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医保建设在路上
2022-01-21曹凯
文/本刊记者 曹凯
医保部门将会强化自身预算管理能力,分级预算、分类预算、分块预算将会做得更加精细。
2021年11月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在过去3年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分期分批加快推进DRG/DIP改革,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这一文件特别提到,到“十四五”末期的2025年,“鼓励病种入组率达到90%以上”“鼓励超过70%的基金总额预算覆盖率”。
除了住院服务的DRG/DIP改革,在针对医院门诊服务方面,国家医保局也正在酝酿新的政策——在2020年推进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当前正在酝酿门诊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未来将在合适的时间发布。这一文件或将提出,“十四五”期间完善多元复合式的门诊支付机制。
这两项支付改革在“十四五”期间落地,无疑将会极大地改变国内医疗行业按项目付费的传统格局。
自2021年9月《“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以下简称“医保‘十四五’规划”)出炉以后,国家医保局拿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文件,不断细化规划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医保高质量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第一份“医保五年规划”
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医改推进中的多项改革大动作,以及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可谓有目共睹。
带量采购、国家谈判、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加速,让医药企业又爱又恨。DRG、DIP医保支付改革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引导医院管理者上下求索转型发展路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五年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医改试点省份,浙江省早在2021年4月就拿出本省的医保“十四五”规划。
国庆节假期前夕,全国层面的“十四五”医保规划在业界翘首期待中终于出炉。江西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原处长蔡海清特别强调指出,“十四五”医保规划,也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独立编制第一份五年规划,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国家医保局,都对第一份医保五年规划十分看重。“‘十四五’医保规划的制定,前期有比较充分的专家研究,过程中则有广泛的意见征求。”蔡海清特别介绍,2020年七八月份,他自己就参与了一次医保系统内部征求意见讨论会。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强调,建设公平医保、法治医保、安全医保、智慧医保、协同医保的“五大发展目标”,则是理解医保“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一。
协同医保建设跟医院密切相关,“强调价值医保与价值医疗的协同”,以医保支付改革为医疗服务体系增量改革创造空间。
法治医保建设上,“医疗保障立法正在推进当中,创新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值得关注”。
在安全医保上,随着“两随机一示范”试点改革推进,廖藏宜表示,“医保部门在打击欺诈骗保、保障基金安全上会有新的动作。”同时,随着医保支付改革推进,医疗信息孤岛被打破,数据沉淀越来越多,大数据医保监管或将进一步深入,徐州、柳州等地区也有一些探索。
智慧医保建设上,互联网医疗或将在“十四五”期间有新突破。在廖藏宜看来,这些问题跟医院密切相关,在“十四五”期间都值得观察。
国家医保局编制的第一份医保五年规划,区区万字,是整个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性规划,时间节点明确、目标任务清晰。蔡海清表示,“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蔡海清还特别补充,虽然是“十四五”规划,但是这一文件时间节点并没有在2025年终止,还特别对2035年医保制度建设进行展望。届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规范统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格局总体形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优越性充分显现,全民医疗保障向全民健康保障积极迈进”。
国家医保“十四五”规划出台之后,全国各省区市医保局逐一认领分解医保改革任务,制定的本省区市“十四五”规划,也正在陆续出台。据蔡海清介绍,截至2021年11
月中下旬,全国已经有10多个省区市拿出本地的
“十四五”医保规划。
例如,浙江省医保局的“十四五”规划尽管提前出台,但是也提出“公平医保、精准医保、赋能医保、数字医保、绩效医保、法治医保”的建设主线。这一建设主线,不仅跟国家医保局的“五大发展目标”相呼应,同时也对浙江本省的医保制度建设提出自身的要求。
蔡海清江西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原处长
“十四五”医保规划,也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独立编制的第一份五年规划,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指标牵涉医院
在“十四五”规划出台之后,一些行业专家在解读中,将对医院直接影响较大的关键指标圈点了出来。
比如,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在解读“十四五”医保规划时,就重点围绕 “十四五”时期全民医疗保障发展主要指标”展开(见表1)。
表1 “十四五”时期全民医疗保障发展主要指标
