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列宁格勒围困时期《战斗的铅笔》的历史考察

2022-02-04郭天扬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宣传画作用

【摘要】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世界大战历史中罕见的战争持续时间长、战争困难度强以及死亡人数多的战争,在将近三年的围困中,列宁格勒人民用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斗争以及必胜的信念抵抗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及封锁。除了列宁格勒人民自身的坚强不屈、齐心抗敌以外,苏联的红色宣传机器也为被围困的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由列宁格勒的艺术家建立的展示宣传画工作室——《战斗的铅笔》(Боевой карандаш)就是强有力的证明。在封锁期间,塔斯之窗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法西斯必胜的信念感染了被围困的人民。

【关键词】 列宁格勒围困;战斗的铅笔;宣传画;作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83-03

一、《战斗的铅笔》的组建背景与运作方式

《战斗的铅笔》(Боевой карандаш)最早创建于1939年12月,在苏军与芬兰人交战的前夜,《战斗的铅笔》的画家们为前线的士兵准备了题为“白芬兰狼必败”的新年贺词,配以生动的画像制成宣传画分发到前线战士的手中,表达了对敌军的讽刺和苏军必胜的期许,简洁明了、生动风趣的宣传画非常受士兵们欢迎。当画家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张贴到从前线返回的坦克和车辆上时,他们充满了满足感与自豪感。在与芬兰人的战争期间,《战斗的铅笔》大约出版了10期画报,发行量为200份①。第一阶段的《战斗的铅笔》随着1940年春天与芬兰战争的结束而解散。

1941年6月23日,在德军发起对苏联进攻的第二天,《战斗的铅笔》的创始人安采洛维奇 (И. М. Анцелович) 与艺术家联盟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希望以苏联-芬兰战争时期《战斗的铅笔》的形式为基础,重建一个新的、固定的信息交流窗口。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战斗的铅笔》正式成立了。在战争的头九天,在危机动荡的情形下,《战斗的铅笔》的画家、诗人、印刷工人,各司其职,负责宣传画的设计、填词及印刷。在战时印刷机被炸毁又需要大量发行的情况下,由画家手刻的石版印刷技术不但可以彩色印制,还可以快速生产。1941年9月封锁开始之际,工作车间在空袭中被炸毁,本来就稀缺的模板和纸张也所剩无几。但《战斗的铅笔》的成员们始终没有退缩,在被围困的900多天中,在饥饿和寒冷中,在炮火的轰炸下,他们全身心地拿起画笔参与战斗,为前线后方创作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画。

在夜以继日地创作和印刷宣传画的同时,《战斗的铅笔》的成员们也承担了传送和分发宣传画的工作。在战时人手紧缺的条件下,画家们不惜牺牲性命把传单送到前线,作为尖锐的艺术武器,激发民众士气,鼓励前线士兵奋起杀敌。而对于后方的民众时,如果说内战时期的宣传海报是以大幅张贴的形式向市民传达战时信息,那么在列宁格勒围困时期,敌机的狂轰滥炸迫使市民转移到地下生活,因此,宣传画的展现形式也有所变化,由大幅画作变为尺寸较小、隐蔽性强、便于携带和传播的传单、明信片等。一张张纸张篇幅较小,内容丰富的传单在防空洞、地下医院、城市残余的废墟里被传阅,是围困时期人民传达相互鼓励的精神媒介。

二、《战斗的铅笔》的宣传主题

《战斗的铅笔》宣传画的主题多元,内容广泛,宣传内容不仅包括自古以来的英雄在战争中的事迹、苏联人民在前线后方的抗敌精神、对纳粹侵略者的讽刺和战争的必胜的希望,还承担了呈现真实战况的“新闻”功能,包括刊载苏联官方报道的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战线事件的故事等。

