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借助思维导图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2022-01-18邱彬
邱彬
(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 尤溪 365100)
故事教学是以故事为主要素材,以故事内容的检索、选择,故事内容的呈现,以及对故事的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组织、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指用儿童故事作品进行的教学,是以初步培养儿童对故事作品的兴趣为具体任务,以培养儿童理解作品内容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评价主人公的行为特点,熟悉作品发生的事件(情节)及其发展顺序;能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变化,学习语言艺术等。
在教学中,要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故事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来阅读整本书,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1]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和影响,多数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缺乏关注和重视,对于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整理故事情节,缺乏可行的方法作为指导,导致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效果。同时,学生难以把握思维导图,无法灵活借助思维导图对每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直接造成思维导图应用效率低下。基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顺故事情节,明晰讲述内容
(一)人物关系树状图
人物关系复杂的书籍,可通过绘制人物关系树状图等,梳理故事内容中的人物关系,让学生的阅读更加简单、直观、轻松。人物关系层次清晰的书籍,可按照曾祖父、祖父、父、子、孙等层次关系列出人物关系树状图,批注出每个层次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顺故事的脉络,理清情节,明晰故事讲述的内容。
比如,《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中的人物众多,可以借助树状图(见图1),让学生以家庭父子层级关系来整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以“黄帝”作为最高层人物,绘制出四代人物关系树状图,并标注出黄帝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再依次列举出黄帝之子昌意和玄嚣的主要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生发情感体验。[2]
图1
(二)情节路线图
情节性较强的书籍,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情节路线图。学生借助情节路线图,可更加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理清故事的经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讲述故事时,也会更加轻松、清晰。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挥阅读特长,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故事的情节梳理出来,并根据故事的特点来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
比如,《盘古开天地》是情节性较强的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具体的情节路线图(见图2)。思维导图包括:①故事的起因(宇宙混沌一片)②故事的经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滋生万物)③故事的结果(创造美丽的世界)。再根据学生学习和阅读《盘古开天地》故事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同样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情节发展线索,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其他的神话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帮助学生逐渐明晰神话类故事所讲述的内容,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图2
二、定义故事角色,准确评价人物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当教师询问学生所阅读的书籍中提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时,学生往往回答不出,或是回答得不够准确。鉴于书中的人物在性格上既有相同点又各具特点,可借助双重气泡图、选择天平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准确评价人物,定义故事角色。
(一)双重气泡图
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用于简明综合描述事物的特性,而双重气泡图则用来进行比较和对照。[3]人物角色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纵观整本书,在主要故事情节中,又表现出人物的相同特征。因此,借助双重气泡图,可以直观形象地描述出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义故事角色,客观评价人物。
比如,在《西游记》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借助表格,将课文中提及的人物角色及特点等进行记录,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找出所有人物,并对这些人物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义。再利用双重气泡图(见图3),将《西游记》这本书中猪八戒与沙僧的角色特点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根据气泡图中的关键词,容易归纳出对人物的评价:《西游记》所描绘的猪八戒面容丑陋、好色、贪财,但心地善良;沙僧相貌平平,内心忠诚,不善言谈,善良,默默奉献,不辞辛劳。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而共同特点是善良。
图3
(二)选择天平图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常常提问:在整本书众多的人物中,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可使用选择天平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既看到人物积极、向上的高贵品质,又看到其不足之处。在故事中,作者往往安排不同的情节,以刻画人物的双重性格特征,使故事节奏波澜起伏。教师应当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借助天平图,让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人物,定义故事角色,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比如,评价《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学生知道:她既心狠手辣、劣迹昭著、罪恶累累,又具有聪明才智的一面。在贾府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唯有她能四处周旋、八面玲珑,随机应变地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精打细算、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贾府的种种危机和弊端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借助选择天平图(见图4),在天平两端填写关键词,有助于学生综合评价王熙凤复杂的人物形象。
图4
三、感悟故事情感,把握故事主旨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作者赋予人物的情感,把握故事的主旨。在众多作品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主人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传达出人物的情感、愿望、想法或观点等。可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心情曲线图”,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情感变化,明晰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入领会故事的核心思想。
比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借助“心情曲线图”(见图5),帮助学生了解鲁滨逊到达孤岛后的心路历程,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变化,明白《鲁滨逊漂流记》是如何利用真实的刻画,展示鲁滨逊艰难的生存路程的。如在海上遇难时惊慌失措,刚到岛上时忧心如焚,虽然鲁滨逊获救了,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绝境。不久后,鲁滨逊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又从悲观、孤寂转变为积极乐观、知足安命。教师将思维导图框架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请学生结合自己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收获,在思维导图上加以补充,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蕴含的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领悟故事主旨。
图5
四、模仿故事写作,迁移叙述模式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阅读一整本书籍,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叙述模式。[4]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层次结构图,学生可以梳理出整本书的内容,并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表达技巧。奥苏贝尔于1963 年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在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基础上,以认知结构为中介,将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作用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以获取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艾登·钱伯斯说:“只有确认书上字句的构成模式,我们才能‘读’之有物。学习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字面意义,更要能把握其中的叙述模式。”[4]因此,借助故事内容层次结构图,获得自身新的叙述模式,将此应用于写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一同阅读《昆虫记》书籍后,借助思维导图罗列出《昆虫记》的内容层次结构图(见图6),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叙述模式,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技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的叙述模式,大多是围绕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层次结构来描述,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大自然万物充满赞美之情。在阅读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模仿《昆虫记》的结构图,借鉴故事的叙述模式,自行选择一种昆虫尝试创作。
图6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的辅助工具,通过节点和连线,将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发展阅读思维,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