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千忠录》中的人物形象建构

2022-02-04王冰芝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文帝李玉形象塑造

王冰芝

【摘要】 《千忠录》是李玉在清初撰写的历史剧,享有盛名,该剧讲述了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致使建文帝乔装成僧侣逃亡的故事。《千忠录》中建文帝的形象极为复杂,作者在结合史实的同时剔除历史对建文帝抹黑的部分,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建文帝的形象进行艺术塑造,突破其历史形象。本文将从对建文帝和永乐帝历史形象的探讨到剧作中两者形象的翻转之间的对比来看建文帝形象的建构,以及建文一派的忠臣群像的塑造与建文帝之间的联系,再从建文帝身份的转变和忠臣群像的结局探讨背后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 建文帝;永乐帝;忠臣群像;李玉;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04-03

一、建文帝历史形象的复杂性

建文帝为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因实施新政,发动变革而遭燕王朱棣的反抗,其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最终燕王攻破南京,迁都于顺天府,也即今北京,而建文帝的下落史书的记载也不甚明确。

据《明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有三类说法:一是葬身于火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却不曾记载建文帝的殡葬仪式,也未提及陵墓所在,因此这类说法难以让人们信服。二是说其流亡云南,“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三是永乐帝朱棣一直未放下对建文帝的疑虑,派胡濙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也正由于朱棣的上位,《明太宗实录》多将建文帝塑造成昏庸无能、胸无大志,甚至是一个不合法的继承者形象,有意去弱化他的存在,丑化他的形象,以此将朱棣的形象英武化,让其发动靖难,夺位登基,继承大统变得合理化。在《明太宗实录》卷一中,提及朱元璋临终想见朱棣一事,并问及左右三次“燕王来未?”:“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按:“上”指朱棣),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这段记录直接将建文帝形象抹黑,从朱元璋病重召见燕王,但皇太孙和大臣齐泰却命人假传圣意,让朱棣返回封地而不是应召进京面圣这一行为将朱允炆从一个正统的继承者形象变成一个狡诈,善用诡计夺取皇位的谋权者。

实录又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属意于上(指朱棣)。一日,召侍臣密语之曰:‘太子薨,长孙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翰林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太祖默然,是夜焚香祝于天曰:‘后嗣相承,国祚延永,惟听于天耳。’遂立允炆为皇太孙。”

从上述记载可知实录中或直截了当地叙述或暗指朱允炆是一个不正当的继位者,正是由于他的处处阻挠,朱棣才无法顺利继位。在实录中朱棣是正面角色,他的清君侧是顺应天命,而建文帝则是反派角色,是篡位者,其人格与行为都被贬低,与《千忠录》贤君的形象相差甚远。通过太祖的话语等其他方面来丑化建文帝以衬托新帝的文韬五略与英明神武的形象。在实录中多次直呼建文帝的名讳,颇为不敬,“以达到降低建文帝神圣性和尊崇性的目的”,并且有意模糊建文年号来抹杀其存在的必要性。

虽然官修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国家安定而有意扭曲了历史事实,但民间对建文帝的看法却与官方相悖。创作者多夹杂私人情感,或抱有同情或是身怀怜悯或是对扭曲史实的不满,因此在私家撰述中建文帝多为贤明的仁君正面形象,其臣子也为忠君守节之士。李士林《吟建文帝诗》“一人振乾纲,何惮逐燕王。聪明惟佞佛,仁慈只泥常。半边明月冷,千古让泉香。雁雁同归尽,何须怨彼苍。” ①儒家乾坤并重、刚柔相济而侧重于乾刚,开篇即夸赞了建文帝能“振乾纲”的才能,怎会怕与燕王相战,不过却局限于仁慈终与青灯相伴。诗文后半部分也道出了其最后落寞的结局,但是也有释怀旷达之意。

