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增长目标、区域技术创新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
2022-01-28刘春济赵红军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在推动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全国研发经费增长迅速。但研发经费的快速增长并未有效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效率和产出质量
,也未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在探讨此现象的成因时,既有文献主要从政府“有形之手”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所有权、产权保护、专利制度和研发补贴等相对微观的制度因素对企业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
。
围绕微观制度因素展开的研究虽然也富有意义,但无法系统评估政府因素对我国创新活动带来的全局性影响
。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视角开始从对微观政策的关注转向对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讨论,研究主体也从对企业个体的关注转向对区域整体的重视。受此启发,考虑到目标管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升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增长目标管理更是我国政府直接调控辖区经济的重要抓手
,本文尝试从地方增长目标的角度研究政府干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结合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从理论层面分析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该视角对更全面地认知我国央、地政府在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2)从实证角度验证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发现该影响与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的大小和官员任期的长短有关,且在东部地区并不突出(即东部地区发挥的示范作用还较为有限),这对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并提升其治理能力、推动我国的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背景: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
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种奇迹形成的根本动力可追溯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中央政府逐步调整和更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治理体系和能力,并先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以人民为中心”等国家经济治理逻辑。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治理逻辑下,财政分权、官员晋升锦标赛和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
。在该体制作用下,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以投资驱动为主要抓手的激烈竞争,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以增长速度比拼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竞争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普遍忽视内需和不重视创新等)
。随着投资边际报酬率的递减,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愈发难以为继,加之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既有的出口导向战略也越发不可持续。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急迫。
(2)关键词的变化也呈现出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研究的演进轨迹,当研究中的某一问题得到解决后,其研究将会逐渐减少,继而涌现出的新题就会成为研究前沿。这就说明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的研究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一直在探索新的研究问题。从图4的高频关键词突现情况可知,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影响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明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随后,中央政府迅速调整以增长速度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导向,确立以适应、引领和把握“新常态”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在新常态下,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重塑经济发展动力成为中央政府指导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也逐渐从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转向多元化评估。与此同时,创新则被中央政府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地位,并先后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受地方政府行为内生于国家治理体制的影响,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势必对地方政府行为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研究假设:地方增长目标、区域技术创新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决定了经济增长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硬约束
。相应地,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我国一直在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为指引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制定较为明确的增长目标。在制定增长的预期目标时,地方政府常常“自我施压”
,在上级政府提出的目标基础上“层层加码”,之后努力兑现目标承诺且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实现,其成因和作用机制在于:(1)自上而下制定的增长目标是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经济发展导向的表达
,“压力型体制”确保了上级政府把增长目标分解给地方政府的有效性;(2)“层层加码”既是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导向的回应,也是在向上级政府传递“能力信号”
,而兑现目标承诺、取得更高的相对业绩则是地方官员赢得横向晋升竞争的标尺;(3)在经济发展导向下,当经济增长的好处超过处理社会稳定的成本时,中央政府往往默许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
,从而解决地方政府被追责的后顾之忧
。
在兑现增长目标承诺时,对具有“理性政治经济人”属性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而言,优先选择的是投资而不是技术创新,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和资源性工业等,其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施压”和“层层加码”制定的增长目标往往“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否实现”
,甚至“强加其意志而篡改专业预测”
,针对“全国性的经济走势做出逆周期性反应”
。为在短期内完成这些人为推高的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选择“即时性”产出效果更强的投资而不是产出周期更长的技术创新。(2)中国地方官员的职务任期较短且具有“随时迁调”式特征
,在以GDP增长率为标尺的晋升竞争中,任期的短期化和调任时点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地方官员“功成必当在我”式的政绩诉求。在此导向下,实现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要比长期发展更具有经济理性,而在实现短期的高速增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显然要比技术创新更具有优势。(3)地方政府努力兑现目标、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不仅是赢得晋升竞争,还在于获得财税等控制权收益。与投资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源性工业等高税率行业或部门相比,技术创新在财税贡献方面缺乏优势(特别是短期内)。
