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过紧日子:内涵、做法与成效

2022-02-06

财政监督 2022年7期
关键词:财政单位政府

主持人:在当前背景下,如何理解政府过紧日子的内涵? 对于政府过紧日子应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这一部署,您又怎么看? 结合背景材料简要谈谈您的看法。

郭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一以贯之、 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始终体现在党的伟大事业当中,并被赋予时代的内涵。 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政府“过紧日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保障。就长远看,政府部门将“过紧日子”要求贯穿到预算管理全过程, 从精细化管理上下工夫,积极推进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 推动财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 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凌邵平:从财政部监管局角度看,按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全国监管局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今年工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 认真谋划2022 年部门预算监管重点。 通过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切实发挥好财政部监管局部门预算监管“探头、哨兵、参谋”作用,持续推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落实。

金珧汉:关于政府过紧日子的内涵,我认为从三个维度去认识:一是从财政定位的角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二是从财政属性的角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财政理应是公共财政、民本财政。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充分体现我国公共财政、 民本财政的属性。三是从财政职能的角度。 优化资源配置是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 政府过紧日子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领域。

对于政府过紧日子应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这一部署,我想更多从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角度来解读。 新时代的财政工作, 必须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统领下,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一系列的政治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的宝贵经验之一总结出来,并且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我理解,长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是坚持自我革命要求在财政领域的具体体现之一。 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指出, 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 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 厉行勤俭节约是中央八项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 政府过紧日子是从源头上厉行勤俭节约的有效措施,理应长期坚持。

黄婕:在我看来,“政府过紧日子”一方面反映了财政收支矛盾,即当财政收支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从财政和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就是在日常“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基本公共履职活动中,实际可以动用的预算资源变得更为稀缺,呈现出过紧日子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这本就应该是一种常态, 因为政府收入大部分是民众交上来的税收和非税收入,无论财政收入是多是少,收入增长率是高是低,政府都需要过“紧日子”。再者,自国家提出公务活动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来,地方政府已经多年践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管控要求,在这期间,各地财政实质上已经将“政府过紧日子”当成了长期践行的方针政策。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的“紧日子”主要集中反映为两大特征:一方面,相比2021 年,部门预算总体规模原则上不新增突破, 若确有中央、省、市等上级文件明确要求新增的支出事项形成了支出增加需求, 原则上需通过压减其他支出等方式“自给自足”,确保一切新增财力优先保证民生支出的刚性增长部分。另一方面, 在部门预算严格控制公用经费、“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政府预算中各类非刚性支出需求内容的整合和清理,包括对部分项目支出中的会议、论坛、调研、差旅等各类费用性支出的规模缩减,推动政府部门预算支出形成集约型工作惯性,从而从政府预算层面进一步控制支出规模。

李升:政府过紧日子是从财政上体现着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压缩“三公”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等一系列相关措施相继落地,行政运行成本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党和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政府过紧日子,从短期看,有利于政府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过紧日子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和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从长期看,也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资金本身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精神,而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则是“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做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刘楠楠:当前面临三重压力和三期叠加时,政府过紧日子体现了两种财政逻辑内涵:一是政府如何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实现“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建设要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是政府如何统筹用好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预期”调控效应。

基于内涵, 从长期来看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是财政紧张的一种状态, 而是优化政府职能、提升财政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政府过紧日子作为一种政策理念, 取决于我国的制度性安排和现实要求及长效机制建设需要。 首先,以2015 年新《预算法》为基础框架,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融入绩效管理理念的问责和激励相容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使财政资金进入了“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对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提出了绩效标准和评价指标。“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配置和使用形成了全面、规范的制度约束。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 的财政增支和减税降费,以及地方财政存在的困境,对“政府过紧日子”提出了现实要求。 再次,为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财政治理水平,需要在稳预期与逆周期调节双重框架下构建财政支出效率长效机制。

主持人:根据背景材料,结合您的实践和调研,近年来政府部门落实过紧日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还存在哪些问题?

