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语言艺术探讨
2022-02-04任静丽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其中人物的形象刻画尤其鲜明,其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至今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小说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借助语言来塑造的,这在小说《红楼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其人物语言的描写极为经典,小说中通过运用雅俗共赏的极具个性的语言,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出来。作者对语言艺术高超的驾驭能力,也在这部古典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红楼梦》;人物形象;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13-03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将诸种语言艺术高度融为一体,其语言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进而把我国封建社会贵族家族的生活史和崩溃史惟妙惟肖地展示给了人们。
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知道,作者借助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
在《红楼梦》人物众生相中,其语言个性极为鲜明,通过聆听这些语言,人们甚至可以判断出人物是谁。也就是说,人物的语言与其身份、性格、经历都是十分契合的。因此在《红楼梦》中,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辨别其身份。
一部《紅楼梦》牵涉到的人物将近500个,除了宝黛等主要人物,即便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作者也充分运用语言彰显了他们的性格,使得人物被鲜明地塑造了出来。
一、通过语言表达人物的身份
《红楼梦》有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有贵族、有官员、有市侩、有无赖、有村妪、有商人……每个人的身份都存在差别,因此作者和赋予他们各自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语言可以充分体现人物个性,也可以把人物形象鲜活地刻画出来,《红楼梦》的小说语言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刘姥姥在整部《红楼梦》中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她是一个乡间的农妇,因此语言中的家长里短有着十分突出的农家特色,在小说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家中贫困,实在难以为继,眼看无法支撑下去,女婿王狗儿又不思进取。刘姥姥于是对其进行了规劝:“姑爷, 你别嗔着我多嘴……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
刘姥姥是个寡妇,完全依靠女儿女婿才能过活,因此自己的幸福也就关系在女婿身上。在以上的语言运用中,对“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顾头不顾尾”等乡村俚语进行了充分利用,并委婉地告诉了女婿勤俭持家的道理。
当狗儿与王府的远亲攀关系时候,刘姥姥决定自己出面去攀一攀这家富贵的亲戚。刘姥姥道:“这倒也不然……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
随着一线生机的出现,刘姥姥极为乐观渴望这门亲戚出手接济,改善自家的生活。
“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刘姥姥说出这些粗鄙的乡村俚语,与她自己的乡村农妇的身份是十分契合的,读者不仅不会对这些语言产生反感,反而觉得十分接地气,并对这样语言的运用十分欣赏。
刘姥姥长期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接触的都是乡村中的市井之人,因此语言中的乡土气息极为浓厚,这也是她日常生活本色的集中体现。刘姥姥在二进大观园过程中,运用市井俚语进行了“脱口秀”表演,尤其是像“花儿结了个大倭瓜”“一个萝卜一头蒜 ”等典型的乡间俚语,其中似乎还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惹得贾府长期不接地气的贵族们捧腹大笑,进而又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也正因为她这些朴实风趣的语言,使得自己二进大观园收获满满,获得了不少的财富,使得家人的生计得到了彻底改变。由此可见,《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与其身份是十分搭配的,其中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二、通过语言展示人物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说的语言是其性格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非常鲜明的,这在小说人物对话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来也就鲜活地跃然纸上。就算是同一句话,它只能从这一个人口中说出,换一个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生改变了。不论是贾宝玉、林黛玉、焦大还是刘姥姥,作者只需几句简单的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会呼之欲出,而且绝对不会出现错位的现象。
例如在小说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宝黛斗嘴的一段语言:“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绝不知道我的心不成!’黛玉低下头半晌才说:‘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你怎么倒脱了青狐披风呢?’”借助两人这一番对话,孤傲清高又伶牙俐齿的林黛玉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嘴上虽然得理不饶人,语言中却暗含着对宝玉的爱意和关心,将黛玉爱耍小性,以及贾宝玉单纯痴情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通过宝黛二人的语言,作者可以把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情充分地展示和流露出来,这确实是《红楼梦》人物语言艺术的突出表现。
三、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红楼梦》中,语言那也是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这在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中女主人集体亮相,特别是对王熙凤进行了集中刻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熙凤拉着林黛玉的手,上下打量后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在这一段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中,王熙凤表面上是与林黛玉亲热,实际是在跟贾母公关,她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意,表面上说林黛玉“标致”,但是却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儿,是对贾母的气派的奉承,说林黛玉“命苦”,无非是在映衬贾母的慈悲,每句话都是在明里暗里奉承贾母这个大观园的最高统治者,随后王熙凤接着说“一见妹妹,竟忘了老祖宗”,依旧是在讨贾母的欢心,她知道贾母心疼外孙女,这样说正合贾母的胃口。这一段的人物语言没有任何的高雅或华丽的辞藻,在平淡世故中把一个圆滑机巧、讨好卖乖的王熙凤形象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
由此可见,王熙凤能够成为贾府的管家,不是没有原因的,她能够得到贾母的喜爱和庇护才能获得这一地位,因此,她对贾母的动向极为关注,在察言观色,巧言令色方面确实无人可比,任何一个可以获得贾母欢心的机会都被她牢牢地把握住了,小说的作者深谙王熙凤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她的话语中充分体现了她的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作者通过这种看似平凡实则匠心独具的人物语言,形象地刻画出了一幅《红楼梦》人物图。作者通过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将读者带到了小说的故事氛圍之中,使读者通过解读人物的言语对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体验和理解,充分展示了言语与思维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审美享受。