二、剧作形象的突破

(一)建文帝与永乐帝形象的反转

李玉《千忠录》的创作在结合史实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與个人情感。戏曲中李玉将建文帝和永乐帝的形象相较于《明太宗实录》做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反转。剧中燕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谋逆者,“(外白)臣启陛下,高皇帝血战千场,创兹大业,付与陛下,永传百世。遵命犹新,岂因骨肉之伤残,便弃祖宗之社稷。” ②由此可知继任皇位者确属朱允炆。但是在剧中也并未磨灭燕兵的骁勇善战,南军节节败退的景象。第二出云:“ 【绣带儿】燕兵炽,长驱破垒。京城一线垂危。” ②第三出云:“ 【缕缕金】燕兵至,鬼神愁。顷刻金川破,遍戈矛。” ②皆可见燕军的势如破竹而“土崩瓦解之形便已见于目前矣” ②可见离南京破城以不远矣,建文帝大势已去,难以力挽狂澜。在第六出《烧宫》中,他见颓势明显,无力抗争便放火烧宫,想要以身殉国,最后却只成全了一个忠义女子——马皇后。

“京城失守,皇上必欲死国,妾身岂能独主” ②“拜别龙颜,肠断地下早遨游。弃则向火窟把身投也囖” ②马皇后投身火海以殉难之义烈与傲骨可见围绕建文帝塑造的一派群像是站在忠杰立场上的。

剧作中建文帝国破后的结局是选择逊国流亡,改扮僧人,与翰林程济,经苏州、襄阳,逃往贵州。全剧终以《惨睹》为核心情节,也是最有名的一出。这出戏以建文帝和程济妆成一僧一道逃亡途中唱叹国破家亡的惨状为主,仅用押解官、旧臣妻女、隐退官员与君臣二人的视角转化就将燕王起兵后残酷诛杀忠臣及其眷属的一幕表现得怵目惊心。

这一出戏开篇“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②历来为人称道,意境一下子就变得空远,奠定了整首曲子高亢激越的基调。以极其精简的字词呈现了流亡皇帝的悲怆凄惨画面。“收拾起”即为远离故土,指明国破被燕兵追杀。“一担装”则显得逃亡的匆忙与慌乱,可见当时燕王兵临城下的紧迫感。山河自是宽阔辽远,而与之相比一担装则显得渺小。极大与极小的空间对立增强了戏剧的矛盾与冲击力,表明了建文帝与山河同在的决心与志气。而后半句“四大皆空想”一说是战乱中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中,百姓涂炭一片荒芜之景;一说帝王出走,忠臣义士遭难,一代王朝破灭后的空寂感。起句就道尽了满腔的沧桑与悲戚。唱段末句看襄阳城楼依旧,只是故主却只能一瓢一笠流亡到这,“谁识”二字涵尽心酸苦楚无数,將建文帝心中的悲凉凄怆之感自然流露。

【锦芙蓉】这个唱段是建文帝目睹忠臣义士以及被自己牵连的无辜之人的惨状而发出的哀鸣。从他“裂肝肠痛”的痛呼中可看出其内心的煎熬,“添悲怆,叹忠魂飘扬。羞煞我独存一息泣斜阳。” ②一方面感叹忠魂,赞扬其气魄,另一方面也显现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残杀的痛苦与自愧。呈现了一位忧国忧民却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杨世昌抄录的建文帝留诗4首其一“款段久忘飞凤挚,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峰鸦早晚朝” ③与《惨睹》末尾“何处得稳宿碧梧上,错听了野寺钟鸣误景阳” ②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了建文帝流亡山野,错将野寺晚钟认作皇宫中的景阳钟鸣, 也再无百官朝见之盛景,只有峰鸦早晚相伴。呈现了流亡之君的孤苦与落寞之态,将其心中的落差放大,流亡前后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戏曲的张力。在第二十二出《索命》中高祖直接显灵痛斥永乐帝的不忠不孝之举。“(末)未识父皇有何见责臣儿?(小生)恨着你这强梁!…… (小生)忠臣谋国,你反指为奸邪。” ②以极其尖锐的姿态将永乐帝贬斥为一个篡位者,并且维护了建文帝的政令和制度。

