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习”以为“常”
——基于“以学评教”视域下作前指导的新样态

2022-01-2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小学赵加春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例子事例典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小学 赵加春

小学习作教学,一般分为前导和后导,即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两种方式。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上,更多进行作前指导。那么,老师在作前究竟该指导到什么地步才作数?这是不少语文老师的困惑。“搭把手”“搀扶下”什么时候可以“松手”?拿捏不准。“写作支架”构建不结实,“一言堂”的泛泛而谈,“以学无法评教”等等问题在作前指导上层出不穷。

作前指导无法优效甚至达不到有效,是小学习作教学非常棘手的问题。前不久,笔者聆听了一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5《形形色色的人》的作前指导课,执教老师尝试用“任务单”的形式,进行“练习式”的作前指导。教学的设计值得商榷,但给听课老师呈现了一种作前指导的新样态。课在“尝新”,“以学评教”已“有痕”。

本文,笔者就以这一节作前指导课为例,基于“以学评教”进行一次较为直观深入的课堂问题剖析,以期对作前指导新样态有更真切的“问诊把脉”。

一、现象描述

片段一:

1.读句子:

小区里锻炼身体的爷爷奶奶,上学时遇到的公交车司机,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保护环境卫生的清洁工,学校附近小卖部的老板……

补习班的老师、同学,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保安、食堂阿姨……如果我们要写一写其中一个人。我建议大家选择第二类。

师:因为——读:选择熟悉的、了解的人,才能写好这个人。

2.读句子:

写人的文章,一直有接触,上个学期,写过《漫画老师》。

生(读):张老师是教我们一年级语文的老师,她长相普通,眼睛是双眼皮,眼珠儿又黑又圆。初看并没有什么别样之处,但可不是我跟你吹牛,张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哦!

师:张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会说话,小作者选了下面两个事例写老师的眼睛。女生读事例一,男生读事例二。

师:用眼神鼓励我,用眼睛批评我们——

师:外貌抓住了老师的眼睛,所举事例就要跟眼睛有关系。

师:再来一位张老师。

生(读):张老师有一头乌黑的短发,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黑宝石般的大眼睛,鼻梁不高,还有一张“万人笑”的嘴,他较胖,同学们都喜欢他。

师:张老师最有特点的地方是一张“万人笑”的嘴。这张嘴特别厉害。小作者也举了两个事例。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

师:上数学课,同学们笑;讲故事,同学们笑。

师:看来——典型事例和外貌描写相匹配。

片段二:

师:上星期,我们写了习作4“他______了”,有一人因此又风光一回——

生(读):五(4)班有一霸,名曰翟火箭,武力值点满,在学习上却是个“小透明”。可不知什么原因他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像他的绰号一样火箭式上升。

师:翟火箭爱嘚瑟,五(4)班第一人。哪些事例体现出了他的这个特点呢?

生(再读):两次获得优秀作文奖状,一次语文考试考了全班第一。

师:你们有个学兄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叫作“食堂阿姨的绝世武功”。阿姨武功了不得,我必须请一批了不得的人一起读。

生(读):我发现世界上有一种人,她们拥有绝世武功——抖手。一般情况下她们不会施展,只在盛饭的时候。她们会在盛前抖一抖,盛后又抖一抖,仿佛这一抖,抖落了悲伤与孤独,抖起了我们的中华美德——节约粮食。她们就是掌握勺权的食堂阿姨。

师: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抖手。和食堂阿姨一样有“绝世武功”的还有本单元的刷子李,刷子李刷墙技术高超,刷完墙,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因此我们知道了——

生(读):典型事例要突出人物关键词。

分析:

以“习”为中心进行任务驱动,是作前指导的一次大胆尝试。执教老师“任务一”的设计,出示例句一步步引导学生“由读到背”,以此记下作前指导要教授的知识点。从课堂实录看,“任务一”中包含两个习作知识点,即“典型事例和外貌描写相匹配”“典型事例要突出人物关键词”。暂且不论是否教“多”了。从课上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没有完全跟上节奏,有些懵圈。这两个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第一个还没明白过来,第二个又来了。本就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此刻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第二部分所出示的事例,不具备典型性,没解释清楚究竟要突出人物什么关键词。“获评两次优秀作文,一次语文考试全班第一”究竟在说明人物的什么特点呢?指向不明确。厨房阿姨抖手,又要表达什么?给人一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感受。学生不清楚,听课老师不明白。指导下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问题诊断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课上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单来回应老师的“教”。此处学生的“学”转向“习”。与传统作前指导相比,任务的完成能更直观地反映课堂“教”的效果。“以学评教”更清晰更务实。本节作前指导,任务一的“教”指向任务二的“习”,任务三对应任务四的“习”。“学”贯穿在整节课之中。

这对教师任务一和任务三的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执教老师在“由读到背”之中引出——典型事例和外貌描写相匹配。学生听得懂,出示的例子与人物外貌——“眼睛会‘说话’”和“‘万人笑’的嘴”相匹配。但第二个知识点教学,为何有些含糊不清,学生似懂非懂?问题出在例子。例子不典型,“两次获评优秀作文”和“抖手”对应“典型事例要突出人物关键词”,关键词又是什么?知识点不聚焦,不精准。在笔者看来,任务一,教一个知识点就够了。少就是精,多了就乱了,学生稀里糊涂,听课老师云里雾里。这样的“指导”不如不指导。任务一所“教”不明确,直接导致任务二所“习”不集中。请看:

任务二:请你选择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他的特点,事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但不能超过三个。

任务二的“习”,即训练,呼应任务一的“教”。执教老师所设计的任务单,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他的特点”,同样是指向不明确。是要训练任务一的知识点1“典型事例和外貌描写相匹配”,还是知识点2“典型事例要突出人物关键词”,还是两个都要。训练不集中,效果不明显。无论是“以学评教”还是“以习评教”在这里都无从谈起。老师的“教”没有在点上,学生的“学”与“习”也没有踩到点上。任务三又迁移到“教”人物动作——“用一连串动作表现人物特点”,出示的例子是本单元课文《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还有本单元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

每天早上,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然后爬下椅子,奔来把报纸交给我:“任叔叔,报纸来啦!”

通过人物动作,找动词,说人物特点,执教老师仅出示三个例句就要说出人物具体特点,有些牵强。随后出示学生写的例句,存在同样的问题。

1.他往地板上一坐,小嘴一咧,眼眶里含满了泪水,吸了几下鼻子,号啕大哭起来:“我要吃糖!我要吃——糖——”

——殷以轩《他哭了》

2.她火大了,抄起刘同学的本子,从椅子上站起来,快步向刘同学的座位走去。只见她一把扯下刘同学的本子,又把作业本重重地拍在刘同学的桌子上:“你十题错了八题,你好意思吗?刚刚还在讲话,还讲话……”

——沈淳载《她生气了》

执教老师一共出示四句让学生“对——背——记”。在以上的前两句中,学生能够找出来动词。找出来之后,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老师没说,让学生来猜。再看后两句。

3.自从我当上了值日班长后,就成为班里的大忙人。星期三下午下课时,我刚刚拿出作业本,一大群人从座位上跳起来,涌向我的课桌,他们挤来挤去,甚至还发生了争吵,你一句我一句的,我的脑袋都快爆炸了。我让他们排队一个个讲,他们根本不听,仍旧七嘴八舌地讲着,还把我的修正带撞掉了。

——韩先俊《大忙人》

4.根据生活经验,我断定他拉裤子了。我戴上口罩,拿出新的尿布,脱下他的裤子,突然有点头晕,实在太臭了,赶紧裹起来,塞进垃圾袋扔掉。我帮他换上新的尿布,这个世界终于美好了。