郭琳:近年来,财政部天津监管局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从对属地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审核、国库集中支付审核、银行账户监管、决算审核等方面,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在资金使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打好“铁算盘”,守护好国家“钱袋子”,推动中央驻津单位过好“紧日子”。

一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严把事前预算编制审核关口。 在新增资产配置审核中从严控制车辆配置更新,将增量审核与存量及闲置情况挂钩,深入了解所有单位待更新车辆的使用年限、行驶里程、维修费用等情况,综合评估车辆更新的必要性。 同时,推进办公用房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 在项目审核中充分挖掘释放单位闲置资金潜力,针对部分单位未将事业收入存量资金纳入预算统筹使用的问题, 通过调整项目支出结构、核减财政资金等方式,倒逼单位将沉淀自有资金纳入预算。 二是强化预算约束,严格事中预算执行监控。 依托财政国库业务支付平台,将财政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工作作为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抓手,通过提升监控人员业务能力、扩大筛查范围等方式,对预警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核查,重点核实是否存在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零余额账户资金向实有资金账户划转等违规行为, 加强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食堂费用、物业费、工会经费的支出监控。 同时,严格审核国库直接支付申请, 重点审核项目立项、工程进度、施工合同等资料,对预算单位超预算、超用款计划以及违反政策法规、违反合同规定等方面的资金支付予以核减。 三是聚焦审核重点,发挥事后决算评价作用。 重点审核预算单位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津补贴、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经费挤占等现象。 结合重点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审核中绩效执行情况,以及预算执行监控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研判,建立审核结果反馈机制。 逐步建立绩效审核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审核的主要依据,帮助预算单位树牢节约理念,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通过严格的监管取得了三方面效果。 一是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 核减驻津预算单位2022 年部门预算人员编制内实有人数1000 多人、2022 年更新车辆需求近80 辆、2022 年租用理由不充分的业务用房需求。在2022―2024 年项目支出审核中,大幅度压减财政资金预算, 核增事业单位自有资金预算,并向预算单位如实反馈审核结果,解释到位。 二是预算执行中增强日常监控的约束作用。 通过事中监督,及时发现违规支付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不断规范财政管理秩序,落实单位主体责任。 三是进一步增强预算单位全面绩效意识。 天津监管局在项目绩效审核中发现部分单位对项目绩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存在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不够细化量化、评分依据未量化不宜衡量等问题。 为此,我局进一步关注项目绩效自评工作, 督促预算单位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实事求是开展绩效自评, 注重结果导向,跟踪绩效评分不高的项目,通过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目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近年先后出台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试行)》。 天津监管局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情况调研和部门决算项目绩效自评审核工作中发现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问题。 例如,部分单位将项目资金作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的来源,绩效指标与实际支出相脱节。 建议:一是强化层层推进绩效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硬化责任约束,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拓展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预算单位落实主管部门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精准发力施策,确保如期高质量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相适应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以及分行业、 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价符合客观实际、结果可应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凌邵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财政部福建监管局强化全链条、闭环式监管,紧盯重点支出和资金绩效,积极推动预算单位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严格的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审核是促进预算单位过紧日子的源头,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与审核工作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从源头上贯彻落实。 在审核中,从预算编制审核的各方面着手,准确把握过紧日子相关要求,避免出现“吃空饷”、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 近两年, 核减在职人数768人,核减医保、社保缴费需求3.1 亿元。 二是严控资金使用,是真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国库授权支付监控系统为抓手, 紧盯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 通过国库授权支付资金监控疑点数据分析,发现部分单位超标准开支培训费、 违规列支津补贴等的违规行为,及时约谈督促整改,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守好钱袋子。 仅2021 年发现并核实违规问题90 个,涉及预算单位25 家。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思想贯穿于决算审核工作全过程,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角度重点审核资产配置、项目支出等事项的合理性、规范性,严把财政支出关口,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注重决算审核结果与次年预算安排的有效衔接,结合各预算单位严肃财经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情况,严格审核部门决算编制是否规范、准确;持续督促各预算单位扎实做好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和年度自评工作,提升项目支出绩效水平;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部分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不佳、资金使用率低下的项目,在下一年度预算审核时予以核减或取消。 近两年,在决算审核中发现各预算单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 超预算执行、未合规处置国有资产、违规划转零余额账户资金以及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互相挤占等问题,涉及金额5.3 亿元。四是督促各预算单位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落实管理责任,细化管理要求,规范管理行为,确保本单位固定资产安全完整、运转高效。 为避免资产的盲目投资和闲置浪费,实现国有资产合理配置这一目标, 探索建立长期低效、闲置资产的共享共用和调配机制,鼓励各预算单位打破部门界限,采用调剂、出租、出借等方式,积极推动同系统内不同单位间和跨系统间资产的有序流动,将使用效益低下的资产调拨到需要的地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产保值增值。 比如某三级预算单位通过统筹本单位分散的废旧闲置房产,统一进行补偿安置, 实现办公用房整体优化增值8300 万元。 五是牢牢把握问题与结果导向,采取若干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注重过紧日子工作基础数据的收集,归纳总结各类典型违规行为,整理出授权支付和银行账户管理负面清单发放给各预算单位,提示预算管理的风险“禁区”,帮助预算单位树立规矩意识,切实发挥好监管局事前监管和服务作用。 经过几年的监管推动, 预算单位已经树立了过紧日子的观念,出台了过紧日子的具体举措,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强化支出管理和执行监控。 有的单位废止一批不再适用的旧制度,修订预算绩效管理、非政府采购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规章制度,形成覆盖全面、严密规范的财务制度体系。 通过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保民生、保运转、保精准发展,并向基层倾斜,同时有保有压。 如某单位2021年 “三公” 经费实际执行数仅为预算数的52%,本级包干预算压减了37%。