(一)动员全民共同抗敌

1941年6月24日由艺术家加利巴(А.Гальба)创作的《法西斯主义是人类的敌人!法西斯主义去死吧!》(Фашизм - враг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Смерть фашизму!)被张贴在街头建筑、火车站、学校、地铁口、商业街等过往行人众多的地方,在画中描绘了一名红军用刺刀杀死了一条带有纳粹标志的蛇,这幅宣传画的四副配图向市民们清楚地生動的解释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法西斯主义是对文化的摧毁、是饥饿、监狱、是战争。警醒人们战争的到来,打响了第二阶段的《战斗的铅笔》抗击敌人的第一枪。

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告知人民:“不要相信‘德国军队无敌’之类的吹嘘,也不要埋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要正视苏联所面临的危险程度,把全国的一切转入战争轨道‘为保卫祖国的城市和乡村战斗到最后一滴血!’”②。为配合当局宣传,迅速向民众传达反法西斯的意识的紧急情况下,《战斗的铅笔》的成员们也行动起来,在他们的宣传画中,驳斥了德军美化战争的谣言,宣扬了先辈的战斗经验,粉碎了纳粹不败的神话。成员们基于苏联新闻局关于士兵、指挥官和苏联公民英雄的报道,在画中塑造了英勇无畏的抗战形象。

在封锁的黑暗时期,处于绝境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回顾祖国的辉煌过去,从历史的榜样中汲取力量。由艺术家阿斯塔波夫(И.Астапов)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我们会提醒他们!》(Мы им напомним!),用简洁的篇幅描绘了俄罗斯祖先的古代胜利的情节,在历史上无数次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俄罗斯的英雄先辈们挺身而出、无畏牺牲,他们的精神在这幅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激励着后人不忘前人之英勇,誓死抗敌。除此之外,保卫国家、同仇敌忾的宣传主题还体现在画家科切尔金(Н. М. Кочергин)的《1919-1941》中,画中用两个篇幅展示了1919年和1941年这座城市在遇到敌人攻城时民众士兵万众齐心、共同抗敌的画面,旨在向民众展示战争的正义性和坚定战争必胜的决心。在宣传画《保护你的城市,你的家》(Защишай,свой город,свой дом)中,在田间劳作的妇女奋力地拿起锄头耕地,以此鼓励那些没有上前线的老幼病残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即使在封锁断粮的条件下,也尝试着自食其力,开荒耕种。在阿斯塔波夫的《军事专家西格夫的壮举》(Подвиг воентехника Сигова)中,前线的战机将敌军机打落,农民西格夫将背着降落伞慌乱逃窜的敌军抓获,鼓励军民配合协同抗战。在别利耶夫(Н. Быльев)的《铁路英雄!》(Герой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ики)中,描绘了铁路工人的劳动作业的场景,正是因为工人们夜以继日地修建,才能使得铁路成了运送军备物资的重要工具,旨在肯定后方群众的功绩。

画家们以真实战场为事实基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生动的形象塑造和富有号召力的诗词绘制到宣传画中,传送到前线后方的军民手中,以艺术的力量激发军民共同保卫家园的士气。

(二)歌颂士兵御敌事迹

在寒冷、饥饿的封锁中,列宁格勒市民自愿组成游击队,在城市封锁的边界战斗。在军备物资紧缺的不利条件下,“前线”的队员们还是克服困难,奋战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感染了前去送画的画家们,他们将自己的见闻绘制到了宣传画中。在阿斯塔波夫的《在敌军后方》(В тылу врага)中,绘制出游击队员们埋伏作战炸掉敌军运输桥梁的画面,体现我方战士精妙的战术。在科切尔金的《英雄片段》(Героические эпизоды)中,游击队员们不惜身绑炸弹向敌军的坦克奔去,体现了他们在危难之际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在别利耶夫的《创造与行动》(Инициатива и сметка)中,描绘了游击队员俘获德军坦克的场景,慌乱的敌人和镇定的红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士兵极强的作战能力和心理素质。

