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建设有力有效的“民生财政”
2022-02-06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一年一度社会各界代表共商国是、共谋改革与发展大计的“两会”日前胜利闭幕。“两会”聚焦时代的焦点,求解百姓的急难愁盼,使我们能更全面地观察中国发展进程、更充分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增强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信心,凝聚了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追寻“中国梦”的共识。 透过“两会”这一窗口,我们同样能较好地了解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难题,能更深刻地领会扎实做好今年财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部署。
国家预算的执行、 财政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支撑是全方位的,财政分配上当然需要统筹兼顾。 但财政对社会经济大系统统筹兼顾、系统性支撑,并不意味着没有轻重缓急,没有优先排序,需要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更加注重抓住重点、化解难点、治愈痛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握好财力配置倾斜的力度和方向,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多年来,我国“民生财政”取向越来越明显,民生投入总体上比重在不断提高。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强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对此,笔者的解读是,建设有力有效的“民生财政”在当下更是财政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财政分配上节用裕民是不容偏废的遵循,有些时候,该为民生兜底“让路”的财政安排应该让。
有力有效的“民生财政”是“财为民享”的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更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宗旨的体现。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经济循环的畅通面临更多阻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压力,通胀的压力也在加大,一些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种种不利的变局和风险,居民部门首当其冲,必然转化为更多的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财务困难和危机,更多的劳动者面临收入降、就业难的困局,此时,保民生的财政政策需求更为迫切。
建设更为有力有效的“民生财政”意味着财力配置的调整,财政利益格局一定程度的重构,必然面临一些阻力。 在财政分配上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要有勇气,要有“定力”,也需要社会各阶层充分理解并形成共识。笔者还意识到,通过减税降费、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市场主体纾困减负,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居民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主体,实际上居民部门是市场的最终需求端,是内需的落脚点,有的还是直接的生产经营主体(如农户、个体从业者等)。笔者认为,改善居民部门的财务状况,助力居民部门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在化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应赋予居民部门市场主体的地位,对市场主体纾困减负的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多地惠及居民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