“紧日子”形势下的最大特点是财政预算的持续压减,而各单位的法定职责义务却并无减少,对于财政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政资金缺口将陆续出现甚至越来越大, 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全面绩效意识有待强化。 有些单位仍然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意识;有些单位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尚未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有些单位绩效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挂钩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单位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符合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的要求;有些单位绩效目标自评流于形式。 二是人员经费缺口压力凸显。 各单位厉行节约的意识已经树立, 故意违规的问题大为减少,但在执行地方出台津补贴、属地化医保和养老缴费基数等政策上,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权责不清晰、经费保障渠道不同,经费保障程度不一, 加上预算管理执行软化,人员经费需求差异较大,许多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人员经费实际支出超过财政经费保障的情况,其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地方财政补助收入,在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资金缺口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挪用挤占项目支出多发频发。 近些年随着基本支出预算收紧,一些单位出现“项目经费基本支出化”的趋势,将项目支出视作基本支出的补充和补偿, 挤占挪用项目经费问题多发频发。 有的单位违规使用项目经费搞变通,在项目支出中列支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弥补人员经费不足。 四是资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各单位负有国有资产有效配置和使用的职责,但长期闲置、低效运转、管理弱化或者超标准配置资产现象仍然存在。 五是预算管理与业务活动缺乏有效衔接。 突出表现为部门预算的管理任务未能分解落实,虽有文件制度、内控流程、协调机构,但是依然靠财务部门维持和勉强推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缺乏主动性, 且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较为不畅,在执行中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或搞变通执行的问题。 此外,部分单位在项目立项申请时, 业务部门仅是口头上提项目经费需求,具体项目预算的立项、细化、绩效管理全盘依赖财务部门“编预算”,造成预算立项上存在着随意性,项目“小、散、碎”,数量多,重点不明确,存在先确定项目资金,后进行项目论证的情况。 个别单位项目编制没有制定标准测算支出需求,导致支出没有标准,填列金额随意拼凑。 同时,项目绩效指标过于宽泛, 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六是行业监管部门普遍存在“化缘”现象。 除了个别单位经费采取中央与地方双重保障以外, 大部分中央预算单位,特别是行业监管部门在地方政府与行业监管之间的权责关系上存在模糊边界,划分与职能相匹配的财权与事权上权责不明、财权事权不匹配等问题较为突出,履行法定职责义务经费保障需求缺口凸显,普遍存在通过向地方政府“化缘”解决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其监管独立性和监管效能难以保障。