四、高度生活化的语言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因此高度生活化也是《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生活化,就是语言贴近生活而且可以为常人理解,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红楼梦》小说人物语言生活化的特征,是借助大量的民间口语和歇后语的运用体现出来的,这些语言质朴通俗、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其中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在小说四十六回鸳鸯抗婚内容的叙述中,昏聩荒淫的贾赦居然要迎娶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鸳鸯在平儿、袭人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坚决对抗的态度:“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喝水强按头吗?”鸳鸯斩钉截铁的语气,对于当妾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随后鸳鸯的话语中接连用到了两句歇后语: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作者通过鸳鸯之口说出这三条歇后语,不仅言辞犀利,铿锵有力,而且主题思想层层递进,把一个花季少女的争取感情和人身自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同时对其兄嫂利欲熏心的嘴脸进行了辛辣地讽刺。
这种对歇后语恰到好处地集中运用,把鸳鸯刚烈的性格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这是小说人物语言运用十分出彩的地方,把一个不慕虚荣、洁身自爱、性格要强的女子形象很好地塑造了出来,让人们读到此处,对鸳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里的人物语言描写中,作者用高度生活化的语言,展现了人物自尊自重、宁折不弯的性格,也是小说《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的集中体现。
五、充满哲理性的语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史,封建贵族家庭盛极而衰,其语言哲理隽永的特色也是非常明显的。充满哲理的语言在整部小说中到处可见,其隽永的哲理美至今让人读了为之动容。
隐喻、明喻、形象是体现哲理性语言的主要手段,而且这些语言都来自生活,并未刻意地加以雕琢,因此还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小说第二回中“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句子,第八十二回“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都是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确实可以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细品其中的风味隽永深厚,有的句子直到今天依旧在运用。
六、充满反讽性的语言
反讽性语言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另一大特色,其中暗含着作者对封建贵族生活的批判,其中“明褒暗贬,明贬暗褒”语言特色尤其突出,作者通过在叙述语调与表达内容之间制造矛盾,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反讽性语言特色,同时也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过程中最擅长使用反讽性语言,因为这两个人本身的叛逆性格特点就十分突出。
例如在对宝玉进行评价描述的过程中,表面上要求“莫效此儿形状”,看起来是在进行否定,但是其中暗含着对宝玉封建叛逆性格的肯定。而在介绍另一个重要人物王熙凤的时候,在小说第三回用贾母的语言表面进行了否定性描述,“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七、充满个性化的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对话艺术成就是极高的,大家都知道,不同作家就是在描述相同的内容时,由于语言特点的差别,赋予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带来的语言艺术效果会对作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纵观整部小说《红楼梦》的语言,其个性是十分鲜明的。例如在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哀怨悲怆是语言的主基调,这与林黛玉的悲剧性格是契合的。
其中另一大特色就是诗词类语言的描述,《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是古诗词的精品,也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描述中凸显得尤其明显,在这些充满伤感和哀愁基调的诗词中,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人物个性鲜活地刻画了出来,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林黛玉率真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把林黛玉心碎的满腔悲怨充分地流露了出来。
又比如第七十回的《唐多令·柳絮》“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林黛玉把自己比作飘蓬的柳絮,对自身感情生活的不幸倾心地进行了描述。读者读完不禁让人愁肠百转,一起来叹息命运对林黛玉的不公。
整本小说中,除了有关林黛玉形象的个性化语言之外,贾宝玉的痴狂叛逆、薛宝钗的冷漠端庄、凤姐的八面玲珑、毫无底线等,都通过了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笼罩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主色调充分展现出了来。
八、总结
在小说《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中,作者不仅是在生活中展示这些精妙的语言,更是通过近似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楼梦》中故事场景,这些从生活中提炼的人物语言,并无固定的规律可循,但又有其内在的章法,仿佛不经意间诉说出来,使得读者对人物的性格有一个直接的感受。
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艺术,不难发现,可以从很多人物的语言中品味出一些弦外之音,或者他们刻意隐晦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意图,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红楼梦》人物的语言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其中的人物语言很少有言辞激烈冲突的情况出现。
《红楼梦》人物语言就如同生活一样质朴,却又可以把生活中的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这就是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人物语言有着深刻的精神和文化意蕴,直到今天读起来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夏登山,丁怡萌.《红楼梦》中的多方会话及其艺术功能[J].明清小说研究,2014,(02):112-119.
[2]李瑞雪.《红楼梦》语言艺术之人物对话艺术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5):77-78..
[3]曹万春.生活美、语言美的颂歌——浅谈《红楼梦》的对话艺术[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01):74-76.
[4]张杰.简论《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艺术特色[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3,(04):58-60..
[5]徐婧华,王尚法.浅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以《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会话为例[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4,(12):14-16.
[6]林海燕.谈《红楼梦》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以王熙凤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7):24-26.
作者简介:
任静丽,女,汉族,甘肃正宁人,本科,一级教师, 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