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02戴维张格格陶媛婷

中国商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戴维 张格格 陶媛婷

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加强城乡合作实现乡村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研究分析发现:城乡同质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外部动力,城乡互补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动力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两方面,其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其中内部动力包括乡村吸引力与要素配置两方面,外部动力主要靠政府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来实现。而要素配置对城乡融合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对要素配置视角下地方政府在操作层面开展乡村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的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要素配置

本文索引:戴维,张格格,陶媛婷.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2(02):-16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1(b)--04

2017年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要通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发展是一大重要问题。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流动不通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城乡融合迟滞和缓慢。那么,如何良好协调要素与资源配置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要素资源配置视角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表1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政策举措梳理

提出时间 具体内容

2017年10月18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乡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多元化建设;

(2)强化乡村治理能力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8年5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再次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1.1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发展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整体布局的研究,二是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具体环节的研究(吴思,2020)[1]。其主要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与发展进行稳步推进,同时认为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城乡融合。宋迎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2018年14期)中指出,打破户籍限制,实现城乡自由的要素流动和均等的公共服务,才能破除城乡二元对立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刘春芳、张志英的《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地理科学》2018年10期)提到从制度创新、城乡经济互动、城乡信息和文化交流、完善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与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系统等方面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李慧娟,2020)[2]。可見,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发展不仅是布局和环节的影响,其根源还是基于城乡间要素及资源的流动及其配置,因此如何进行合理要素配置是其目前推进的一大难题。

1.2 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3] 。而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战略举措和部署,推进和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地区和推进农业转型的关键导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在新时代打造和培养新型新农民,促进我国农业和乡村地区新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打破传统农业产业类型,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其文化意义是促进和振兴乡村文化,推荐农业乡村绿色新发展。

1.3 目前城乡融合的发展现状

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以来,首先是由政府主导,整体推进。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政府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国城镇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59.58%,城乡结构正发生着历史性转变。其次是地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封闭的城乡发展状态发生转变,城乡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及部分中西部地区,相继出现了优秀的城乡融合案例,进而是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下,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探索和建设出具备自身地区特色和结合自身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模式为:苏南区域的“乡镇发展带动”模式,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主导、中心镇带动”模式,浙江义乌的“市场导向”模式以及京沪的“以城带乡”模式[4],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政策等。

城乡融合得到逐步发展,但是犹如城乡矛盾问题、资源要素配置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及相关城乡制度政策问题依旧存在。然而在“互联网+”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空巢问题的严重现状,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其次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城市地区,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乡村地区大多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如电网升级、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网络通信等,而基础公共设施的要素配置更低,甚至某些偏远乡村尚未通水泥路电网等,就更不要提网络了。而必须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乡村或偏远地区的情况更加恶劣,城市地区的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上的资源配置远超乡村地区,这就使得乡村地区,乃至部分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配比严重失调,甚至有些乡村目前仍没有配套的幼儿园和相关医疗单位,同时很多乡村地区的学校环境恶劣、设备简陋,师资力量更是匮乏。这样的差异现状导致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滞后甚至退后。只有逐渐平衡城乡间资源配置才能减缓这种现象,促进城乡融合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2 实现城乡融合的发展的路径

2.1 特色小镇推动模式

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5],通过建设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通过打造特色服务、特色美食、特色旅游等,将地区的人文风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相聚集和融合,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加速了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优化了城乡的空间布局。

2.2 产业发展带动模式

依托乡村地区独有特色资源和优势,打破传统农业束缚,促进产业再发展,同时结合和广泛吸纳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创新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形态和模式,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6,7]。

2.3 共享农庄发展模式

共享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乡村地区居民自有房屋和以院落为形式的自有发展模式,在保障农民本身所有权的情况下,将自家院落结合当地村庄和文化特色改造建设,对院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成以院落为核心,村庄为单位的“民宿+农地”休闲绿色旅游新模式,推行城市中的“绿洲”体系,打造田园生活、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融合模式,实现乡村发展和城乡互促发展。

2.4 城乡共建模式

城乡融合发展,就要打造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新体系,实现乡村促进城市,城市补足乡村的双向发展新局面,打破传统的“城市兴、乡村衰”的局面。促进城乡医疗体系建设一体化,交通建设全面化,健全基础建设和制度加快城乡互促新模式。

2.5 地域特色发展模式

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和保障,就要发挥“点—面”向乡村地区扩散的形式,分地域分地区分类别促进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提炼具有不同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点扩面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通过以上五种模式的阐述,这些是实行城乡融合的路径和措施,但是究其根源还是人、物、钱、信息等要素的配置和资源的交换。无论是构建特色小镇还是以自有房屋院落构建共享农庄,在其本身的发展之上,还是需要城市与乡村之间进行协同互促,通过打造城乡融合与互补的形式,实行城乡之间各要素间的流动。而城乡间的要素流动有利于促进城乡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乃至交通、医疗、文化、产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交互,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发展缩小差距,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3 要素配置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要素的配置与城乡融合的发展是相互冲击而又生化的过程,那么促进构建要素的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比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根据现有的文献及研究可知,构建要素流动机制的前提是人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

3.1 人流

由于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等产生的人力资源流动。城乡之间人力资源配比不均衡,再加上城市岗位和薪资远高于乡村地区,使得乡村人力多迁至城市,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力流入也远高于其他地区。这样的人力资源流动使得原本因配置不均导致的乡村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变得更加恶劣。应做好乡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间的平衡关系,处理好新生劳动力和流出劳动力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加强乡村地区人口结构比例,促进乡村地区劳动力结构优化,增强乡村人力资本,提高乡村地区资源要素配置与资源开发及利用,促进实行人才战略和培养计划,才能使得乡村地区的优势得到提升,让要素配置流向乡村地区,进而实现城乡均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3.2 物质流