金珧汉:落实过紧日子的措施,一般涉及的直接更多的措施是减支出,在此我想从两点长效措施来谈。 一是改革创新的措施。如,在资产管理方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开展公物仓试点。 再如,在政府采购方面,尝试“带量采购,以量换价”。 还如, 结合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求,统筹建设低碳节约型机关,等等。 二是建章立制的措施。 一些地方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予以细化、标准予以明确,为过紧日子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谈到取得的成效,社会上可能更多关注压减了多少支出, 我理解这只是成效之一。我们应更多关注综合效应、外溢效应。 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值得总结:一是预期管理在财政政策实施上的运用。 我认为,这些年落实过紧日子政策,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了社会预期, 加上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运用,使财政政策效果最大化。 二是绩效管理的推进。 我认为,过紧日子不仅有减量的要求,更有提质的要求。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增强了紧约束、硬约束、强约束,达到了提质增效的效果。 三是过紧日子思想的树立。 这些年,过紧日子思想的弦时刻紧绷着,使勤俭节约、 过紧日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配合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政府部门落实过紧日子,优化了资源配置,使有限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财政政策整体合力得到提升,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得到叠加。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了党和政府形象,促进了国家治理。

这些年过紧日子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落实中的“一刀切”问题。 个别地方过紧日子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级次的实际情况、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一刀切” 地片面强调减量,容易导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是个别领域违规违纪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 个别部门打着改革的旗号,穿着创新的“外衣”,规避过紧日子的要求。 三是出现松劲思想。 个别地方认为已经紧到位了, 有了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

黄婕:近年来,地方政府部门在落实过紧日子方面大多采取了加强对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等预算总额的封顶管控,非刚需非紧急项目暂缓或压缩预算额度,配套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约束资金使用方向,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等方式,这些举措确实都取得了一定的管控成效, 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三公经费经过15 年的连续压减后, 部分预算部门实在压无可压,为满足每年压减率的硬性要求,大多会选择将部分费用类的支出通过在项目支出中注水或转为服务外包等方式进行腾挪转移;抑或是在预算项目申报过程中,虚设项目执行内容后期再申请执行预算调剂等方式进行预算额度置换;更有甚者,在本未对地方资金有配套需求的上级转移支付项目或新增政策上,主管部门通过自行出台地方性政策文件后,巧设本级配套依据文件,再申请新增预算项目等等,部门整体预算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最终使得财政部门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往往要与预算部门就预算资金反复开展持久“保卫战”。

此外,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根本要义应该是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且要花好花值,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浪费。 所以不能将“紧日子”直接简单等同于“苦日子”,一味给定比率连年压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毕竟真的需要500 万才能买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花200 万或者300 万预算,不仅买不到足够多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更可能大概率买到次品,反而是对200 万或300 万预算资金的更大浪费,因此我们过“紧日子”时,不仅要关注钱花多花少,更应对每个预算项目逐个分析, 关注政府到底应不应该就这些项目花钱,以及我们政府履职过程中,部分履职行为或政策项目应该怎么样花钱才能花出更大效益等问题。

李升:2020 年, 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2021 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延续负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 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2022 年的中央预算安排上, 中央本级支出3.5 万亿元,剔除国防武警、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 中央部门支出下降比例为2.1%,延续了连续多年压减的趋势,体现了中央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 实现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重点保障刚性支出、急需支出。 政府过紧日子, 并不意味着无一例外地压缩所有开支,而是有所减有所增,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结构优化, 更好地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包括近些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的逐年提高;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陆续增加;加大对资源能源型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等等,这些新增投入的资金是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的,部分源自于压缩或控制一般性支出等相关支出后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补民生短板上,这可谓是政府过紧日子最重要的成效之一。

主持人:就今年政府过紧日子的安排,刘昆部长指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拉紧钱袋子,保障机关运行等刚性急需支出。 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楼堂馆所,不该开的会一个不开,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 结合背景材料,在您看来,除了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之外,当前“紧”的空间还在哪里? 根据您的研究和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郭琳:除了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之外,当前还有“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充分挖掘释放各种闲置资源潜力上。 一是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 目前中央预算单位办公用房共享共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单位仍存在长期租用办公用房问题,形成了较高的行政成本。 同时,一些单位存在办公用房闲置情况。 建议加快推进统筹安排中央垂管单位办公用房, 通过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财政资金。 二是盘活事业单位沉淀自有资金。 建议探索提高事业单位将非财政拨款结余纳入预算的比例,缓解财政压力。