将前线队员战时的忘我精神和与敌人斗争的精彩画面搬运到宣传画中,分发给后方民众,展现出游击队员的强大和可靠,既歌颂了前线的英雄事迹,又予以后方群众坚定的必胜信念。

(三)揭露敌人丑恶行径

除了激励和动员人民共同抗敌外,“讽刺”主题也是《战斗的铅笔》的特色,讽刺的对象包括敌方领导人和士兵。通过讽刺的手法嘲讽法西斯军队的战斗能力,打击敌军士气,批判纳粹的丑恶行径。画家们通常将敌军形象刻画为“老鼠”“爬虫”“蛇”等阴暗、虚伪的形象。在画家穆拉托夫(Н. Муратов)创作的《战斗任务——每天向敌人开炮!》(Боевое меню :врагу к каждому дню)中,德军被塑造为丑陋的老鼠,一枚小炸弹就吓得四处逃窜,胆小如鼠。在叶茨(И. Ец)的《售卖坦克公司——法西斯士兵的尾声》(Танк-универмаг:навинка фашистких воях)中,将德军塑造为只会吃喝玩乐的“肥猪”形象,当苏军的飞机对德军的坦克投下炸弹时,坦克毫无行动和攻击,相反地,从坦克兵的肚子里流出了精美的午餐,讽刺德军的军备物资补给远胜于苏军,战斗能力却大相径庭。在穆拉托夫《饥饿的老鼠和人民的力量》(О крысе голодной и силе народной)中,德军被塑造为深夜偷粮的老鼠,当太阳升起时,一根根麦穗便成了刺穿老鼠的尖刀,讽刺德军背信弃义撕毁条约的无耻行为。

讽刺主题的宣传画的受众群体不只是我方军民,更多的是空投、输送到敌方军营和两军交战场中,旨在打击敌人士气,击溃敌军心理防线,当德军在撤退路上发现苏军尸体上贴着的“法西斯必败”的宣传画时,恐惧和不安涌上心头,战斗能力也随之减弱。

三、《战斗的铅笔》的影响和作用

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持续了近900天,根据战后纽伦堡审判公布的数据,近150万人死亡,其中90%以上的人死于饥饿而并非战争。1944年8月10日,随着卫国战争的胜利,列宁格勒保卫战结束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对卫国战争的影响意义重大,它牵制住了苏联东进的步伐,使得德军无法继续进攻,作为一道“身体屏障”,保护了苏联后方地区,阻止了纳粹军队试由北部攻击莫斯科从而占据阿尔汉格斯克的计划。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苏军战时军备和人力,使得苏军的结余兵力派往其余战线,赢得胜利。

(一)传达战争必胜信念的精神媒介

在被围困的近900天里,列宁格勒的人民始终与祖国统一战线,在人类不可能经受得住的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存活下来,以不屈不挠,艰苦抗敌的精神,阻止了一切德军试图攻占列宁格勒的战略意图,战争结束后,列宁格勒被斯大林授予“苏联英雄城市”的称号。1月27日是列宁格勒解放日,也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寒冷、饥荒、炸弹、炮击,盡管战时的困难重重,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没有停滞。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必胜信念和抗战到底的精神鼓舞了列宁格勒的人民,图像的感染力和信息传达能力远高于文字,宣传画与其他宣传手段相比优势更具有优势,传达信息的速度和视觉形象的稳定性和冲击力相比文字多出55%的信息感知度 ③,这些宣传画的特性使视觉宣传能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唤起观众“更高层次的感受” ④。在被炮弹炸毁的建筑上悬挂着残缺的“祖国母亲在召唤”的征兵宣传画,在街道的橱窗里张贴着苏联军人暴打“法西斯禽兽”的海报,在防空洞里躲避的市民的手中,紧攥着一张张揉皱的传单上,印刷着战争必胜的口号和配图。即使是文盲,每当看到这些宣传画时,心中对战争必胜的信念和抗战斗志又多了几分,宣传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士气。

