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的流行与预防
2020-02-15张洪伟
张洪伟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1300)
猪囊尾蚴病又称作猪囊虫病, 是由于人的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体内引起的。 猪患有囊尾蚴病时,囊尾蚴主要寄生在各肌肉组织以及其他的器官中。 除了猪以外,其他动物如狗、猫以及野猪也会感染发病。 成虫为有钩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 猪囊尾蚴还可以以人为中间宿主而导致人患有囊尾蚴病,猪囊尾蚴除了寄生在人的横膈肌,还可以寄生在心脏、脑、眼等脏器和器官中。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互相感染的寄生虫病。 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必须按规定销毁或处理,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 发育史
有钩条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妊娠节片从虫体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成熟节片破裂后散出虫卵,虫卵可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周之久。 随粪便排出的妊娠节片或虫卵被猪吞食,则于24~72h 后,胚膜即在小肠中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借助小钩的作用钻入肠壁,经血流而达到猪体的各组织中,在感染后8 周已开始具有侵袭性,到10 周的时候发育完全。
猪囊尾蚴多寄生于猪的肌肉组织中, 尤以咬肌、 心肌、舌肌、膈肌、肋间肌等处最为多见,也寄生于其他组织器官内。 由于人排出的妊娠节片较多,而每一节片中又含有大量的虫卵,所以对猪的感染强度很大。 猪囊尾蚴在猪体内可生存数年,如未被屠宰,时久因钙化而死亡。
人吃了未煮熟的或生的带有囊尾蚴的猪肉即感染有钩绦虫。 幼虫到人的十二指肠后,头节外翻、吸附在肠黏膜上,大约经过2~3 个月就可以随着粪便排出成熟的节片, 成虫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月到数年,最长可活到25 年以上。
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猪、野猪、狗等,但人食入有钩绦虫的虫卵也可以感染囊尾蚴病。 囊尾蚴在人体中再无发育为成虫的机会,在流行病学上没有传播的作用,但如果寄生在人的脑、眼等器官中,常可引起严重的囊尾蚴病。
2 流行病学
有钩绦虫分布比较普遍,它既散发存在于各地,也可能在一定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 人感染有钩绦虫,主要是由于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囊虫肉所致。 特别是当炊具上附着囊尾蚴,又用它来做生食的食物时最易使人感染有钩绦虫病。 人感染有钩绦虫后,除了可以散播虫卵使猪感染囊尾蚴病,也可以自体感染囊尾蚴病。 人体感染囊尾蚴病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感染有钩绦虫患者不注意卫生,虫卵可以污染手指而随着食物食入,或由于肠道的逆蠕动,脱落的虫节或虫卵逆入胃内而感染猪囊尾蚴病。 曾有人统计,168 例囊尾蚴患者中有60 例伴有有钩绦虫,即说明人体囊尾蚴病与肠内的绦虫感染有关。
猪囊尾蚴病是人体有钩绦虫病感染的唯一来源。 当一人感染有钩绦虫时,即可排出大量的妊娠节片,这种粪便被猪吞食后就能感染猪囊尾蚴病。
3 发病机制
猪囊尾蚴病由于寄生的数目和寄生的部位不同, 致病作用有很大的差异。 少量感染时不呈现明显的变化。 感染数量较多,在初期由于六钩蚴在体内的移行,引起组织损伤,可呈现一定的政病作用。 成熟的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取决于寄生的部位,当寄生在脑、眼时,可起神经机能障碍,也可能会由于囊尾蚴的存在,破坏了大脑的完整性,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脑部病变发展严重的时候也可以引起病猪死亡。 寄生在肌肉组织中,一般不表现明显的致病作用。 囊尾蚴在机体内可生存3~10 年而死亡。
4 病状
本病在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只在宰后进行肉品检测时才被发现。
5 诊断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如寄生在舌肌和眼睑时,可见有囊尾蚴的结节,结节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似,以手按之有如软骨状的感觉,患猪无压痛。 如果皮肤较薄的猪种当颊部、股内侧肌肉存在猪囊尾蚴时,以手仔细触诊时,往往在皮下摸到有颗粒硬结样的感觉。 如果用手术取出作活体显微镜检查,则更能帮助确诊。 但当上述部位没有虫体寄生时,即无法判断。
6 预防措施
对于猪囊尾蚴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杀虫药物。预防猪囊尾蚴病主要在于合理的饲养管理,养猪有圈,圈养圈喂,改造连茅圈。 猪吃不到人粪,是防制猪囊尾蚴病的有效办法。
健全肉品卫生检验制度也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主要检验部位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其他可检部位为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部内侧肌等。 凡发现猪肉切面在40cm2以内、有囊尾蚴和钙化的虫体在3 个以下者(包括3 个),整个肉尸经冷冻或盐腌等无害处理后出场。冷冻时肌肉深部温度在-12℃以下持续4 昼夜。
盐腌须不少于20d,食盐的消耗量须不少于肉重的12%;如发现4~5 个虫体者,高温处理后出场。 高温处理时将猪肉切成重量不超过2kg、厚度不超过8cm 的肉块,在高压锅内保持1.5 个大气压,持续1h,用有盖锅蒸煮时须煮沸2h,肉内温度达80℃;6~10 个者,作工业用或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