在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过度倚赖投资实现增长目标,必然挤占政府对科技领域的财政支出,从而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地方政府的重投资、轻创新的取向也通过影响区域创新环境、资本市场和企业行为间接抑制区域技术创新,其相关表现主要包括:(1)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承担着政策设计者和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重投资、轻创新的取向不利于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2)大规模投资挤占信贷资源,不仅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促使风险容忍度较低且原本就不愿向高创新企业贷款的银行进一步固化信贷偏好
;(3)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并控制所有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制度环境下,政府重投资、轻创新的偏好引发企业的积极响应并采取模仿行为
;(4)房地产等产业的高回报率阻碍关键性生产要素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流动,导致企业改变原有的投资结构、减少研发投入
。此外,区域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成因也与中央政府科技支持政策的潜在影响有关,即中央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更重视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
,制定的支持政策往往具有短期目标导向性和“实用主义”倾向。受此影响,在实现增长目标时,追求经济理性的地方政府更不愿意从战略高度看待技术创新(特别是在纵向问责机制具有局限性、横向问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相应地,即便政府推出创新支持政策,企业也更偏好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
:地方增长目标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
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央政府的发展导向发生了一系列明显调整:从经济增长速度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从主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五位一体”式协调发展;政绩考核体制也逐渐从经济增长转向多元化评估。受中国政府系统的多层级纵向结构的影响,上述调整有助于从以下几方面缓解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张关系:(1)增长速度导向调整后,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在制定增长目标时“层层加码”的幅度持续降低
。增长目标向下调整可减轻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压力,释放被挤占的财政资源和信贷资源,降低创新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和成本。(2)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质量型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调整后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的现实需要。在兑现增长目标承诺时,该诉求有助于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支持创新可切实帮助官员赢得晋升竞争的情况下)。(3)在干预型经济体制下,政府立足于新常态发展经济、重视创新,该导向调整通过政企关系、信号作用等机制影响企业行为。(4)伴随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一系列支持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减轻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尽管地方政府在执行该产业政策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
: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显著弱化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界定
为检验研究假设H
,本文参考吴非等(2017)和Li(2019)的研究
,将回归方程设定为:
治疗先天性足内翻,主要通过将足部骨骼牵引回正常状态、促进发育良好进行来治疗。因此,生后1周内就要开始矫正治疗。
文彭的这一类印章章法疏朗,线条硬挺,风格伶俐,受到传统汉印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稍作变化和改善,使得篆法显得方正。他的印章是纯粹的使用方折笔法,结构偏于汉印,受到传统的秦汉印章的影响,所以在印面风格上不会有特别奇怪的章法结构和排列,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印坛面耳目一新。
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给予患者依达拉奉(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42)给予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21d。
(1)
为检验研究假设H
,我们设定如下的回归方程:
(1)管板能否正常落入水槽及性能容易波动 受热处理冷却设备所限,存在管板能否正常落入水槽及性能容易波动的两大问题。
In
,+1
=
+
In
,
+
In
,
×
14+
,
+
+
+
,
(2)
1
地方增长目标(
)。本文使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年度增长目标来度量
。在手工整理数据时,对明确公布的目标值,直接加以记录并使用;对带有“左右”“不低于”“约”等修饰词的目标值,以具体数字为准;对以区间形式公布的目标值,选取区间的均值
。
其中,
表示地区,
表示年份,
表示被解释变量区域技术创新,
表示解释变量地方增长目标。虚拟变量
14表示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在导向调整之后(2014—2016年),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考虑到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时滞性,本文对解释变量和所有控制变量均采取滞后一期处理,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将解释变量的滞后期设定为
而非(
-1)的形式。
表示一组控制变量,
、
分别表示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
表示随机扰动项。由于
14本身就是一系列年度固定效应的组合,为避免强共线性,我们在式(2)中未加入该变量。此外,为控制样本间的年度相关性,本文将参数的标准误聚类到城市层面。
2
区域技术创新(
)。我们使用寇宗来和刘学悦(2017)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来表征区域技术创新
。该指数可有效规避中国专利数量的数据质量堪忧等质疑
,其构建方法为: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授权专利的法律状态更新信息和不同年龄发明专利的年费结构,使用专利更新模型将专利数量数据转换为专利价值数据,加总后的城市层面专利价值总量即为城市创新指数。
In
,+1
=
+
In
,
+
,
+
+
+
,
3
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
14)。本文使用中央政府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来表征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时间起点为2014年
。其原因在于:2013年,中央政府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一致性认知,并逐渐将经济减速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强调干部考核再也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增长率论“英雄”;2014年,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正式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并系统阐释了其内涵,此后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逐渐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演变成中国经济运行和中央政府发展目标及政策取向的叠合体。
3.安慰剂检验。本文把2014年作为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时间起点,若将该起点人为前移时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则说明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的弱化很可能是由其他甚至是随机性因素引起的。为排除这种可能性,本文把
14分别前移至2012和2013年进行安慰剂检验(类似地,依次表示为
12和
13)。结果显示,无论基础回归结果(见表3的模型(4)和(5))、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见表4的模型(5)和(6)),还是变换核心变量及调整样本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地方增长目标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交乘项均不显著。
