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程资源分析与整合

2022-01-27牛立强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道德与法治

牛立强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理念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却因与课程目标脱轨,与课程主体分离而缺乏应有的课堂效益。本文在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例《父母多爱我》的备课过程,提出了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照搬生活、不拔高生活的选择策略。无限接近生活真实的课程资源,才更能激发共鸣,才更有效。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生活化;整合

有人说,课程改革对小学学科教学改变最大的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它从原先的知识讲解、单向说教变成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生活化理念,已成为当前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但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生活化资源整合策略时,存在生活资源选择缺乏针对性、生活化课堂效果不佳等问题,甚至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生活化内容往往受教材资源影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下面笔者就从道德与法治课生活资源现状分析和实施策略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1.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对生活化的要求

我们理解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应该是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一切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源。从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分析来看,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在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时,都要努力做到回归生活,回归课堂主体学生的生活。

以中高年级课程内容编排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方面。与之相匹配,我们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以学习主体的生活为中心,依据生活范围,包括我的生活、我的家庭生活、我的班级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区生活、我和我的国家、我和世界。

笔者以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素材整理如下: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还是扩大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乎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就变成了真正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

由此可见,學生自身及其生活其中的精彩世界,给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化课程资源,而学生生活的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又给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选择。

2.丰富的社会生活对课程资源选择影响的分析

课程资源生活化呼唤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呼吁就地取材,这样的资源里有更多来自孩子的自主认识和自主体验,他们的感受往往是深刻而自然的,不是外在强加和灌输的。这样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被孩子所接受。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给我们资源的选择提供了多样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充满正能量的,也有不乏负能量的,并且,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和事是很普通的。这才是孩子真正的生活,脱离了这样的现实,我们的课堂就有造假和拔高的嫌疑,孩子也不能从内心深处心悦诚服。

3.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资源认识偏差分析

虽然回归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很多教师对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理解常常出现偏差。

(1)时常选择过时的资源在课堂上呈现。如两年前苏教版品德与社会课中《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中,教材在编排时使用的案例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引导广大学生转变观念,将像杨利伟这样的时代英雄作为心中之星。笔者认为,杨利伟的伟大已为社会所公认,而对于课堂主体的学生来说,现在的五年级学生一般出生年份都在2010年、2011年,而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天的时间为2003年。可以说,如果不是阅读广泛,不少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杨利伟是缺乏深刻印象的。如此一来,课堂上选择这样的资源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2)将他人生活当作孩子自己的生活。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习惯和认知的不同,别人的生活再感人,未必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心触动,未必能真正引发他们的思考。在道德与法治配套教材资源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生活视频素材。而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却不善于有针对性地选用,造成学生无法从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这里面就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此类生活经验能否为学生所体会,能否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进而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心理学认知经验来看,越是接近学生的生活,越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才越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情感旋涡,从而对学生的情感与道德产生影响。反之,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情感触动就会割裂,很难影响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认同和行为改变。

二、整合贴近真实生活的课程资源的策略

归根结底,要想使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并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从而实现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要对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选择。现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父母都爱我》的备课过程为例,呈现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资源选择与整合的理解。

先说说这节课的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我们将这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从生活琐事和生活细节中感受父母的爱;二是理解父爱和母爱虽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爱的真谛;三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初步表达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

1.因材施教,课程资源选择应无限贴近课堂主体

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要与上课主体紧密关联。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更多的时间往往消耗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就本节课内容而言,这节课为了真切感受父母的爱,肯定需要呈现大量的生活细节。而反映生活细节的画面和视频,需要从生活中去获取。本节课在“备学生”这一环节,首先就是上课教师加入这个班级的家长交流群,告诉学生家长即将上《父母都爱我》这一课,希望得到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家长们的支持下,课堂上几乎所有素材都取自该校学生,实现了课程资源无限贴近学生主体的要求。

充裕的时间准备,大量的第一手素材的搜集,为我们了解上课学生、掌握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提供了保障。整节课,在充满亲近感的生活资源呈现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惊讶、感动、震撼中度过,课堂学生参与度、专注度都非常高。

2.因地制宜,课堂资源选择应凸显地域特点

我们经常发现,有教师在参加道德与法治教学竞赛时,在自己学校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精心搜集教学资源,然后经过试上和锤炼之后,到别的学校再次上课时,还是照用教案、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不考虑面对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应该重新选择与该校学生相适配的能够反映地域特点的教学资源。

本次备课,为了达到迅速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目的,我们在课堂开始的切入方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选择一个孩子们既熟悉又能引发话题的情境成为我们思考的难点。刚开始,我们准备从学生每天携带的一杯水切入话题。因为从笔者个人经历来看,一杯水的准备往往可以体现父母的细心和满满的爱。同时我们也在学校三年级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准备水的时候也跟我们做得差不多。就在我们决定将此作为切入口的时候,收到了之前委托调查上课学校孩子生活现状的反馈:该校一直使用直饮水,孩子不需要从家里带水来。接着,我们又换了第二种切入方式,一大早来到该校区,拍摄该班级学生早上父母送孩子进校园的画面。从实际观察来看,该校虽然是城区学校,但地处城乡接合部,总体情况和乡村学校相差不多,大部分孩子由爷爷奶奶等祖辈送来上学。最后,我们选择了从美味早餐切入,以学生日常的一日三餐为主线,从细节中寻找爱、发现爱、表达爱,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不照搬,课堂资源选择应体现与时俱进

很多时候,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或者我们在选择生活资源时,常常为了省事会套用现成的教材配套光盘中提供的素材,或者从网络媒体中搜集一些案例资源,结果往往因无法与时俱进而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本节课,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案例,而这个感人案例我们早已在普通话测试培训教材中接触过,我们经过思考,果断将此资源弃用。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妈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时过境迁,在当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妈妈喜欢吃鱼头”的这类事情已不具有代表性了。因为鱼头本身已经成为家常菜,如剁椒鱼头、红烧鱼头、鱼头汤等,甚至成为很多饭店的招牌菜。事实上,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的资源常常因为城乡或地区差别,在一些地方适用,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显得非常落伍,这些资源也因远离学生生活而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4.不拔高,课堂资源选择应尊重真情实感

虽说我们的资源选择实现了生活化,但有时生活中的事情并不能如教材描述的那样完美,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取材于生活的素材,其折射的道德水准会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往往拔高生活,诱导学生故意忽略生活真相,甚至配合教师说假话。这样运用资源,从德育效果来看,常常适得其反。

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生活案例中,感受到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爱,但父爱往往因不同于母爱的无微不至而被孩子忽略。因此,我们让孩子偷偷记录下爸爸一天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通过与妈妈所做的事情的对比,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其实做了很多具有大局观的事,只是由于一直默默付出,并未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时,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妈妈操持家务,父母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并不平衡。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和母爱的呈现方式,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感受到,除了为他们做事情,带给他们快乐是爱,鼓励他们勇敢也是爱,这些都体现了爱的真谛。

在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的同时,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我们不仅仅要思考课程资源是否能体现生活化的要求,更要反思课程资源是否接近上课主体生活的真实,能否真正触动孩子情感,调动孩子生活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对孩子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的重新建构。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整合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