15个指标相当于15个具体目标任务,涉及参保覆盖、基金安全、保障程度、精细管理、优质服务等关键问题,“影响大、代表性强”。
而且,在这15个目标任务中,国家医保局还有优先级设定,将12个设定为“预期性指标”,另外3个则设定为“约束性指标”。
在这15项指标中,精细化管理维度的5个指标直接指向医院,涉及药品采购、耗材采购、支付改革,直接牵涉医院运行。
众所周知,“药改”在中国医改一直占有特别位置。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以来,坚决执行带量采购,对整个行业产生很大冲击。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带量采购是‘腾笼换鸟’的重要抓手,并成为药品市场准入、销售的重要方式。”
“十四五”期间,国家带量采购还将会持续扩容,药品扩容到500种,耗材扩容到5种。尤其是药品扩容,这其实是业界2021年中就开始关注的行业消息。年中以来,很多从业者甚至希望能够提前预测出500种药品,提前应对带量采购的冲击。
除了带量采购品种的数字指标,“十四五”规划还对带量采购的金额提出数字指标。到2025年,公立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平台采购药品金额要从75%增加到90%,通过省级平台采购耗材金额也要达到80%。
尽管这些指标是预期性指标,但是药品耗材是医院必用品,药改本身也具有特殊地位,约束性实际上是比较强的。有专家表示,这些指标任务要达成,对于医院的影响之大,一看便知,无须多言。
一直以来,部分地区医院还能自行采购患者自费药品,部分医院还有院内自费药房。当前,医保加速目录调整,同时严格执行带量采购,这些医保约束有限的领域,未来会有一定程度的限缩。
实际上,由于医保目录内品种越来越多,正如蔡海清指出,未来甚至可能走向“应采尽采”。
除了精细化管理维度,保障程度维度(见图1)的4个指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医疗救助的报销比例,在“十四五”期间要基本保持稳定;“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例”,要从2020年的27.7%小幅下降到2025年的27%。这些指标虽然不直接指向医院,其实跟医院运行密切相关。
这4项指标任务的实现,一定会分解到400多个医保统筹区来达成。在不同的医保统筹区,医保部门将指标任务纳入医保总额预算里,分解到本地医院头上。因此,这些指标的完成,最终还是需要医院协同医保来实现。
按照医保“十四五”规划的表述,保障程度4项指标任务看似难度不大,基本上都是保持稳定,仅有个人自付小幅下降。不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医院要实现上述目标,实际上也是有一定挑战的。
由于全民医保的快速扩容,带来医疗需要的迅速释放,医保基金支出过去一段时间保持两位数增长,支撑医院收入快速增加。过去10多年时间,医院的运行方式、成本结构、管理方式已经习惯这样的高速增长。
但是,医保“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医保基金支出规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更加适应”,国家医保局甚至明确反对“泛福利化”。这些总体要求,必然要求控制支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要求医院控制收入增长率,转向降本提质增效,转向精细化管理。
这对于很多公立医院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2021年12月13日,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顾晓峰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举办的线上会议指出,“一方面,医疗机构要跟医保部门协同,一起守住区域医保的总盘子;另外一个方面,医院也要坚持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医疗水平,为优势性病种、危急重症寻求到更有利的费用支付,更好满足区域患者。”
支付方式改革深化
在国家医保局的推动下,住院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式改革经过过去3年的国家试点,方向基本已经确定。单病种、DIP、DRG等支付方式,将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国全面铺开。
届时,按上述方式支付的住院费用,要占全部住院费用的70%。这一些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
与此同时,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和门诊支付方式改革也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探索并推开。
当前,随着住院服务实行打包付费,医院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压缩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一部分住院服务将会转向日间手术、日间病房进行服务,外科微创化也在快速兴起。
实际上,这样的服务模式转型也受到医保部门的鼓励。“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无痛诊疗等医疗服务发展”。提升门诊患者的医保支付也提上议事日程,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和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已经在2020年由医保局启动。
以2018年的数据来看(见图1),我国全部医疗服务费用37.94%用于门诊服务,62.06%用于住院费用。从基本医保资金来看,30.29%用于门诊服务,69.71%用于住院服务。
图1 2018年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功能配置图
随着医保改革推进,在医保支付指挥棒引导下,这一医疗费用结构将会发生转移。住院服务费用占比将会收缩,门诊服务费用占比将会扩张,甚至出现倒挂。
2019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职工医保人群门诊总费用占当地总医疗费用比重在52%~6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也是医改先行地区,实际上代表着费用结构调整的趋势,门诊服务费用持续增加。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北京、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早于全国推行门诊统筹、门慢门特、日间病房、日间手术支付等改革,医保基金用于门诊服务的比例已经非常高。