4
控制变量(
)。借鉴吴非等(2017)和刘淑琳等(2019)的研究
,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实际GDP增长率的对数(ln
),用于控制地方经济增长趋势成分的影响;产业结构(
)和开放程度(
),用于控制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影响;金融发展效率(
)和人力资本水平(
),用于控制城市创新支持条件的影响。我们使用第三产业产值与城市GDP总量之比衡量
,经汇率折算后的进出口总额与城市GDP总量之比衡量
,城市贷款余额与城市GDP总量之比衡量
,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与当地人口之比衡量
。
其中,
表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使用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其余变量的含义与前文相同。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7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样本区间为2003—2016年。以2003年为起点是因为之前年份的地方增长目标值缺失较多,以2016为终点是因为核心解释变量城市创新指数截止于2016年。地方增长目标的数据来自样本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区域技术创新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自Wind宏观经济数据库,汇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其他城市层面的数据均来自EPS数据平台。经梳理后共获得3747条数据
,本文对所有纳入回归的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的Winsor缩尾处理。
表1的最后一列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地方增长目标和区域技术创新在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该结果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H
。此外,VIF检验显示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为1.86,各变量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为1.56,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基础回归分析
由定义8可知,发动机E处于第1次装试的部装任务节点t3=t4∪t5∪t6,t4,t5,t6的相对完成工时量为70,200,280,则t3的相对完成工时量为FWH3=280-max{150-70,0,0}=200,部装任务节点t3的进度ra3=200/280=71.4%,在装发动机E的装配进度Ra=(5+5+200)/1 900=11.1%。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滞后一期的ln
显著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效率也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虽然金融发展效率的显著性并不稳健)。开放程度的作用则是显著抑制的,说明开放水平未能有效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这可能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偏低端化有关。
针对研究假设H
的回归结果列示于表3
。其中,模型(1)显示ln
和
14交乘项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意味着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减弱了。ln
的系数及其与交乘项的系数之和为正数(0.107),说明2013年以后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激励效果。为更清楚地呈现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前后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我们对模型(1)进行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地方增长目标在1%的水平上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模型(2));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则呈显著促进(模型(3))。上述结果说明,伴随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从消极逐渐走向积极。至此,研究假设H
获得了验证。
(二)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回归分析
为减少潜在的反向因果类内生性问题,本文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采取滞后一期处理,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地区层面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及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冲击,但考虑到专利更新模型对历史数据的利用及可能存在一些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的干扰,因此有必要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省内地级市增长目标均值的对数(ln
)作为地方增长目标的工具变量,其构建逻辑是:(1)处于同一背景下的组织是一个制度等值体
,组织在决策时会参照制度等值体内的同伴行为;(2)省内地级市增长目标的均值是地级市同伴行为的表征,它直接影响地方增长目标的制定,但不直接影响其技术创新。我们将交乘项ln
×
14的工具变量设定为ln
×
14,使用两步GMM方法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表4最后两行的统计量显示,工具变量不存在识别不足和弱工具变量问题。与基础回归结果相类似,地方增长目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模型(1))、ln
和
14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模型(2)),分样本回归的系数同样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的负向显著(模型(3))转向调整之后的正向显著(模型(4))。可见,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假设H
和H
仍获得了实证支持。
针对研究假设H
的回归结果列示于表2。其中,模型(1)为仅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模型(2)—(6)则依次加入滞后一期的实际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开放程度、金融发展效率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在加入控制变量的过程中,虽然地方增长目标的回归系数大小和显著性略有变化,但均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在将模型(6)视为基准回归结果的情况下,地区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表现为:在研究区间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地方增长目标每提高1%,区域技术创新指数就下降0.216%。该结果说明从整体上看,增长目标管理这种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确实是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的制度性成因之一。至此,研究假设H
获得了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5)限于篇幅,部分回归结果未在文中列示,作者备索。
1.变换核心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在衡量区域技术创新时,专利授权数是一个更加通用的指标,但该类数据面临着偏误性大、未能有效反映专利价值等质疑
。为减少偏误,本文使用发明专利授权数这一实质性创新变量来检验前述假设的稳健性,计算方法为发明专利授权数加1的自然对数,相关数据来自CNRDS数据库。结果显示,相关回归均未发生不利于研究假设H
和H
的变化。
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门诊住院收入,对货币资金的控制重点在门诊住院预交金的内部控制上,除了做到日结月清,上交金额与报表金额一致,还应加强收费系统内预交金发生额和余额的审核,并与会计核算系统匹配一致,做到预交金收入、冲销、退出明细账金额与会计核算系统中预交金账户借方、贷方发生额相等,收费系统中预交金账户总余额、病人账户余额明细总额、会计核算系中预交金余额三相符。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形成完整的链条,确保资金安全。
2.调整样本的稳健性检验。为检验模型估计结果对样本构成差异的敏感性,本文首先删除271个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等有别于一般地级市的省会城市样本,再在271个地级市的基础上增加发展更为完善的15个副省级城市样本。结果显示,在考虑样本异质性影响的情况下,相关回归均未发生不利于研究假设H
和H
的变化。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中心血站采集到的51280份血液标本进行筛查,24521份标本需要进行核酸检验。
