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调节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内分泌激素、血清5-HT、NE、5-HIAA及抑郁心理的影响研究
2022-01-24耿喜科
耿 喜 科
(安阳市人民医院 安阳 455000)
产后抑郁症(PD)为产褥期精神综合征较为常见的类型,据临床研究表明,每年高达10%~20%的分娩妇女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而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很多。近年来随着产科、精神科医学对其病理机制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研究报道强调,产妇产后在生理改变、心理应激、炎症反应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内分泌失调在P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参与作用[1]。因此,内分泌调节为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开辟了新的路径。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0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内分泌调节的方法及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PD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专业检查确诊为PD;(2)近期无抗抑郁药物应用史者;(3)获取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产前即有抑郁症者;(2)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内分泌疾病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C组和C+N组各45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C组和C+N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
1.2 方法
1.2.1C组
C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母乳喂养指导、日常保健、心理调适、产褥期并发症预防等。
1.2.2C+N组
C+N组45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实施内分泌调节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子宫复旧。子宫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产妇分娩过程造成产妇子宫不同程度的损伤是诱发内分泌失调的主要原因。临床护理中,通过子宫按摩、子宫康复锻炼等方法促进产妇子宫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快产后恶露的吸收和排泄,以加快子宫复旧,调节内分泌系统。同时,鼓励产妇让新生儿多吮吸乳头,促进泌乳素分泌,不仅能够提高产妇子宫收缩功能,也有利于内分泌平衡。(2)减轻生理应激刺激。产妇孕期会产生大量的雌性激素,产后雌性激素水平快速且显著降低,该生理变化产生的应激刺激会造成产妇分泌大量的皮质醇,进而出现内分泌紊乱。临床护理中可遵医嘱应用相应的药物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生理变化期。同时也可通过有氧运动、躯体按摩、提高睡眠质量等途径改变体内激素的分泌,维持血液循环的顺畅,加速代谢,在减轻分娩生理应激刺激的同时发挥内分泌调节作用[2]。(3)中药膳食护理。在中医护理学上,气血虚亏是造成内分泌紊乱的主要原因,在中药膳食护理中,可取茯神、白术各15g,柴胡、当归、炒枣仁、白芍、合欢皮各12g,丹皮、栀子各9g,薄荷、生姜各6g,水煎服,以益气补血、疏肝解郁,调节内分泌系统。(4)改善情绪,提高社会功能。基于内分泌激素与神经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产妇产后社会功能的下降造成情绪不稳定,而当妇女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会造成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显著的变化,诱发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临床护理中通过社会功能的讲解,让产妇认识到自身在家庭、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并指导产妇家人、朋友提供产妇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功能,在社会实践中改善负性情绪,促进内分泌改善。(5)血糖和体脂控制。
内分泌系统控制着各种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糖代谢异常是造成内分泌失调的因素之一;同时,体内脂肪越多,脂肪组织会增加芳香酶的数量,使睾酮变为雌激素,导致雌激素的分泌量越多。临床护理中,加强患者血糖、血脂指标的监测,通过降糖护理、运动锻炼、代谢性疾病的积极治疗等提高新陈代谢,防止血糖代谢障碍及胆固醇的沉积,控制体脂,调节内分泌。
1.3 观察指标
1.3.1内分泌激素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内分泌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E2)和孕酮(P)。
1.3.2血清神经递质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后检测血清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吲哚乙酸(5-HIAA)。
1.3.3抑郁心理
于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心理,分值越低,抑郁程度越轻[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内分泌激素
护理前,两组患者E2、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C+N组患者E2低于C组(P<0.05),P高于C组(P<0.05),见表2。
表2 C组和知C+N组患者护理前后E2、P比较
2.2 血清神经递质
护理前,C组和C+N组患者血清5-HT、NE、5-HIA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C+N组患者血清5-HT、NE、5-HIAA均高于C组(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N组患者血清5-HT、NE、5-HIAA比较
2.3 抑郁心理
护理前,C组和C+N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4周、8周后,C+N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C组(P<0.05),见表4。
表4 C组和C+N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产后抑郁作为产褥时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内发病率高达3.85%~18.4%,不仅对产妇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是威胁新生儿成长的重要原因[4],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产后抑郁的广泛关注。临床在提供产妇规范抗抑郁治疗的同时,根据产后抑郁症的病生理机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随着临床基础医学及动物试验对产后抑郁病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国内外前沿文献报道强调,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妊娠期间女性荷尔蒙雌激素和黄体酮增长10倍,而于分娩后产妇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等激素含量急剧下降造成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调,并进一步刺激脑垂体-甲状腺轴,导致体内甲状腺浓度降低,是诱发产后抑郁的重要机制[5]。因此,内分泌调节为产后抑郁的干预提供了新的路径,成为产后抑郁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中,C组、C+N组产妇产后护理中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分泌调节护理,护理4周、8周后,C+N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C组(P<0.05),即通过内分泌调节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抑郁心理。同时,护理后,C+N组患者E2低于C组,P高于C组(P<0.05);C+N组患者血清5-HT、NE、5-HIAA均高于C组(P<0.05)。提示内分泌调节可通过改善产妇内分泌激素及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临床上,内分泌激素作为维持及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基础代谢的重要物质,其水平波动受生理、环境、生物等多因素的影响,产妇产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行为方式均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要素。本研究在内分泌调节干预中通过子宫复旧,加强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减轻生理应激刺激,预防内分泌紊乱;通过中药膳食护理,改善内分泌失调;通过改善情绪,提高社会功能,促进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平稳;通过血糖、血脂调节,可在促进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同时保障内分泌系统功能,预防内分泌紊乱。在上述综合干预措施的共同开展下,有效调节产妇内分泌系统,改善其内分泌激素水平。同时,在内分泌学上,内分泌紊乱造成的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物学基础[6]。5-HT、NE、5-HIAA均是临床常用的敏感性神经递质因子,其中5-HT与个体情绪变化相关,而抑郁症的发生易造成NE分泌不足,5-HIAA水平下降则是抑郁症的神经学机制之一[7]。通过内分泌调节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升高5-HT、NE、5-HIAA水平,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8]。
另外,现代精神与精神病生化研究报道证实,情绪的异常改变可致内分泌紊乱,或增加内分泌紊乱程度,且不同的情绪反应下血浆的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不同。因此,内分泌紊乱与神经递质改变所导致的抑郁症状之间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网络机制。临床护理中通过对产后抑郁产妇开展针对性的内分泌调节可有效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发挥双向改善作用,从而更好地控制产妇抑郁症状。
综上所述,于PD患者护理中应用内分泌调节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提高抑郁心理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