(二)忠臣群像

与在剧作中建文帝和永乐帝的形象同《明太宗实录》相比呈现的截然不同之态一样,忠臣与奸臣的对立也发生了转换。戏曲开篇即直言“靖難忠臣,仲彬史氏,翰林程济英豪,金川门献,削发共潜逃。十族孝孺忠烈,亿万命,泪洒空霄。” ②点明作者赞颂建文忠臣的立场,与永乐相对立。在《惨睹》中描绘了三类忠心之士的被残杀的凄惨景象。第二和第三个唱段,描绘了忠臣“尸骸零落,暴露堪伤” ②的惨状,可想而知,帝王流亡之途也不见太平。借解押官的口道出“堆车辆,看忠臣榜样。枉铮铮自夸鸣凤在朝阳。” ②的感慨,一身忠骨,自夸朝阳鸣凤却落得如此下场,怎么不心生悲悯与哀嚎。第四和第五个唱段,写明被无辜牵连的忠臣的女眷被蹂躏的惨状。面对残酷的现实与对女性的侮辱,她们发出了“倒不如钢刀骈斩丧云阳” ②以死明志的气概,与马皇后相对应。第五和第六个唱段则是描述了久不为官的清流,虽然隐逸,但不配合的态度却使他们仍旧逃不出新帝的迫害。解押官的嘲讽与清流们“拼得个死为厉鬼学睢阳”振聋发聩的呐喊相对比,进一步加深永乐帝“暴嬴秦”的形象,忠奸对立一目了然。而在全篇中对建文一派忠臣群像的塑造更为深刻。旧臣吴成学、牛景先眷恋故主,扮作僧道追随而来,四人会于山中。第十三出《双忠》中描述因永乐部将张玉率兵追捕,危难之间吴扮作建文,牛扮作程济,“一言凛凛忠义堪褒,气昂昂命弃鸿毛” ②二人皆引颈自刎,慷慨赴死。这种以身殉国,忠君护主的大无畏精神也在程济身上体现。在《打车》篇中,程济面对追随的君主被困于囚车的境况,忠魂的力量被放大到极致。一连五个“痛杀”一气呵成,严厉指出新帝的残暴与不仁,“双双,傍君魂入冥乡!傍君魂入冥乡!”  ②表明自己与君主共存亡的坚定意志。也正是由于“民心原不死,忠义岂容忘?” ②这种忠臣的感染力,才会致使严震直倒戈放走建文帝,最后羞愧于高皇帝,刎颈而死。

三、形象背后的悲剧意蕴

(一)建文帝身份转换的悲剧命运

从一个执掌大权,实行新政的统治者骤变成仓皇而逃,流亡在外的失位君主,建文帝心理的落差不可谓不大。从燕军兵临城下,群臣人心涣散开始就表露了对个人命运的迷茫之态,第一出“日月惨无光,国难家忧祸天降” ②已经表明国家命运的走向,也可窥见建文帝之后身份转变的必然性。以毫无准备的姿态匆忙从帝王变成僧侣,在时间上营造了紧张压迫感,强调了变换身份的突发性,增强了悲剧感。虽然有心抵抗,现实却只能派庆成长公主议和暂稳局面,这种无可奈何之举更加深了其悲剧性。

《惨睹》篇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喟叹也是对整个国家命运以及王朝更替中那些流离失所,被牵连的臣子百姓命运的唱叹与忧虑。

