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礼器图》的礼图来源及制作原则
——以祝板坫图与豆图为中心

2022-01-16王志阳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录礼器重修

王志阳

(1.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绍熙州县释奠仪图·礼器图》(下文简称《礼器图》)是南宋太常寺制作的礼图,深受朱子肯定,是在朱子主动请求之下颁发的礼图作品,正如《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所说“将本寺《礼器图》印造,同祭祀仪式行下”[1]23。《礼器图》代表南宋官方的礼学思想,成为南宋中后期州县释奠礼器制作的标准,深刻影响了南宋中后期的礼器形制。但是因其不是朱子本人的作品,未被后世学者所重视,故学界尚未关注《礼器图》,如朱彦《宋代礼图的东亚传播——以〈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之“祭器图说”在朝鲜的传播为中心》[2],重在考察《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情况,却忽略《礼器图》的制作与传播情况。故本文将以《礼器图》为对象,探究《礼器图》的礼图来源及制作原则。

一、《礼器图》的来源

《礼器图》由太常寺颁布,附于《绍熙州县释奠仪》之后,未署具体作者,也未详述其来源,但通过考察《礼器图》的内容,可获悉其部分礼图来源于聂崇义《三礼图》与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兹证如下。

(一)吸收聂崇义《三礼图》的成果

在《礼器图》中,目前可见3条文献证明其吸收聂崇义《三礼图》中的礼图作品,其中2条文献属于直接证据,1条文献则属间接证据。具体如下:

第1条是幂尊疏布巾条,《绍熙州县释奠仪》文中载:

幂尊疏布巾,《三礼图》:布之幅2尺有2寸而圆之。今以布一幅,取方为之。[1]48

由此可知,幂尊疏布巾参考了《三礼图》的疏布巾内容,即幂尊疏布巾的材料规格是一幅宽2尺2寸的布。又考之聂崇义《三礼图》,其卷十四疏布巾条载:“此巾亦用二尺二寸之幅而圆也。”[3]卷十四与上引内容相较可知,两者的内容完全相同,即两者对布匹的宽度要求均是2尺2寸,那么上引文献所述的《三礼图》正是指聂崇义《三礼图》无疑。

第2条是祝板坫、爵坫:

祝板坫重二斤九两,纵、广九寸二分。《三礼图》谓坫以致爵,亦以承尊。[1]52

那么,祝板坫、爵坫的功能是用来盛放酒爵或者放置尊器,这正是参考聂崇义《三礼图》卷十四爵坫条的观点,即“坫以致爵,亦以承尊”[3]卷十四。那么上引文献所述《三礼图》当指聂崇义《三礼图》无疑。

第3条是篚条:

篚通足高五寸,长二尺八寸,阔五寸二分,深四寸,盖深二寸八分。篚以竹为之,用于荐物而有节焉者也。……旧图所载长广高深,未知所据。今所制造,特加细密。[1]54

此处未详述其参考的文献来源,仅以“旧图”一词替代,再考之于《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其亦有旧图之谓,即:

祭器并依聂崇义《三礼图》样式。……今州县既无此本,而所颁降仪式印本尚仍聂氏旧图之陋,恐未为得。欲乞行下所属,别行图画,镂板颁行,令州县依准制造……[4]4 994

此条文献内容源自朱子《释奠申礼部检状》[4]4 993,只是当时太常寺在批复朱子之请时,引用上文,并说“本寺勘会,欲依本官所申……”[1]23。那么作为当时管理全国礼乐的最高机关太常寺,也认为聂崇义《三礼图》为“旧图”,则以聂崇义《三礼图》为“旧图”实属南宋学术界的共识。又考之聂崇义《三礼图》篚图条,其说:“‘旧图’云:篚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如今小车笭。”[3]卷十二则聂崇义《三礼图》也是引用了“旧图”所述篚的材质与规格。只是“旧图”在宋代已经亡佚,正如四库馆臣所说:“然其书钞撮诸家,亦颇承旧式,不尽出于杜撰。淳熙中陈伯广尝为重刻,题其后云:‘其图度未必尽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犹愈于求诸野乎。’斯言允矣。”[5]由此可知,最晚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聂崇义《三礼图》所引诸礼“旧图”已经亡佚不存了,则制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的《礼器图》所述“旧图”当是经由聂崇义《三礼图》获悉的“旧图”无疑,即《礼器图》参考了聂崇义《三礼图》的内容。

因此,《礼器图》所说的《三礼图》和“旧图”,均是指聂崇义《三礼图》或参考聂崇义《三礼图》所收录的内容。

(二)吸纳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成果

遍检《礼器图》,仅见1条文献引用《博古图》的内容,即《礼器图》豆条载:“今取《博古图》制参酌”[1]38,此《博古图》当指北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现考之如下。

由前引《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可知,朱子反对继续使用淳熙颁发的《淳熙仪式》,力主颁布议礼局以政和间的礼器为模板的礼器图。朱子说:

