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猪群囊尾蚴病流行情况分析

2022-02-08刘俐君王幼明李金明孙向东

中国兽医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囊尾蚴检疫阳性率

刘 平 , 刘俐君 , 王幼明 , 李金明 , 孙向东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 山东 青岛 266032 ; 2.四川省达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四川 达州 635000)

猪带绦虫是肠道寄生蠕虫带绦虫的一种,人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之一和最主要的终末宿主,带绦虫成虫阶段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称为带绦虫病,幼虫阶段寄生于人畜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称为囊尾蚴病。囊尾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1]。

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多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人间囊尾蚴病在全国范围内多呈低水平流行,但西南局部地区仍呈高流行状态[2-3]。囊尾蚴可侵入人肌肉、眼睛和皮下组织等,但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囊尾蚴病[4]。猪囊尾蚴多寄生于猪肌肉中,尤以咬肌、心肌、舌肌、膈肌、肋间肌等处最为多见。

人吃了未煮熟的或生的带有囊尾蚴的猪肉即感染猪带绦虫病,幼虫进入人体后过2~3个月就可以随粪便排出成熟的节片,成熟节片破裂后散出虫卵,虫卵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周,继续导致人/猪囊尾蚴病的发生[5]。

为进一步掌握猪囊尾蚴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指导猪囊尾蚴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对2000年以后开展的猪囊尾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相关科学研究进展进行整理,通过Meta分析定量评估猪囊尾蚴的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

1.2 检索策略 中文数据库采用的检索策略为 “猪”和“囊尾蚴”;英文数据库采用的检索策略为“China” and “Cysticercus cellulosae”。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2000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2)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3)检测样品来源为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深腰肌、肩胛外侧肌和股部内侧肌等部位肌肉或血清。猪只可来源于商品场、农村饲养或散养户;(4)检测方法及过程清晰,结果有明确的数值,或通过计算可得到。

1.3.2 排除标准 (1)研究人囊尾蚴感染情况的文献;(2)缺乏原始数据的综述文献;(3)相同结果重复发表的文献。当存在多篇文章涉及同一研究时,纳入信息最完整的文献。

1.4 提取信息 文章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时间、调查时间、地点、生猪来源、采样份数、样品类型、检测方法及对应结果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提取数据并进行初步整理,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当流行率存在大量0或100%时,采用双重反正弦(Double-Arcsine)[6]转换,本文视检和ELISA检测的结果中,因存在大量0,故采用双重反正弦转换法求合并流行率。

利用Q检验和I2值进行研究间异质性分析。当I2值<50%,认为研究间异质性低或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M)合并效应量;当I2值>50%,认为研究间存在较高异质性,则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

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表示,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每篇研究的影响力。所有检验中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 共检索到289篇相关文献,浏览文献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最终纳入11篇文献,路径见图1。

图1 纳入文献路径Fig.1 Flow diagram for selection of studies

2.2 基本情况 纳入的11篇文献中,有文献研究囊尾蚴多年感染情况,按时间将其分为多个研究,共纳入29个研究。纳入文献和研究的详细信息见表1,其中14个研究来自农村饲养,15个研究来自商品场;涉及省份最多是青海省,有18个研究,其次是河北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南省等地区。

表1 纳入文献的详细信息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ies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续表

2.3 Meta分析

2.3.1 不同方法检测结果不同 不同方法下猪囊尾蚴的阳性率检测结果见表2,视检共涉及26个研究,共检测3 175 862份样品,阳性率为0.006 4%,95%CI(0.001 6%~0.013 2%),ELISA方法涉及12个研究,共检测2 922份样品,阳性率为0.211 5%,95%CI(0.004 2%~0.737 8%)。

表2 2种检测方法猪囊尾蚴的阳性率Table 2 Positive rate of cysticercus cellulosae by two detection methods

2.3.2 三间分布情况 将研究按照时间、区域和样品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时间上看,以5年为单位,分别计算文献报告的猪囊尾蚴病阳性率,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整体呈下降趋势,视检方法显示2016年后阳性率略有上升;从区域看,其他地区流行率与西北地区相当;从样品来源分析,农村饲养生猪流行率高于商品场。

表3 不同检测方法猪囊尾蚴三间分布情况Table 3 Distribution of cysticercus cellulosae by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

续表

3 讨论

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猪群囊尾蚴病的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与生猪规模化水平提高,散养生猪占比减少的趋势一致。群间分布表明,农村饲养生猪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商品场生猪的阳性率,提示散养和小规模饲养的猪群染病风险高,应进一步加强散养户和小规模饲养场的猪囊尾蚴病检疫。

研究文献中,猪囊尾蚴病检测方法有ELISA和视检,其中视检包含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我国生猪屠宰检疫规程要求通过眼观咬肌和腰肌来检测猪只是否感染囊尾蚴,检测成本低,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低,受检疫人员主观影响大,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猪只一旦接触或感染虫卵,即使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体内也会产生抗体,故ELISA方法敏感性高,受取样部位影响小,检测阳性率高于视检法,也是国内外较常用的检测方法[18]。

从全球来看,视检方法下,1964—2016年,亚洲和南美的猪囊尾蚴平均流行率分别为17.2% (95%CI:10.6%~26.8%)和27.5%(95%CI:20.8%~35.3%),显著高于非洲地区的流行率(3.9%,95%CI:1.9%~7.9%)[19]。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猪囊尾蚴流行率处于较低水平。

即便如此,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卫生部2001—2004)发现,人群带绦虫病(未区分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平均感染率为0.28%,由此推算全国感染人数约55万,与第一次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相比有明显上升[20]。囊尾蚴病的血清学阳性率为0.58% (553/96 008),推测囊尾蚴病人约80万,且多集中在西南地区,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且凡有猪带绦虫病流行的地区均有囊尾蚴病流行[21]。故应提高流行区居民防病意识,推动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的疾病控制方式,提高疾病知晓率,从而间接降低猪囊尾蚴流行。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检测标准不统一。文献中涉及到的视检方法包含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宰前检疫主要指观察猪只是否消瘦、肋肌增厚、肩部宽胖、后驱相对变窄或眼睑苍白,用手能触到较硬的豆状结节等;宰后检疫主要检查咬肌、膈肌和两侧深腰肌,病猪可见肌肉中出现许多米粒到豌豆大小的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钙化后的囊尾蚴变成白色圆点状。检测方法不统一对结果有一定影响。(2)未考虑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纳入文献采用的检测方法为ELISA和视检法,二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足100%,但文献中均未考虑,故通过汇总分析表观流行率得到本文结果,与我国猪囊尾蚴真实流行率存在一定差距。(3)存在发表偏倚。纳入的研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其次是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人间囊尾蚴病高发省份如云南、四川均未搜索到猪囊尾蚴相关文章,故仅通过已发表文献分析全国猪囊尾蚴病流行情况会导致结果准确性降低。

猜你喜欢

囊尾蚴检疫阳性率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与预防
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研究
检验检疫学刊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猪囊尾蚴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