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引领模式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模块化磨炼的实践与体会
2022-02-07李坤淑孙召瑞李传红孙贵斌刘建军
□李坤淑 孙召瑞 李传红 孙贵斌 刘建军
一、引言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加强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双师型”教师要经常到企业去,到岗位一线去磨炼;现已评选出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来推进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张明等人在《“双师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养研究》中,分析了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现状,指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政府、 职业院校和职业学校教师三个角度进行剖析,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策略,只是策略层面的讲述;钟汉华等人发表的《水利电力工程学校电力与电气工程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虽进行了实践但不是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式;张奎彦在《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原因剖析》中针对“认证标准、教师入口、办学体制”方面阐述了现状原因,但未涉及“双师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养方案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企合作中,教师的产教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基于此,项目引领模式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模块化磨炼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引领模式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模块化磨炼实施
磨炼项目设计及其运作是实施高职专业教师队伍模块化培养的关键,项目设计不仅要考虑密切联系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相关行业的实际需要,还要切合教师自身学习特点。所选项目需要是贯穿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大项目,确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众多的教师与企业专家相互学习与合作,体现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性。项目的设计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开发的项目要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教学项目实施的需要,利于学院与企业的发展。
为此,我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系领导)与首批进行模块化岗位磨炼的老师一起与当地校企合作企业的分管领导与企业导师多次考察、探讨,选择了企业的产品之一——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制造、装配、验收作为教师队伍模块化学习磨炼的项目。考虑到教师都是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者,非常熟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故将该项目分成产品设计、零件加工制造、装配验收三个模块,同时将教师分到这三个模块中,每一模块的教师轮流学习完这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里的教师的学习任务都是有小项目来引领的,每一个小项目都有实施标准和量化赋分验收标准,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模块化磨炼的框架。
(一)在企业里进行的项目实施与考核。以零件加工制造模块为例说明项目实施的过程。分配在这一模块的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共同拟定一系列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的拟定标准是按初学者的标准。这一模块分配4位教师,两位企业导师,分别完成齿轮轴、阶梯轴、齿轮、定位套筒4个项目的加工任务。每位教师首先与企业导师一起对自己的实操项目拟定工艺方案,并且对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完成情况制定量化指标赋分表。例如齿轮轴:下料→车两端面→粗车各外圆→调质→半精车各外圆、车槽、倒角→车螺纹→铣键槽→磨削→滚齿机加工齿轮→检验。然后对每一个工序的所用设备、刀夹量具、切削用量、工序余量等与企业导师共同商定合理确定,填写出工艺卡片;并对车削、磨削部分编写出数控加工程序;最后到机床上实操:下料机上下料、数控车床上粗加工、热处理车间调质、数控车床上半精车及车螺纹、数控铣床上铣键槽、磨床上磨削、滚齿机上滚齿、检验、填写验收卡。企业导师对每一个工序实施的情况、完成的质量在量化指标考核表上赋分,同时教师也给企业导师在量化赋分表上考核赋分。这一个项目训练下来就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的“掌握零件数控编程与加工工艺编制的基本技能,能胜任机械制造行业零部件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制定、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目标实现了,这三个模块全完成就学习到了一台机器的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值得欣慰的是,三个模块轮流后得到三台机器,全部给学院用于教学,学校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里,供教师与学生拆装研究学习。
在企业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的量化赋分验收指标(齿轮轴为例)如下:
