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研究
2020-01-10冯丽芳
冯丽芳
(周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周口466000)
1 牛囊尾蚴病的简要概述
牛囊尾蚴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指的是一种寄生在牛肌肉中,来源于人体内的牛带吻绦虫幼虫即牛囊尾蚴所引发的疾病。作为病原的牛带吻绦虫也被称之为无钩绦虫,虫体呈扁平带状,其节片总数通常在1 000个至2 000个之间,头节共有吸盘四个,缺顶突和钩。其幼虫即为牛囊尾蚴,一般呈半透明状的乳白色卵圆形,内部充满液体并且有一小白点存在于其囊壁上,该小白点即为牛囊尾蚴的头节。原本寄生在人体小肠当中的牛带吻绦虫在成熟后随着人类的粪便排出体外,一旦牛在采食过程中误食被其污染的水体或草料等,虫体将会直接进入牛小肠中并逐渐孵化出牛囊尾蚴。此类幼虫从牛的肠壁中穿过,在牛体血液循环作用下遍至牛全身。感染牛囊尾蚴病的病牛,在患病初期通常会出现发热、体虚、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其还会出现贫血、腹痛等其他症状。由于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当中并逐渐发育后,将鲜少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因此通常只有在屠宰牛之后才会被发现。故而有必要加强对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确保牛肉制品的卫生安全。
2 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要点分析
2.1 屠宰前的检疫
根据上文可知,在牛感染囊尾蚴病的初期阶段,无钩囊尾蚴将会从牛的肠壁穿过,经牛体血液循环进入至其肌肉当中,从而造成牛体组织出现损伤,并引发病牛出现发热、腹泻、精神不济等症状,但此种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在4 ~5 d,此后随着病程时间的逐渐延长,部分病牛还会出现心跳过快、呼吸不畅、食欲不振以及喜卧、频繁使用胸式呼吸等症状。当无钩囊尾蚴彻底行至牛的肌肉如舌肌、颈部肌肉以及心肌、腰肌等牛体肌肉组织中后,囊尾蚴逐渐发育成熟时,各项症状反而全部停止。因此在对牛进行屠宰前,在开展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牛的具体症状表现进行认真观察,从而对牛囊尾蚴病进行初步诊断。
2.2 屠宰后的鉴定
鉴于牛囊尾蚴在后期进入牛体肌肉组织并逐渐成熟期间,通常不再出现任何症状,因此仅依靠屠宰前的观察诊断缺乏较高的准确性。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遵循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牛进行规范屠宰,并对屠宰后牛的肉尸进行全面严格检查,尤其需要对容易出现牛囊尾蚴病的部位如肩胛肌、咬肌、腹肌、肋间肌等进行重点检查。由于初期牛在感染牛囊尾蚴病时,其症状相对较轻,且牛囊尾蚴分散分布于牛全身的肌肉组织当中,仅此即便在屠宰后发现牛的某一肌肉切面中并不存在牛囊尾蚴,或是只存在极个别牛囊尾蚴,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他牛的可检部位进行切开和详细检查。一旦发现在牛的肌肉中出现半透明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泡,其中充满囊液,并且有米粒状乳白色小结存在于囊壁内,即可基本确诊牛感染囊尾蚴病。此时需要工作人员将囊尾蚴小结进行制片,而后使用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认真观察,当发现其头节处共有四个吸盘,但无项突和钩,即可对牛囊尾蚴病进行确诊。
2.3 卫生评价处理
根据我国对牛囊尾蚴病卫生检疫提出的相关规定要求可知,如果在牛可检部位面积不超过40 cm2的情况下,出现不超过3 个囊尾蚴或钙化虫体,则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无害化处理方式,如冷冻或是盐腌等而后再令其出场。如果在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过程中,发现在牛可检部位面积不超过40 cm2的情况下,同时存在4个至5 个囊尾蚴、钙化虫体,则需要工作人员对牛肉肉尸进行高温消毒处理后再出场。而如果在卫生检疫中,发现在牛可检部位面积不超过40 cm2的情况下,同时存在6个以上、10个以下的囊尾蚴与钙化虫体,则需要工作人员对所有虫体进行彻底清除,清除后的牛肉则应当作为牛肉粉等复制品原料,不可直接作为鲜肉流入市场。而如果工作人员无法将肉尸上的虫体彻底清除干净,则需要工作人员直接采用焚烧或深埋等方式对其进行销毁。当卫生检疫时工作人员发现在牛可检部位面积不超过40 cm2的情况下,同时存在至少11 个虫体时,应当直接对其进行销毁。对于卫生检疫中未检出虫体的牛内脏、皮张等,则可以令其直接出场。
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尚未屠宰牛之前,根据牛的具体症状表现及其日常生长状况,对其是否感染牛囊尾蚴进行初步判断。而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牛进行规范屠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牛囊尾蚴病进行确诊。对于确诊患有牛囊尾蚴病的病牛,工作人员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冷冻等无害化处理,如果肉尸当中的虫体数量较少,则需要对其进行清除后再对整体肉尸进行高温消毒,以便保障牛肉制品安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