物质流动维系区域发展外生环境变量和内生决定变量,为使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就要使城乡为展开全方位合作而积极破除各种制度和非制度性障碍,最终城乡物质在互补共享流通机制中不断丰富,地区内部发展潜力才能得以释放。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还必须认识到物质资源的流动与要素配置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配置要素、充分挖掘要素资源,才能够实现要素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阶段。当然就事实考虑,物质资源本身也会向条件更好的城市地区流动,因此为了城乡更好地融合乃至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当引导要素配置偏向乡村地区,同时增加乡村地区的要素流动。

3.3 资金流

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资金流流动频繁,其中乡村地区的资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流入城市地区,促使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而城市地区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流入较少,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其中农业税金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农业各税、乡镇企业税的增加,也加剧了乡村资本以税收方式反向流动的现象。然而资金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区域持续发展源动力,但不可否认,资本趋利性会使资金一开始倾向于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和工业部门,使农业乡村发展受到限制[8]。只有资金要素从城市配比中部分溢向乡村,使其得到要素配置均衡,那么乡村产业就能得以发展、经济逐渐复苏,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且要素资源配置率不断提升,城乡差异率大幅降低。通过金融调配、企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这种方式能够使得资金得到配置均衡。

3.4 信息流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流打破传统地理场所空间尘封,有效稀释城乡要素非均衡分布外部条件,扩展区际交流深度和廣度;信息流荷载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念等空间溢出则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地区工业化和网络信息化协同发展;同时信息流下时空压缩效应将提升乡村生产技术存量水平,并通过城市内涵式发展外在拉力和乡村外延式发展内在驱动力促进城乡融合[9]。

通过以上阐述,要实现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素资源的配置,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构建流动双向要素配置体系,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4 构建要素配置双向流动体系,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4.1 集聚配置资源,享补配置要素

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要素的配置是必要的,要想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要素配置的重要性。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迅速调配相关的要素资源和优化配比,建设高效的乡村建设基础实现振兴。其次还要科学配置要素资源、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实现要素资源价值最大化,这也是能够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当配置要素配备到合适地区后,才能产生和体现要素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才能不断挖掘开发要素价值,最终使得有效提高城乡融合进度,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然而事实上,要素本身会聚集在条件更优越的地区,同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明显高于乡村地区,在要素集聚时具有较大的先导优势。因此,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适当引导要素的流动和提高乡村的配置率。

4.2 均衡差异资源,促进高质发展

城乡融合及发展之间的要素配置出现了差异化现象,导致很多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突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失衡问题。然而在推进互联网化发展和产业化、工业化乃至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追求城市化、工业化及发达城市等目标,使得要素资源更多地偏向给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的要素大幅减少。同时因为这样的现象存在使得乡村地区的关注度也相应减少。过度的倾斜要素于城市必然导致乡村地区的要素配置较少,也提高了要素配置差异大幅提高。最为典型的就是乡村居民享有的基础公共设施、医疗设施等资源、数量和质量都远低于城市[10]。除了要素资源的倾斜配置外,许多城市在工业化和产业化,乃至在互联网发展下,甚至在加速抽取乡村地区的发展要素,这也导致城乡融合得不到高质量发展,地区建设的整体式微。历经多年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建设,日益集聚、吸纳和需要的要素配置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大。最终造成乡村地区“资源空心化”和目前的大幅差异化局面,使得城乡融合的质量降低,因此要尽快降低差异率,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11~16]。

4.3 促进要素交流,实现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还是要基于资源要素配置下,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双向流动作为媒介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相互作用。根据城乡关系演变说明,要素配置差异化和单向要素流动是导致城乡失衡的最大缘由。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就需要政府在高校的调控下,真正有效地实现和逐步促进要素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期间的双向流动。同时要想创造均衡的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环境,还需要平等对待城乡的地位,并在要素配置中真正实现均衡,同时还可以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中的取长补短彼此促进。只有实现要素资源的城乡双向流动和差异化要素补足,才能及时调节多年的城乡要素配置失衡现状,使得乡村地区的要素资源出现转机。在要素配置中适当给予乡村地区特殊照顾。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了快速推进乡村振兴下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理应走城市支援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战略,不断优化乡村建设、城乡融合要素配置条件等。注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断减少资源单向流动局面,以此促进要素资源的回流。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地区差异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平衡,使得城乡发展资源配比也不均衡,从而出现贫富差距大、收入差距大、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在行使其他的路径前,本文认为应该构建良好的要素配置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城乡融合能够高质量发展,相信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C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2]李慧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构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3]黄渊基,蔡保忠,郑毅.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6):22-27.

[4]郑新立.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3(2):5-9.

[5]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

[6]姜长云.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J].乡村工作通讯,2017(22).

[7]周佳宁,毕雪昊,邹伟.“流空间”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881-1896.

[8]郭美荣,李瑾,冯献.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7(9):10-17.

[9]吴根平.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33-37.

[10]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11]中国产经新闻网,海南创新发展共享农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进入全新领域[EB/OL].http://cien.com.cn/2018/0713/27211.shtml.2018-07-13

[12]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52(3):4-17.

[13]李愛民.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问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2):35-42.

[14]王文彬.基于资源流动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乡村经济,2019(7):95-102.

[15]涂圣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20(4):103-116.

[16]谭明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研究[J].学海,2020(4):99-106.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DAI Wei  ZHANG Gege  TAO Yuanting

Abstract: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realize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path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finds that: urban-rural homogeneous integration is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includes urban-rural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tegration, which act indirectly on rural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ncludes rural attractiveness and factor allocation,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mainly relies 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tegration to achieve. The external dynamics are mainly achieved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carry ou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 alloc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actor allocation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