上述检验表明本文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活动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进行,时间的规划上按照计划(P)占30%、实施(D)占40%、检查(C)占20%、处理(A)占10%进行详细的分配。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大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五、异质性检验与作用机制分析
(一)异质性检验
1.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的异质性。虽然通过“自我施压”和“层层加码”制定的增长目标常常背离了地方经济发展实际
,但受地方政府治理质量和发达地区根据中央政府的相关战略部署策略性地放缓地方增长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对上级政府增长目标“层层加码”的幅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区发展基础有别的情况下,即便“层层加码”的幅度相同,不同地区实现增长目标的压力也有所不同。上述差别可能影响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的强度及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激励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异质性检验。本文以地方增长目标与地方实际GDP增长率的差值来衡量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进而以同一年度省内各个地级市的均值为分组标准,将样本划分为低压组和高压组(回归结果见表5)。表5的模型(1)和(2)的结果显示,无论低压组还是高压组,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呈显著负向关系,且两组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原因可能在于:在地方增长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自我施压”和“层层加码”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且加码幅度较大,所以即便是压力相对较小,地方增长目标承诺的兑现也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模型(3)的结果显示,低压组交乘项的系数是显著正向的,说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较好地缓解了低压组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4)的结果显示,高压组交乘项的系数虽然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意味着在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未能有效地缓解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
2.官员任期的异质性。中国实际采取的任期制度属于“弹性任期”,即官员无法预先判断其任期长短,在任内的官员随时会被迁调
。上述任期制度决定地方官员推动经济增长的努力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但随着任期的增加,官员晋升的几率下降,其制定的地方增长目标也会降低
,这一变化可能会改变前述研究假设成立的边界。考虑到市委书记对地方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要大于市长
,所以本文使用市委书记的相关数据进行官员任期的异质性检验。计算官员任期(
)的方法与现有文献相同
。根据
的均值(4.323),我们将样本划分为长任期和短任期两组(回归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当官员任期较长时,地方增长目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模型(5));任期较短时,地方增长目标在10%的边缘水平上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模型(6))。这两组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虽然有差别,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官员任期长短并没有显著改变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7)的结果显示,长任期组交互项的系数是显著正向的;模型(8)的结果显示,短任期组交互项的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中央发展导向调整对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紧张关系的纾解作用主要存在于长任期组而不是短任期组。
3
区域的异质性。中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政府治理质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受此影响,各区域的增长目标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可能有所不同。为检验该异质性,我们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地方增长目标和东部地区城市虚拟变量
的交乘项,并以中西部地区为基准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
。表6的模型(1)的结果显示,ln
和
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原因可能是:(1)在实现地方增长目标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更有能力利用投资,由此带来的创新资本挤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弱化了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2)受地方增长目标竞争和政绩考核方式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偏好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根本改变
,从而阻滞该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此外,为考察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影响,我们将样本分拆后进行回归。模型(2)的结果显示,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ln
和
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模型(3)的结果显示,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ln
和
交乘项的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这说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东部地区的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但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东部地区的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需较长周期有关。
(二)作用机制的简单分析
前文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是影响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及其调整的主要机制。为检验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前后地方增长目标是否真的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偏好影响区域技术创新,本文引入式(3)和(4)并拟联合式(2)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ln
=
+
ln
,
+
,-1
+
+
+
,
(3)
ln
,+1
=
+
ln
,
+
ln
,
+
,
+
+
+
,
(4)
解析:n(混合气体)5mol,根据体积分数与物质的量的分数相等,则n(CO2)=5mol×0.48=2.40 mol。CO2被完全吸收,NaOH也完全反应,则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大)、NaH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小),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用极值思想分析两个特殊情况:CO2+NaOH==NaHCO3,n(NaOH)=n(CO2)=2.40mol,则CO2+2NaOH==Na2CO3+H2O,n(NaOH)=2n(CO2)=4.80 mol,则
表3的模型(2)和(3)的回归结果显示,我们可用式(3)和(4)继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由式(3)和(4)得到的回归结果列示于表6的后4列,模型(4)和(5)为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的检验结果,模型(6)和(7)为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的检验结果。模型(4)的结果显示,地方增长目标在5
的水平上显著抑制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模型(5)的结果显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在1