“历尽了渺渺征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②纵使前身是君臣,如今不过是一对逃亡师徒,概括尽流亡途中的艰辛。内含三层对比转换:一,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平林、高山、长江,若是以往还能欣赏江山的美好风光,如今只显路途漫漫。这是昔时与今日的境况对比,含有建文帝身份变换后的心境变化。二,逃亡途中所见景物都可以涵盖在首句“山河”二字中。眼前景即山河所在,一方面是对故土的留恋,另一方面“山河”是永恒的,但就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说,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却是“远行客”,古往今来,有多少背井离乡之人,即使是帝王也无法避免。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山河都是永立的,但是主宰这山河的人却是一直在变化。如今只能“收拾起一担装”,多少次泪洒途中,感慨身世飘零,这是古今对比。三,经过这山一程水一程的奔波,离故土是愈行愈远。从全文看建文帝出逃先躲到吴江史仲彬家,后逃往襄阳。在程济的陪同下,流落于滇黔、巴蜀间。从空间转换对比上可见建文帝一行人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劫装庙遇》更是揭示了建文帝身份地位、生活条件、言语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锦衣玉食到饥餐露宿,食不果腹;从君臣谈笑变成师徒感慨。在第二十四出《归宫》中宣德帝直言“生来锦衣玉食,出外困苦饥寒,何以自遣” ②,只道是“黎羹聊自饱”“万山深茅屋小”“风浪起命系毫,死里逃生有几遭” ②,年少登基,半生沉浮,怎能不叹命运之悲戚。而在整一个剧作对凄凉环境的多以“寒云”“愁云”“残夜”之类的词语来烘托,更显建文帝命运的凋零。

虽然剧作最后采用一个大团圆式结局,但是从高处庙堂的帝王到流亡在外的僧人再到迎回宫被称建文皇爷,三重身份的变化,其命运之悲剧不言而喻。

(二)从个别到群体的悲剧延伸

建文一派誓死报国,以身殉主的忠臣群像,他们掷地有声的呐喊与不屈的忠骨不正是历史上王朝更替所有忠臣的集体表现。他们不在乎个人安危,而是死守心中的气节。

李玉也正值明清交替之际,他有心致仕报国,挽救明末风雨飘摇,黑暗动荡的社会,但是明朝的覆灭阻止他志向的实现。这种有心却无能为力的心境正与戏曲中建文一派相对应,所以戏剧中人物的悲剧也是李玉个人命运悲剧的体现。就如程济最后可以回归故土却不在朝廷任职,正是李玉政治理念的再一体现,所效忠的君主不在何谈为官,也暗含了对投降清军的奸恶之臣的贬斥谴责。而李玉个人命运也同样是明清易代之际,忠君忠国者的命运。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不屈服于新朝的意志与不能身死报国的思想情感之间的撕扯也是更替之际朝臣的悲剧体现。从一个朝代到对所处时代国家命运的担忧再到整个历史中朝代更替中国家命运和因此受累的百姓命运的思考,也是李玉在剧作中所暗含的悲剧意蕴。

综上,从李玉的《千忠录》中可以看到了流亡皇帝凄惨悲怆的命运,从皇帝到僧侣的身份转变是城破后的结局,而在逃亡中也可感知到建文帝忧国忧民的仁君形象和跟随他的忠臣义薄云天的气概与不降于新帝的铮铮铁骨以及他们的命运悲剧。而剧作中建文帝的形象与《明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相差甚远,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剧。在对建文帝及其身边的忠臣群像命运的悲剧的探讨背后也蕴含着作者以及这一类人物的悲剧。

注释:

①《通海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第20页。

②李玉著、周妙中点校:《千忠录》,《明清传奇选刊》,中华书局1989版,第7页,第3页,第16页,第7页,第17页,第18页,第39页,第40页,第41页,第86页,第1页,第39页,第40页,第40页,第51页,第75页,第77页,第7页,第39页,第93页,第93页。

③王品崇:《存稿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参考文献:

[1]孙俊士.“靖难”戏曲初探[J].戏曲研究,2006, (2):153-162.

[2]李凯丽.2000年以来《千忠录》的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2016,(2):58.

[3]谢贵安.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1,(1):219-222.

[4]郭树亚,郭振杨.官方与民间对历史书写的差異——以建文帝历史书写为中心[J].福建质量管理,2017,(14):190-191.

猜你喜欢

建文帝李玉形象塑造
朱棣“魂牵”建文帝
虚构的野心:“私生饭”追星自陷迷奸危局
12岁孩子命殁亲爸之手, 放养的孩子怎能撑起你失败的人生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情与法的较量:分手时赠房能否撤销?
明建文帝逊国之谜
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汉庆亡命途中的“痴心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