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财会监督,加力绩效改革,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
2022-02-06
主持人:根据背景材料,今年过紧日子部署中“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健全财政支出约束机制”等提法值得关注。 对于优化支出结构、健全支出约束机制您作何解读? 落细落实这些部署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可从强化财经纪律和财会监督等多角度谈谈您的想法建议。
凌邵平:从监管局工作来说,应继续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结合工作重点,强化监管调研、创新监管方式。 比如,从财会监督融入预算监管及预算单位财权事权匹配的维度,结合津补贴工改实际,深入调研了解经费保障方式、地方奖补资金收支、履职绩效等情况,提出履责经费保障及履职效能提升的建议。 又如,针对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从政策制度内容、实际执行等方面,探讨科技经费管理以及科研院所改革存在的困难并相应提出改进建议。 选择部分预算单位围绕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及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等情况开展调研,并就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交流、推广,提升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水平。 此外,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控,核查实有资金账户的资金来源、用途,提高监管效率,减少监管漏洞,提升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
金珧汉:关于优化支出结构,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长期看,这与发挥财政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优化支出结构与优化资源配置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从当下看, 优化支出结构是2022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2022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注重精准、增强可持续性,既是对优化支出结构提出的要求,又需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来实现。
落细落实优化支出结构的部署,我认为应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保和压的关系,做到有保有压。 “三保”必须保到位,一般性支出必须压到位。 二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做到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并举。 既有支出格局必须打破,增量安排必须着眼于优化。 三是调量和提质的关系,做到量化调整和提质增效并重。 只有量的变化,没有绩效的改变,再多的量也无济于事。 四是补位和越位的关系,做到积极补位和决不越位。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一些领域的支持不大包大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让市场主体及时跟进。
关于健全支出约束机制,我认为也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层面,将健全支出约束机制作为严格财会监督的重要内容,推动与各项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确保坚持自我革命、中央八项规定、 厉行勤俭节约等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是从长效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层面,将健全支出约束机制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以健全的支出约束机制保障过紧日子要求能长期坚持下去。
落细落实健全支出约束机制的部署,我认为要做到“五严”:一是标准要严。 目前在一些领域, 支出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已有的支出标准还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步应查漏补缺,尽快建立健全严格的支出标准体系。 二是制度要严。 目前制度的框架已搭建起来, 但一些具体化的制度尚需明确,增强制度操作性,同时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需要统筹协调。 三是执行要严。 主要是增强制度执行在部门之间的统一性,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部门要加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加强对制度执行的引领和示范。四是监督要严。形成各类监督的合力,增强监督的综合质效。五是问责要严。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根据执行监督的结果,依据党纪国法,严肃进行追责问责,形成震慑效应。
黄婕:优化支出结构、健全支出约束机制等要求其实是对整体预算支出绩效提升落实上更为具体的要求表述形式,因此,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优先保障重点支出需求, 健全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 完善基本支出类档标准,改进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核定方式,推行“零基预算”严控预算追加审批,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政策执行的跟踪和监管,夯实支出项目绩效和资金使用合规性等方式, 推动财政资金进一步优化配置。
一是加强财政监督顶层设计, 建立财政监督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值, 进一步细化监督流程, 并根据各类财经纪律法规出台具体的对应处罚机制, 并将监管流程全方面嵌入财政一体化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动态监管。
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数据应用, 构建“理论+技术+应用”(1+1+N)一体化框架。推行财政监督政策数据库建设,按照政策法规、预决算、会计管理、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收支等类别进行归类, 实现财政监督业务知识图谱的半自动化构建, 提高监督的时效性和结果应用的强制性, 使动态监督结果能对政府部门及时反馈和约束, 并通过智能管控提前采取风险防范和纠错管控机制。
三是健全财政监督政策研究, 提升监督工作执行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围绕财政收支管理的主线,以资金使用绩效为中心,构建财政监督业务基础要件和智能化监督模型,对各类资金绩效的制定、执行、效果进行全过程监督,形成对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全面监督评价体系,从安全、合规、合理、时效、效益、趋势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监控、分析、评价和预测。
刘楠楠:在减收增支环境下地方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无法实现财政可持续,因此,需要优化支出结构,健全支出约束机制,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一是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津补贴超标准发放。二是确保“三保” 支出和重点支出领域的财政资金配置。 三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项目,如庆典、展会、论坛、赛事等经费支出。 四是将绩效评价应用于预算全过程管理, 强化财经纪律和财会监督,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主持人:与此同时,把钱花到刀刃上,实现支出效益最大化是落实过紧日子工作要求的应有之义。 刘昆部长强调,要“提质增效挖潜力,强化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估,倒逼各单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既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与效率,又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即“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以尽量紧的约束、换尽量高的福利”,为全面巩固“过紧日子”与“过好日子”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根据您的研究和实践,在过紧日子要求和背景下,结合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如何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 谈谈您的想法建议。
金珧汉: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今年进入第五年,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也要看到,实际运行中预算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加以着力解决。 一是加强对政策的绩效管理。 目前在个别地方,项目和资金的绩效管理已普遍开展,但对政策的绩效管理相对不足,导致一些涉及财政支持的政策绩效低下。 下一步,应严格开展政策的绩效管理,从源头上把好财政资金投向关口。 二是加强对事前的绩效评估。 个别新出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立项前,对绩效目标合理性、 投入经济性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不足,导致一些政策、项目实施后形成既成事实,事后管控难度大。 对此,应将事前绩效评估作为出台政策、项目立项、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加强准入关口。 三是硬化绩效管理责任约束。 严格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从严落实到位。 健全动态评价调整机制,绩效低下的政策、项目、资金要及时清理退出和回收。
黄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深化实施综合预算改革,取消以政府非税收入挂钩列支的预算项目,深入推进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管理,增强政府预算资源和国有资产统筹能力,依法依规编制资产配置相关预算, 从严审核新增资产需求,严禁超标准限额配置资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深化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推进财政支出科学化、规范化,严控一般性支出、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和新增资产配置,规范预算调剂行为, 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对竞争性领域主要采取普惠性、市场化扶持方式,从严从紧控制财政直接投入;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 强化资本金注入,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三是全面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把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引进国家、省市行业技术专家、绩效专家在线参与各类预算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做实做细项目储备,做到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各类中长期支出事项和跨年度项目纳入中期财政规划,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
四是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本部门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区级财力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推动预算部门主动将预算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和预算执行的硬约束,对所有涉财投入政策均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政策事前绩效评估,对于超出财政承受能力出台的各类标准过高、保障范围过广的政策进行定期清理和废止,防范和化解各类超标民生保障政策的预期债务隐患。
李升: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绩效目标和指标质量,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和信息公开,加快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绩效在预算管理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预算绩效管理重在坚持结果导向,利用绩效管理结果推动预算管理的制度功效提升, 扭转“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 明确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从而实现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 二是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 结合不同类型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和评价指标,推进财政支出的标准化体系,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配置和使用形成全面、规范的制度约束。 三是各级财政预算应当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的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避免形成对财政资金的依赖。
刘楠楠:一是将组织绩效、项目绩效和个体绩效有机结合, 完善项目筛选机制,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行优先排序,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 二是构建多元化、科学化的项目成本评估机制,落实公共服务提供责任和绩效结果导向,更好地实现政府的责任目标。 三是严控基层政府财政支出尤其是项目支出的真实性、范围与标准,增加基层财政的可支配财力,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动态跟踪和监督,避免闲置滞留在账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管理机制, 完善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完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功能, 加强政策评估, 确保直达资金有力、有效、安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