“我想让一支铅笔等同于一把刺刀”,这是诗人阿·马雅可夫斯基(А. Маяковский)的诗句,画家们把这首诗当作战时工作的信念,想同马雅可夫斯基一起,通过尖锐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画,向被围困人民传达信息和振奋守卫列宁格勒的士兵的精神。在战时物资极度紧缺、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战斗的铅笔》还能保持制作精良的水准和极强的感染号召力,三年间出版的每一期宣传画都会引起前线后方军民的共鸣。

画家们在战后回忆起当时列宁格勒市民所说的话时倍感骄傲:“看看你们画的海报,呼吸就变得容易了,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无敌的,红军定会保卫苏维埃”。在德军的飞机向列宁格勒市里空投的“必杀名单”中画家们找到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认为对自己的付出感到无比自豪。“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他们说道。

在封锁的最艰难的条件下,在饥饿和寒冷中,在炮击和轰炸下,《战斗的铅笔》的画家们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经常在深夜完成宣传画的定稿并交印后,在车间里站着就睡着了。同时,他们也承担了向前线运送宣传画的工作,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用心制作的传单,作为锋利的思想武器送上前线,鼓舞士气,号召苏联士兵报复敌人。《战斗的铅笔》的成员们不仅用画作来呼吁人们保护这座城市,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到抗战杀敌中,在敌人空投炸弹时,他们爬上阁楼和屋顶,冒着被炸碎的风险,徒手扔开炸弹,保护民众。

(二)记录军民战时风貌的文化遗产

卫国战争时期,《战斗的铅笔》共发行103期,总发行量约200万册。1945年战争胜利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56年他获得了新生,新的宣传主题主要是讽刺国内外的某些政治话题。在苏联解体后,《战斗的铅笔》也不复存在。

卫国战争期间,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整个战争时期的宣传画创作、印发数量是整个苏联时期宣传画的一半之多。《战斗的铅笔》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将画笔作为枪支”,成为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斗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武器。战时画家们创作的引人注目的、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作品成了战时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代表着正义事业终将战胜邪恶力量的信念。

《战斗的铅笔》的画家和诗人们的创造力在苏联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对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精神贡献是无价的,在战时创造的杰出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们自身的艺术造诣,同时推动了战争美术的空前发展,体现出战争宣传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本记录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的画卷,展现了列宁格勒人民在极度困境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势和斗争精神。遗留下来的原版宣传画被保存于圣彼得堡的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在每年俄罗斯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解除封锁周年纪念日中展出。同时,作为一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学工具被老师们展示在俄罗斯中小学的历史课堂上,生动的形象替代了枯燥的文字知识。即使战争已经过去了70多年,当学生们看到宣传画时,就像是打开了历史尘封的大门,战争的场景在宣传画上重现,传达出战时前辈们的牺牲、抗敌和无畏强敌的精神,也启迪后人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注释:

①https://back-in-ussr.com/2015/05/boevoy-karandash-plakaty.html.

②周尚文、葉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267页。

③М. Б. Ворошилов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реолизованный текст: ключи к прочтению[M].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УрГПУ, 2013, 194 с.

④Л. Войтасик. Психолог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пропаганды.[M]. Прогресс, 1981. 280с.

参考文献:

[1]Бахтияров Р.А. Плакаты «Окна ТАСС»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жизни Ленинграда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 войны[J]. Истоки 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образного решения.– СПб: Астерион, 2018.

[2]Боевой Карандаш: творческий коллектив художников и поэтов[M]. Ленинграда. Художник РСФСР, 1977.

[3]Масленников В. А. Окна ТАСС. 1941-1945[M]. Москва: Контакт-Культура, 2007.

[4]陈余.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宣传——以《塔斯之窗》为例[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1,(03):136-153+158.

作者简介:

郭天扬,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问题。

猜你喜欢

宣传画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欢迎你”
五六十年代的宣传画
腾飞的时代 腾飞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