——邱添《我是保姆》

没有什么区别,还是要让学生猜。

本节作前指导课的最大问题——例子不典型,知识不聚焦,训练不集中。

任务三的“读——背——记”指向“任务四”的“习”。请看:

任务四:

1.看视频,写动词。2.用上一连串动词写片段。

郭老师真是个爱玩的人,居然课都不好好上,非要

进行任务四前,让学生观看小视频,写出视频里人物的动词。随后,执教老师在课上吹起泡泡,让学生用上动词写片段。两个任务驱动,给笔者的感觉是割裂开来的,任务三的几个例子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就是混淆。学生的“学”与“习”就无从评价,老师的“教”就是无意义。“课堂育人”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三、教学对策

针对本次执教老师存在的——例子不典型,知识不聚焦,训练不集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这样解决。首先是教习作,举例子,要典型。集中典型事例之后,还要学会分解。如任务一“典型事例要突出人物关键词”,什么是“关键词”?是喜是怒,是乐是悲,是骄傲还是谦虚,是活泼还是文静,都要弄清楚,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解后聚焦,要像凸透镜一样聚焦,聚焦也就集中了。把所有的力合起来,针对那一个点集中地训练才有效。这样学生的所学才扎实,“以学评教”才有价值。

任务三的设计问题更为突显,例子不典型。无论是选取课文中的,还是学生所写的,都不够典型,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学生没了方向,摸不着头脑,看着例子都是一样的。训练什么呢?动词学生都知道,但具体是针对什么特点,看不出来。分解不出,聚焦不到,训练无效。执教老师要找例子,找典型例子,最典型的最完美。“典型”怎么找出来?——比较。如写“认真做作业”,全班都去找“认真做作业”的材料,每人写三个,选一个最好的,这就是“典型”。选出“典型”,接下来就针对你的那个“典型”来写就对了。本次作前指导课,主题是“写人”,写人作文的选材,不典型、没区别就是混淆。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构,任务一,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读10到12分钟,读同一特点下的几个不同的典型事例,学生根据读到的“典型”写自己要写的“典型”事例。上习作课,执教老师一定要清楚一个问题:“学生通过什么来写作文?”——例子。学语文学什么?课文,课文就是例子,学习的课文就是习作的例子。习作课教学设计的好坏,执教者教学水平的高低,就是在于你所选的例子。

再看任务三,让学生读8到10分钟,读那个把特点写出来的片段,本节课执教老师所选的例子就未体现具体特点。在改进过程中应该把关键点找出来,如人物表情、动作或心理等,围绕具体特点在这些方面用力写。核心还是在例子。有了典型例子,任务四的继续练习就水到渠成了。

任务驱动,以“习”为中心的作前指导,难就难在任务一和任务三所“读——背——记”的“例子”。例子有很多,关键在合不合适,还要学会分解聚焦。即使同一特点,不同状态下也是有不同的。执教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跟上一个表格,让学生自己来选,有比较才突显“典型”。如此,一节课下来,学生才清楚到底学了什么,学的知识就是当堂所“习”。“以学评教”“以习评教”才真正落地,有了真实的评价考量。

总之,正如开头所说,本节课是以“习”为中心的作前指导的一次大胆尝试。存在问题很正常,重要的是发现并解决它。任务驱动,“习”以为“常”,笔者认为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当堂训练,当堂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无论是上语文家常课还是习作课。课上学生“学了什么”或“习了什么”有了具体的评价尺度。如此,“以学评教”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的愿景才能平稳落地,蓬勃生长。

当然,任务驱动,“习”以为“常”的作前指导实践探索,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改革尝试,任重道远。欣喜的是,方向已明确——寻找“例子”。在之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摸索。

前行,坚持!与君共勉。

是的,一切总会过去,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

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

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李娟《冬牧场》

猜你喜欢

例子事例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例”后有“析”方可取
如此乐观
典型催开百花香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