持。
1.2.2 观察组 采用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
1.2.2.1 成立协同护理小组 由研究者、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通过圆桌会议,就本次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各成员职责达成共识,展开统一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护理团队,为经口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提供科学、全面、系统化的照护服务。
1.2.2.2 制定护理方案 查阅以往核心文献,结合医护人员多年经验,根据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应用方法,协同医师、护理人员、家属三者力量,制定符合患儿实际需求的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方案。①医师协同:根据患儿情况给予促进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但早产儿通常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用药时易引发锥体外系症状,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且剂量不宜过大,确保用药安全性;综合考虑患儿情况,若经口喂养不耐受症状不见缓解,选择静脉营养以补充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症状有所缓解后逐渐增加喂奶量;但喂养期间需严格控制奶汁浓度,可采用3∶1或2∶1的奶汁喂养。②护理人员协同:采用肠道微量喂养法,喂奶量每次从1 mL开始,间隔1 h喂养1次,若胃内无残留奶时可加奶量,加奶量从1 mL开始,逐渐递增的喂奶方式能有效促进胃肠发育,增强胃肠道耐受性;鼓励母乳喂养,向家属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的益处,能减轻患儿喂养不耐受,母乳比配方奶更易被消化与吸收;每日1次口腔锻炼,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对患儿脸颊、嘴唇、舌头、牙龈用轻柔力量按摩6 min,按揉后给予安抚奶嘴实施3 min非营养性吸吮,期间关注患儿一般情况,保持患儿无哭闹、无皱眉等不舒适肢体反应,且无呼吸急促,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止,口腔锻炼直至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结束。③家属协同:指导家属为患儿进行腹部抚触按摩,用右手指腹从患儿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缓慢柔和按揉,随后左手指腹从患儿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右上腹,顺时针方向抚触,并避开膀胱和未脱落的脐痂,以增强患儿胃肠动力,促进胃肠排空,提高喂养耐受性;指导家属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如安抚奶嘴、咬咬乐等,加速吸吮反射成熟,提高胃肠肽水平,增强胃动力;嘱咐家属日常使患儿呈20°斜坡式俯卧位,以促进胃排空,进而改善消化功能,但需嘱咐家属要时刻注意看护,避免窒息事件。干预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儿经口喂养进程,包括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住院时间。②观察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喂养效率和吸吮效率、干预第3天喂养效率和吸吮效率、实现全口喂养时喂养效率和吸吮效率。③评估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3 d、干预5 d后行为状态变化,采用安德森行为状态量表(ABSS)[7]评估,将新生儿行为分为12种状态,总分1~12分,得分越低提示新生儿具有更好行为状态,此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已被广泛应用于早产儿的行为状态评估。
2 结果
表1 两组患儿经口喂养进程比较 单位:d
表2 两组患儿经口喂养效率比较
表3 两组患儿行为状态变化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吞咽、吮吸及呼吸三者间互相转换协调能力不足,在喂养期间极易出现经口喂养不耐受现象,故在喂养过程中需依赖鼻饲喂养确保营养供给[8-10]。临床实践发现,长期鼻饲喂养致使早产儿错失早期锻炼吞咽、吸吮功能的机会,延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而经口喂养是新生儿营养最佳途径,也是营养供给最终目标[11-14]。此外,尽早经口喂养不仅能促进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还可降低婴儿期进食障碍风险。
为减轻经口喂养不耐受症状,加速完全经口喂养进程,本研究将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经口喂养不耐受<34孕周新生儿,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以责任制护理为基础,培养并调动患儿家属参与护理工作的行为和能力,并协同各方力量,为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贡献力量[15-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干预过程中经口喂养效率,如吸吮效率、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结束后观察组行为状态优于对照组,表明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在改善经口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效率和行为状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喂养效率是指早产儿在单位时间内成功摄入的奶量,属于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最直观体现[18-19]。本研究在干预过程中,综合医师、护理人员和家属三方力量,医师给予药物协助,能有效促进早产儿胃肠道蠕动,起到积极的促消化作用,护理人员给予口腔锻炼,一方面,多种刺激信号能增强早产儿口周肌肉组织间配合协调性,进一步促进神经发育,改善口腔运动功能;另一方面,口腔锻炼能提升早产儿口周肌肉收缩强度和力度,诱发吞咽、吸吮定向反射,对减轻经口喂养不耐受、增加单位时间内摄入奶量具有重要作用[20-22]。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可加速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持续口腔干预、药物辅助,结合母亲的口腔刺激和腹部按摩,不仅能刺激早产儿口周组织、肌肉张力,增加经口喂养吸吮压力,提高实际摄入奶量,同时还能诱发吸吮反射,刺激吞咽动作,逐渐强化吸吮、吞咽行为,向经口喂养成熟模式快速过渡。
综上所述,力量支持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减轻经口喂养不耐受症状,进一步推进经口喂养进程,缩短经口喂养过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