的水平上显著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地方增长目标则在1
的水平上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Sobel检验结果显示中介效应成立(P值为0
03)。这意味着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前,地方增长目标不仅直接抑制区域技术创新(表3的模型(2)),还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间接抑制区域技术创新。可见,较高的地方增长目标不仅弱化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也改变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模型(6)的结果显示,地方增长目标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的作用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模型(7)的结果显示,地方增长目标在1
的水平上显著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虽然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Sobel检验结果显示中介效应不成立(值为0
45)。这意味着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之后,虽然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是显著促进的(表3的模型(3)),但尚未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进一步发挥政府这只“无形之手”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即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阻断了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其原因可能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转型尚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方式还较为粗放有关,也可能与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力度及其取向与科技创新规律存在偏差有关。
六、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第一,整体看,地方增长目标显著抑制区域技术创新。其理论机制在于:受地方政府行为内生于国家治理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地方增长目标制定的竞争,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投资来兑现目标承诺。地方政府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不仅直接挤出了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还通过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资本市场和企业行为间接抑制区域技术创新。
第二,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显著弱化了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其理论机制在于: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从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促进了地方增长目标的向下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政绩考核体制的结合则为地方政府支持创新提供了动力。
第三,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的大小和官员任期的长短并没有显著影响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但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积极作用显著存在于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小、官员任期长的地方。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而且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未能有效缓解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张关系。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是连通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的重要中介,但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过程中,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研究数据选取科睿唯安公司的德温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8 年7月;检索方式利用“关键词”+“IPC分类号”进行组合检索;检索范围为1963年至今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所有专利数据;检索初步结果为相关专利共计22 184条,经查重、清洗得到最终有效专利22 177条。
(二)实践启示
第一,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和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对二者关系的弱化作用均说明,增长目标管理这种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是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的重要原因,顶层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适度的地方增长目标与更健康的发展导向相结合不仅不会抑制区域技术创新,反而还能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这意味着评价增长目标管理是不是一项好的制度,不应仅仅局限于制度自身,还应考虑发展导向是否恰适。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境下,应高度重视顶层制度设计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影响。
第二,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并不因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的大小而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保增长压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具有普遍性。当地方政府面临的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大时,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作用有限,说明我国面临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障碍并不因地方政府具有趋从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而自动消解。受此影响,通过制度设计有效提高地方增长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型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标明,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护士焦虑、抑郁评分及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专科医院中肿瘤医院的护士焦虑、抑郁评分及发生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护士,不同临床科室、不同学历的护士情绪状态无明显差异,但与年龄、护龄有关[2]。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性的角度看,东部地区有责任率先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但在围绕地方增长目标发展区域经济时,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地方增长目标要么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性更强,要么未能有效体现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更加依赖投资来发展经济。
,反映了东部地区尚不能有效发挥示范作用。为实现相关转换,针对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应更加突出区域技术创新的指标。
当然,地方增长目标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并不意味着增长目标管理必然是区域技术创新的“桎梏”,原因在于增长目标管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则是持续性创新投入的资金保障,所以需审慎对待地方增长目标的设定和调整。
[1] Han C., Thomas R. S., Yang M., Ieromonachou P., Zhang H. Evaluating R&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7, 28(1): 93-109.