(1)安全文明生产(5分)——赋分标准:每违反一条减1分):①遵守机床安全操作规程;②刀具、量具、工具放置规范;③设备保养到位、场地清洁。
(2)规范操作(10分)——赋分标准:每违反一条减2分):①开机前的检查和开机顺序正确;②正确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③正确设置参数。
(3)粗加工(15分)——赋分标准:每一项不在要求范围内减3分):①下料尺寸在毛坯公差范围内;②车两端面达到图纸要求;③粗车外圆留足余量。
(4)调质(5分)——赋分标准:每一项不达标减1分):因多位教师协作、多个工件同时进行,故分值低。但要求会确定温度范围,会选择淬火介质。
(5)半精加工(20分)——赋分标准:每一项不在要求范围内减3分):①半精车外圆留足余量;②槽、倒角、螺纹、键槽达到图纸要求。
(6)精加工(20分)——赋分标准:每一项不符合要求减3分):①磨削表面达到图纸要求;②滚刀模数、头数选择正确、齿轮被检测项目达标。
(7)总检(20分)——赋分标准:尺寸每超差0.01mm减1分;表面粗糙度一个不合格减2分,螺纹与齿轮检测项目不合格、一项减5分;长度尺寸超差0.1mm,减1分。):按图纸要求验收。
对以上指标分别由教师本人自评,企业导师测评,统分后完成验收环节。
(二)学院的考核要求。
1.考核内容。在教师企业锻炼结束后,锻炼教师需提交的材料(同一企业锻炼教师的材料不得重复):3,000字左右的书面锻炼报告;锻炼企业的组织结构图、生产过程图;学生在本企业可能任职的岗位及该岗位的工作流程(至少3个);通过企业锻炼提出本专业教改思路。
锻炼教师汇报:在系用PPT进行汇报(时间不少于10分钟),参加测评人员有系领导和本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锻炼教师的具体锻炼情况进行考核。
系对以上材料考核,占60%;考核后评价等次在合格以上者,系将锻炼教师所提交的材料交学院,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占20%(优秀95分,合格75分,不合格0分)。
2.学院考勤。实施院系二级监控机制,建立锻炼考核系统,实行双重(分别向系和企业)请销假制度,以系考勤检查为主,学院抽查为辅,占20分(系考勤分10分,学院考勤抽查分10分)。
请事假1天扣1分,病假按照学院规定办理。对于不按时出勤的教师,及时进行通报批评,扣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取消该教师的锻炼资格。
系每周对锻炼教师至少抽查一次,学院每学期至少抽查三次,并不定期进行电话抽查,及时在系或院内通报抽查情况。系或者学院抽查时锻炼教师不在岗,没有办理请假手续,按照旷岗处理。一次旷岗,扣5分,扣发2个月工作性津贴;两次旷岗,取消锻炼锻炼的资格,扣发锻炼期间的全部工作性津贴。
(三)考核等级。教师到企业锻炼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在企业里、导师的测评占60%,学院与系的考核占40%;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70~89分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根据考核结果,学院颁发教师企业锻炼优秀、合格、不合格证书,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考核优秀者,除颁发优秀证书之外,在申报高一级职称有加分策略,评选专业骨干教师、带头人方面优先考虑。
在实习期间,按照技能达标考核成绩及取得的高级技师证和技师证的教师可获资金奖励;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科研项目也给予资金资助,获得科研成果奖励的给予物质奖励。
当然,教师完成这样的项目是需要经费支持的,因为这种项目式引领的磨炼学习模式是在暑假、寒假方可进行,所以,教师的学习费用与生活补助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并且制定可行的考核激励措施,进行奖励。考虑到教师脱产到企业学习,还要肩负着有意识地将企业的实践活动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需要将每天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升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要完成每天相应的作业,同时还考虑着帮企业做点课题等,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这些并非很容易完成和实现的,所以学院与企业在共同管理考核教师量化赋分的同时,除了经济上的激励措施外,考核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有上面的荣誉奖励措施;企业导师的激励措施是按考核结果颁发证书和经济或物质奖励。
三、心得体会
经过一轮的项目引领教师模块化磨炼学习实践模式的实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方面,教师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企业的一些难题及时得到了解决,例如他们的龙门铣床变速箱里的一个铜套磨损、致使机床工作精度显著下降,但是拆下该轴后,铜套已经热黏在该轴上了,无法替换,教师与师傅一起测量了尺寸后,确定车削下铜套、再加工该处表面至计算好的尺寸,新装一对应尺寸铜套,就这样很快解决了。这些都无疑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教师收获就更大了,首先教师很容易的将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对接开发课程项目,因为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技能训练指导的教师,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课堂上有了真实的教学项目,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项目引领的课堂变成了教、学、做、研究的一体化课堂了;尤其是教师模块化的磨炼,让讲授同一门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有了可相互研究探讨的资源了;随着合作的推移,每一年都去磨炼新内容,让教师课程项目化课堂内容做到“教最新的”了。
项目引领模式下模块化磨炼的实践模式的实施给学院与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沟通合作的平台,这些量化指标与激励措施也很好地促成了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合作共赢的目标。这种模式及实效性的量化考核指标设计,对提高工科教师技能教学质量提供了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