金珧汉:过紧日子任重而道远,新问题不断出现,“紧”的空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都有新表现,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越到基层个别地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存在多头重复建设现象,重建设、轻应用等问题突出,没有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集约高效。 二是财政付费的政府规划编审。 个别地方规划数量过多、交叉重叠,聘请的个别编审机构专业能力不足,咨询服务收费虚高,编审的个别规划质量不高、衔接不充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政府购买中介机构服务。 个别地方没有遵循讲求绩效的原则,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出现了借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旗号,或将应当由政府直接履职的事项购买中介机构服务,或通过政府购买中介机构服务变相长期使用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等问题, 政府购买中介机构服务支出逐年增长,但整体绩效并没有整体提升。

黄婕:虽然前期各级政府在压减机关运行支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与预算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要真正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跳出财政看财政”,从公共预算资源整体分配有效性的角度考虑,过紧日子不是说一味盯着眼前的行政运行成本管控,而应从整个政府部门履职对预算项目的刚性需求度上进行剖析,真正从新增项目立项和政策制定的源头抓起。

一是在项目上马前把好决策关。 预算是新增项目实施的保障,而项目立项与否往往由政府行业和产业主管部门主导。 因此,项目预算上“过紧日子”目标的深入落实需要抓住项目决策这个“牛鼻子”,健全完善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协调联动决策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既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也在财力上可承受,这样国家财政才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才能强化预算约束力,减少被动“买单”。

二是在立项决策时把好论证关。 决策有风险,论证当先行。 全面、系统地进行项目评估论证, 是超前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把评估论证作为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和刚性要求, 并将其结果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 确保项目实施方案遵循客观规律并成熟可行。 评估论证要关注外部性和公共性,强化需求牵引,有效利用现有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促进风险防范措施与项目实施挂钩。通过深入评估论证,既可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也可在项目后续推进时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三是在评估论证中把好经济关。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不管是从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还是从公众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度上看, 我们都应更加谨慎考虑公共财政资源动用的可持续性。 因此,既要关注项目做不做的问题,又要关注项目做后的可持续问题, 做好中长期预算规划, 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经济风险平衡,做到“生”“养”并重,论证时不仅要关注好项目建设期的经费概算问题, 还要考虑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保障问题, 辅之以投入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才能真正把政府项目预算“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好落实。

此外, 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在重要节点定期定点做好“体检”,通过分阶段的“问诊把脉”来评估和决策下一阶段项目实施和经费安排意见, 这样更有利于保证重大项目的正确执行, 避免背离初衷, 有效纠正偏差, 确保项目的良性运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

李升:首先,政府过紧日子,要在各项支出上做到锱铢必较、精打细算。财政投资项目资金的浪费、 闲置以及重复建设是更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浪费, 因此提高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坚决压减不必要、非急需的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继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从管理角度控制资金使用。 通过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等途径,完善预算机制和预算管理流程,改善预算管理办法,改变当前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督促和约束政府的钱袋子。

再次,完善财政资金的直达制度,实现常态化的资金直达机制, 有利于财政资金的流向监控和终端监管, 避免转移支付资金在使用环节发生贪污腐败、滥用浪费等问题。财政资金直达省略了过去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层层下拨的冗余环节, 实现资金拨付直达基层市县单位。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为一项应急管理创新并逐步实现常态化, 实践后大大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拨付环节, 及时保障了基层财政的正常运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

最后,增收节支的同时,注重涵养税源。从长期看, 有些财政支出项目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如科技、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财政投入可以带来长期经济和社会效应, 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未来财政状况的改善。

刘楠楠:从地方财政来看,在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各项目支出中, 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主要体现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利支出、 住房保障支出以及债务付息支出等方面。 不同的地区在支出标准的设定上执行不同的政策, 大部分地区会在国家平均标准上提高支出标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地方财政收入存在经济性和政策性减收趋势,财政支出责任增加, 地方财政保基层运转存在刚性,以及2020 年开始民生提标扩面、疫情防控等新增刚性支出, 全国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总额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显,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存在较大压力,“紧”的空间的确有限。

同时,应当看到,近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提出“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执守简朴、力戒浮华,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表明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指压缩支出、降低运行成本,还包括开源、增收等路径。 首先,财政资金要保证应收尽收, 如财政存量资金的重新评估与收回以及存量资产变现能力评估与变卖等。 其次,从财政层面支持壮大企业发展,如通过推动银企合作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对技术性企业进行补贴等。 通过对重点企业行业的扶持提升财政的可持续性,将钱花出效益。

猜你喜欢

财政单位政府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协办单位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