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2022-01-21吕常智杨闯徐万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吲哚持续时间阿司匹林

吕常智,杨闯,徐万林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急性动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经典用药[2],但其胃肠道作用较强,可引发隐性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半衰期长,有增加其它部位出血的风险,导致临床应用受限。吲哚布芬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具有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半衰期短,在体内清除快,用药后出血风险显著降低,药物安全性好。目前应用吲哚布芬治疗或预防心血管疾病效果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较少[4],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比较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治疗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选取丹东市第一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初发UAP患者1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吲哚布芬组与阿司匹林组,每组各95例。其中吲哚布芬组男性54例,女性41例,年龄50~72岁;阿司匹林组男性57例,女性38例,年龄53~71岁。本研究经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参照ACC/AHA、ESC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诊断标准,初发UAP定义为: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在1~2个月内发生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绞痛;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且<70%的单支和双支A型病变,同时具备血流储备分数(FFR)>0.80,PSCD评分≤2分的临界病变,未行支架植入的低危险UAP患者;用药疗程>3个月;缺血风险的危险分层GRACE评分≤108分,抗血小板治疗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30分。

1.3 排除标准左主干临界病变、一支血管有多处临界病变、临界病变血管既往接受冠脉介入治疗;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不能合作;依从性差;出血性卒中;消化性溃疡;对治疗药物过敏;入院前两周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高血压未有效控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史等。

1.4 治疗方法患者均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氯吡格雷75 mg,1/d;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3/d;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d;阿托伐他汀片20 mg,1/d。吲哚布芬组应用吲哚布芬片(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311,200 mg/片),100 mg,2/d,阿司匹林组应用阿司匹林片(德国拜耳制药,100 mg/片),100 mg,1/d,两组均服用3个月。试验期间限制使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监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数量及胃肠道反应、出血状况。

1.6 临床疗效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甚至症状完全控制,体力活动耐量增加;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以上;无效:心绞痛发病次数或持续时间减少不足50%;恶化: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加。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心电图疗效显效: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转为直立;有效:心电图 ST段改善<50%,T波无明显的变化。无效:心电图 ST段及T波无变化;恶化: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 mV,T波倒置加深>50%或直立变为倒置。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GRACE评分、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

2.3 两组临床和心电图疗效比较吲哚布芬组中临床疗效显效32例,有效60例,无效3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6.84%;心电图疗效中显效25例,有效52例,无效18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81.05%。阿司匹林组中临床疗效显效21例,有效55例,无效19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80.00%;心电图疗效中显效20例,有效41例,无效32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64.21%。吲哚布芬组均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4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数量比较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对血小板数量均无明显影响,表3。

表3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数量比较

2.5 两组安全性比较经统计,吲哚布芬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3.15%),无其它不良反应发生。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便潜血阳性,黑便)3例(3.15%),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2例(12.63%),皮疹1例(1.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UAP是临床最常见的冠心病临床分型,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聚集为使动因素[5]。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6]。吲哚布芬通过作用环氧化酶(COX)1,抑制对血小板的活化[7-9];由于几乎不影响胃肠道前列环素(PG)的合成,对胃肠道的损伤及出血风险显著低于阿司匹林[7]。

本研究通过对初发UAP患者应用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发现,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吲哚布芬或阿司匹林3个月后,吲哚布芬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率明显增加,无效及恶化率显著下降,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证明UAP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吲哚布芬有较好疗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提示,附壁的血小板血栓可促使斑块侵蚀恶化,加剧病变演变和斑块成长[7,10]推测吲哚布芬组疗效显著与其能更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附壁血栓形成,防止斑块侵蚀恶化、稳定斑块,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有关。PG可以扩张冠脉,吲哚布芬抑制PG合成的效应弱于阿司匹林,可能是该组疗效更优的原因之一。吲哚布芬对胃肠道作用较弱,患者顺应性好,也可提高疗效。后续将进一步增加样本例数,细化患者分类,探究吲哚布芬在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便积累更多临床应用经验。

猜你喜欢

吲哚持续时间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合成稠环吲哚研究
吲哚骨架7位的羟基化研究
金属催化下吲哚7位的修饰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