[2] Boeing P., Mueller E. Measuring China’s Patent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ISR Indic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9, 57(5): 1-14.
[3] 叶祥松, 刘敬. 异质性研发、政府支持与中国科学创新困境[J]. 经济研究, 2018, (9): 116-132.
[4] 顾元媛, 沈坤荣. 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0): 77-88.
[5] 李政, 杨思莹. 财政分权、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效率[J]. 管理世界, 2018, (12): 29-42.
[6] 周飞丹. 政府行为与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及范式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3): 21-38.
[7] 詹新宇, 刘文彬.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3): 23-38.
[8]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 (7): 36-50.
[9] Xu C. G.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4): 1076-1151.
[10] 陶然, 王瑞民, 刘明兴. 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演变的逻辑与转型[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6): 31-41.
[11] 张旭存. 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引擎”[J]. 经济体制改革, 2016, (1): 14-19.
[12] 余泳泽, 刘大勇, 龚宇.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J]. 管理世界, 2019, (7): 26-42.
[13] 陈国权, 陈洁琼. 名实分离: 双重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策略[J]. 政治学研究, 2017, (4): 71-83.
[14] 徐现祥, 李书娟, 王贤彬, 毕青苗.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 以高质量发展终结“崩溃论”[J]. 世界经济, 2018, (10): 3-25.
[15] Li X., Liu C., Wei X., Zhou L. Target Setting in Tourna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9, 129(623): 2888-2915.
[16] 聂辉华, 张雨潇. 分权、集权与政企合谋[J]. 世界经济, 2015, (6): 3-21.
[17] 魏建, 鉴闻.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何系统偏离实际?[J]. 学习与探索, 2018, (3): 98-107.
[18] 余泳泽, 杨晓章. 官员任期、官员特征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来自23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17, (2): 51-65.
[19] 王贤彬, 黄亮雄.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一个三元框架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9, (9): 30-44.
[20] 耿曙, 庞保庆, 钟灵娜. 中国地方领导任期与政府行为模式: 官员任期的政治经济学[J]. 经济学(季刊), 2016, (3): 893-916.
[21] Liu F. C., Simon D. F., Sun Y. T., Cao C. 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 Evolutio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Trajectory[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7): 917-931.
[22] 徐飞. 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困境[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1): 119-136.
[23] 吴延兵. 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J]. 经济研究, 2017, (6): 137-152.
[24] 郭文伟, 李嘉琪. 房产泡沫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增长吗?——基于13个经济圈的经验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9, (8): 77-91.
[25] 王楚君, 许治, 陈朝月. 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对基础研究注意力配置——基于中央政府工作报告(1985-2018年)的话语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12): 54-66.
[26] 吴非, 杜金岷, 李华民. 财政科技投入、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创新异质性[J]. 财政研究, 2017, (11): 60-74.
[27] 刘淑琳, 王贤彬, 黄亮雄. 经济增长目标驱动投资吗?——基于2001-2016年地级市样本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 2019, (8): 1-19.
[28] 寇宗来, 刘学悦. 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R].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7.
[29] Dang I., Motohashi K. Patent Statistics: A Good Indicator for Innovation in China? Patent Subsidy Program Impacts on Patent Quality[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 35(4): 137-155.
[30] Marquis C., Tilcsik A. Institutional Equivalence: How Industry and Community Peers Influence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6, 27(5): 1325-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