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综合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

2022-01-24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氯吡格雷

甘 国 治

(湖北省黄梅县第三人民医院 黄冈 435501)

在现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饮食习惯改变的背景下,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而心肌梗塞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肌梗塞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心血管血液供应不足,致使心肌出现缺血、坏死[1]。一旦患有此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严重胸痛以及心肌酶学动态发生改变等。此病发病较为突然,且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对发病患者加以治疗与控制,将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如致残、死亡。当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塞疾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但是实践表明仅采取该药物治疗,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而诸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心肌梗塞疾病的治疗上,可取得较好的成效[2]。鉴于此,本研究将对我院于2018年8月~2020年7月所接收的56例心肌梗塞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以进一步探析该种治疗方案的临床运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有研究对象112例,均选自我院于2018年8月~2020年7月所接收的心肌梗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均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56例。综合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6.7±2.9)岁;病程6h~4d,平均病程(3.0±0.7)d;梗塞位置:前间壁21例,前侧壁17例,复合壁5例,下后壁13例。对照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7.1±2.5)岁;病程5h~5d,平均病程(3.2±0.6)d;梗塞位置:前间壁22例,前侧壁16例,复合壁6例,下后壁12例。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等,结果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本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满足世卫组织所制定的有关“心肌梗塞”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满足溶栓治疗适应症;患者及其家属对此项研究知情,且签署参与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者;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并发活动性出血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配合度差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0960331)治疗,具体用法为:餐前口服,1次/d,100mg/次,服用30d。

综合组:对该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用法同对照组;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00542)用法为:口服,1次/d,75mg/次,服用30d。

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需叮嘱其卧床休息,并对其血糖、血压等指标进行控制,同时叮嘱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胸痛等)已基本消退,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已恢复至正常状态;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胸痛等)已得到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降低0.05~0.20mV;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胸痛等)并未好转,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降低0.05mV以下。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观察: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观察,具体观察指标为: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PAR)。

(2)心功能观察: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加以观察,主要有: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3)不良反应观察: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痛、皮疹、胃肠道反应等进行观察与统计,且开展组间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6.1%,明显低于综合组的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比较[n(%)]

2.2 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T、APTT、PAR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PAR指标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P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治疗后的P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对比

2.3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F、LVEDD、LVESD心功能指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LVEDD、LVESD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LVEDD、LVESD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明显高于综合组的3.6%,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53,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心肌梗塞的出现,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前提之下,动脉斑块破裂致使血栓形成,继而造成冠脉血流量显著下降亦或是完全中断,引发心肌长时间缺血,最终出现坏死。经临床病理研究发现,血小板的激活及聚集在此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胶原大量暴露的情况下,血小板能够迅速激活,且于损伤处附着,继而产生微血栓,并在一定程度降低冠脉的血流量。而对于心肌梗塞的治疗,其关键就在于将闭塞冠脉予以打开,且加速心肌灌注的恢复。所以,临床上对于心肌梗塞的治疗,抗栓是非常关键且有必要的。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抗栓药物,其可对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加以抑制,以有效避免血栓烷A2的形成,最终达到抗血小板的效果[4]。但是,此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此药物的抗栓作用并不强,低剂量使用时药效发挥速度较慢,继而影响治疗的效果;长时间服用此药,可能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继而引起急性血栓;若患者以往患有消化性溃疡,长时间服用此药物将损害上消化道黏膜的屏障,则将导致其疾病再次复发;若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则可能导致出血,最终对疾病治疗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获得更好的疾病治疗效果,临床上提出采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联合用药方案。

氯吡格雷同样是一种临床常用药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此药物能够有选择性的对ADP(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抑制,以便对血小板的激活加以控制,继而在一定程度降低血小板的作用。在针对ADP所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中,此药物同样可起到控制作用,以便对血小板的聚集予以抑制,最终防止血栓形成。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相结合使用,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持续胸痛症状,减轻其心律失常,并且还能避免或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疾病治疗安全性。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综合组患者,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采取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与蒋镇等[5]研究结果相近,在其研究中,45例患者采取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45例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前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后一组(88.89% vs 62.22%),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在心肌梗塞疾病的治疗中,采取综合组患者所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身体的恢复。综合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PAR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相较于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方面,可发挥更为显著的优势。另外,在心功能指标上,综合组治疗后LVEF、LVEDD、LVESD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对心肌梗塞患者予以综合组所用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综合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明显,这说明对心肌梗塞患者予以综合组所用治疗方案,可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综合治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其凝血功能与心功能的改善,还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心肌梗塞有那些表现及特点?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每日信条
糖尿病与心肌梗塞并行?
警惕青年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