一位曾在北京市医保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北京市医保基金用于门诊服务的比例,多年前就已超过50%。
在门诊医保费用扩张的同时,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控费监管探索正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相较于住院服务支付改革,这一领域的讨论和探索,在过去一段时间相对不足。因此,医保“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指出,“深化门诊支付方式改革,规范门诊付费基本单元,逐步形成以服务能力、服务项目、服务量为基础的支付方式”。
如前所述,国家医保局的专门改革文件也在酝酿当中,地方改革探索已经起步。
从2020年开始,浙江省金华市的门诊APG支付改革已经启动。就在2021年11月初,天津市推出糖尿病门诊特定疾病按人头总额付费,希望“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给尤其是供方的引导制约作用,推进糖尿病规范化医疗健康管理”。
无疑,“十四五”期间,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医保部门有意逐渐将住院、门诊两大板块的费用支付都统筹管理起来。
“医保支付改革需要在住院、门诊两大板块联动。”正如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于保荣指出,“支付方式改革如果只强调住院服务,最终或仅能覆盖30%左右的医保基金,就会把控费压力转移到门诊服务上。”
廖藏宜指出,未来门诊服务将会根据不同服务类型,比如普通门诊,门慢门特、日间手术、日间病房等,进行支付。比如,普通门诊可以按人头付费;日间手术以开展微创手术为主,可以探索单病种付费;日间病房以开展肿瘤化疗、肾病透析为主,可按照住院待遇进行管理。
于保荣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截至2021年8月底,全国医疗服务项目13612 项,国家编码7884 项,地方临时编码5728 项。
1 随着互联网医院发展,医保或将更多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 三五年时间内,国内住院医疗服务将走向打包付费,通过单病种、DIP、DRG 等多种方式支付。
甚至,整个医保预算会越来越精细化。“强化总额预算的管理能力,分级预算、分类预算、分块预算可能会做得更加精细。”
“医保部门在进行年度医保预算时,会切分出住院服务、门诊服务的预算,按照不同方式支付”。廖藏宜表示,这样的切分,门诊服务应该适当向基层倾斜,引导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同时,医保部门或将药品费用进行单独预算,用于药品支付。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会从医疗筹资单独拿出预算,进行药品支付。实际上,在国家药品谈判和“4+7”带量采购中,药品费用支付已在探索医保和企业结算。不过,由于这一创新没有法律支撑,理论上还必须由医院来最终结算。
价格管理持续深入
国家医保局建立以来,被赋予价格管理职能。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通过国家谈判、带量采购、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梳理药品价格,嵌入医药行业发展之中。2021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灵魂砍价”又一次引发全社会关注。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开始推动耗材带量采购,梳理耗材管理政策和标准,大力推进耗材带量采购,持续推进耗材价格调整。而且,一直以来,耗材管理跟服务项目管理在一起,医保报销耗材目录放在服务项目上。由于两者的联动关系,耗材管理政策跟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密切关系,也有待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联动。
按照“十四五”医保规划,到2025年,政府将持续扩大耗材的带量采购,希望将5大类耗材纳入;同时,医疗耗材分类管理也会持续推动。
与药品耗材价格相比,国家医保局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上略显滞后。直到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才出台文件,有意在“十四五”期间将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按照过去一二十年的医疗卫生健康行业惯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总会跟医疗服务项目规范联系在一起。蔡海清也指出,价格项目规范就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一。
200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将原先各地3万多种医疗项目规范到将近4000种。于保荣教授介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统一规范服务价格项目。
在项目规范之下,医院需要上马新项目,则跟当地物价部门申请,确定项目名称、项目编码、收费标准,医保部门根据情况确定支付比例。各地物价部门在价格改革的时候,根据静态测算法逐一制定每个项目的收费价格标准。这也是过去20多年,医疗行业价格改革的惯例。
尽管2007年和2012年,国家发改委曾经先后两次就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进行过修订,还引入项目编码管理,但是大部分地区至今实际上还在使用2001版本项目规范。
在这种局面下,国家医保局2018年制定支付标准编码和规范的时候,实际上还在使用2001年的版本。
过去一二十年间,新兴医疗技术在国内普及可谓突飞猛进,医疗费用支付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各地医院都遵循20年前的行业规范,但是大量项目递增进去,区域差距无疑巨大。据于保荣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全国医疗服务项目13612项,国家编码7884项,地方临时编码5728项。
多年来,价格改革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于保荣教授指出,价格项目过细,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监测比较;对于临床变化和技术进步兼容性交叉,价格项目与具体临床操作过程绑定,临床操作部位、步骤、方法稍有改变,就可能找不到对应价格项目;医用耗材打包在价格项目内收费,无法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形成科学、动态的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相关利益方各有抱怨。
2021年8月的价格文件,依然强调完善全国价格项目规范,“分类整合现行价格项目,完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统一价格项目编码,逐步消除地区间差异”。同时,“实现价格项目与操作步骤、诊疗部位等技术细节脱钩,增强现行价格项目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活动改良创新的兼容性,合理压减项目数量”,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费用都是按项目支付,服务项目规范和定价都是与之适应的,也是医院管理早已适应的惯例。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人头付费、病种付费、DRG、DIP多元服务付费,服务项目规范和定价的逻辑也应变化。
与此同时,医院管理实践必须适当保留按项目收费传统——医院有大量不在医保支付范围的服务项目。在国际上,这一工作由于牵涉到付费,往往依赖于行业广泛参与,往往需要跟行业协会持续协商谈判,以便凝聚行业共识。
有专家表示,价格改革的深入,实际上面临种种挑战,也是央地两级医保局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廖藏宜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以医保支付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增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十四五”规划协同医保的亮点之一。
服务体系转型引导
以医保支付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增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廖藏宜指出,这也是“十四五”规划协同医保的亮点之一。
在他看来,医保预算走向分类分级精细化管理,门诊服务预算应该适当向基层机构适当倾斜,“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同时,医保“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心理科和康复、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发展”,以及“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这些医学二级学科,由于收入低、压力大,留不住人才,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呼吁在服务定价、医保支付上给予政策倾斜。医保部门公开承诺,对这部分从业者和专科医疗机构不失为一项重大利好。
特别是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探索长期护理险,已经写入规划。这一政策明确下来,不仅能够解决部分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也给基层医院和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提供新的可能。
而且,医保“十四五”规划多处提到支持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尤其是谈到“优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保“十四五”规划指出,“支持远程医疗服务、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药品配送、上门护理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有序发展,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合理运用”。
2020年上半年,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一些地区在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医疗企业,打通医院与零售药店之间的处方流转通道,建立医保处方流转与支付平台,率先打通“互联网+”医药服务的医保支付。这一互联网医疗企业多年以来期待的突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了。
这样的政策松绑,随后全国多个城市纷纷仿效。比如,浙江金华,参保患者通过“饿了么”网络平台购买医保支付药品,也可以直接医保网上结算。
一些行业人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一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在2019年下半年原本打算收缩相关业务,但在2020年疫情期间看到行业发展希望,逆势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
这样一些新兴业态一定程度上受到医保部门的认可。医保“十四五”规划对互联网诊疗有专门叙述,“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服务定点协议管理,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将医保管理服务延伸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行为,形成比较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
尽管如此,廖藏宜指出,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仍然主要以慢病复诊、长处方续方等业务为主。“未来互联网医保监管手段完善之后,互联网医疗服务还可以拓展新的应用范围”。
他特别指出,自己正在跟浙江省医保局展开相关合作,拓宽互联网医疗在医保端的应用范围,尝试将一些新的医疗项目纳入互联网医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