伏见政和年中议礼局铸造祭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故绍兴十五年曾有圣旨,以其样制开说印造,颁付州县遵用。今州县既无此本……[1]22-23

朱子希望朝廷颁布绍兴十五年(1145)圣旨所述的政和礼器图,太常寺回复称“依本官所申”[1]23,即朝廷允朱子所请,颁布《礼器图》。那么《礼器图》的蓝本应当是政和年间议礼局铸造祭器之法,也就是绍兴十五年圣旨所述之法。

又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第七则《博古图》说:“政和、宣和间,朝廷置书局以数十计,其荒陋可笑者莫若《博古图》。”[6]182则《博古图》编撰于政和、宣和年间,且属朝廷组织人力编撰的作品,正与前引《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所述情况相符,则洪迈所述《博古图》与前述《博古图》当是同一典籍。至于洪迈所述《博古图》正是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则可获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宣和重修博古图录》三十卷条说:

《博古图》成于宣和年间,而谓之重修者,盖以采取黄长睿《博古图说》在前也。至大翻雕而仍谓之《重修宣和博古图》,未知所修何事,循名责实,岂不可笑。是书雕造精工,字法俱橅,欧阳乃当时名手,所书非草草付诸剞劂者。凡臣王黼撰云云,元板都为削去,殆以人废书欤![7]

由此词条可获证3件事:一是《宣和重修博古图录》省称为《博古图》,属学界通常用法;二是《宣和重修博古图录》和现存《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是同一部作品,只是在宣和年间被称为《宣和重修博古图录》,到元代至大年间重修时被称为《重修宣和博古图》;三是《博古图》《宣和重修博古图录》都署名王黼,而元代翻刻之时虽命名《重修宣和博古图》,但删除了“王黼撰”等署名信息。

经上述可知,《礼器图》中的4幅礼器图,即幂尊疏布巾图、祝板坫/爵坫图、篚图、豆图,分别来自聂崇义《三礼图》和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至于《礼器图》其余16幅作品未见其所引用的文献,暂时付之阙如。

二、《礼器图》改造聂崇义《三礼图》的情况

《礼器图》吸收聂崇义《三礼图》的幂尊疏布巾、祝板坫/爵坫、篚三幅礼图,并从名称、形状、规格三方面做了调整,篚、幂尊疏布巾的修改情况详见笔者《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8]一文,祝板坫、爵坫的改造情况,下文将专门探讨。

在材质方面,《礼器图》完全改变了聂崇义《三礼图》的材质。《礼器图》祝板坫条载:“今范金为之”[1]52,又因“爵坫同”[1]52,则祝板坫、爵坫都是金属材质的礼器;而聂崇义《三礼图》爵坫条载“都斫一木为之”[3]卷十四,那么聂崇义《三礼图》的爵坫是木材质地。两相比较可知,《礼器图》祝板坫、爵坫已由《三礼图》的木材质地变为金属材质。

在形状方面,《礼器图》完全改变了聂崇义《三礼图》的形状。《礼器图》祝板坫/爵坫条载:“其体四方,措诸地而平正”[1]52,则其两个底面的形状都是四方形(图1),且其重量是“二斤九两,纵、广9寸2分”[1]52即整个祝板坫/爵坫的重量是2斤9两,其底面是长、宽都是9寸2分的正四方形。又因宋代1尺=31.2 cm[9]142,则1寸=3.12 cm,那么两个底面积都是长×宽=(9.2×3.168)2≈823.92 cm2=0.082 392 m2。又由前述可知,《礼器图》的祝板坫、爵坫均是金属材质,而据《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所述:“其用铜者,许以铅锡杂铸”[1]23,且太常寺的批文是“依本官所申”[1]23,那么其标准礼器是铜质,只有各县财力不足之时,才掺用铅、锡等材料,故我们以铜质为标准来考察其内容。

图1 祝板坫/爵坫[1]52Fig.1 A backing plate for a mesaage board and wine glass

又据宋代1斤≈640 g[9]147,且据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确定公制为基本计量制度》所述:“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一斤”[10],则1959年以前,我国实行1斤=16两的制度,则2斤9两=[2+(9/16)]×640=1 640 g=1.64 kg。

又据夏湘蓉等人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宋代冶铜有火法冶铜,也有胆铜法冶铜,但是在南宋则是以胆铜法冶铜所获铜产量为主,乾道年间“约占总收入量的百分之八十一”[11]。但是胆铜法所获之铜,含有较多铁杂质,“自大观以后,铁含量开始急剧增加,及至整个南宋期间,各年号铜钱中的铁平均含量都高达1%以上”[12],又考虑到铜钱铸造中的工艺,即“绍圣间,以铅山胆泉浸铁为之,令泉司鼓铸,和以三分真铜,所以钱不耐久”[13],则其含铁量至少达到了2%以上。但因铁的密度是7.87 g·cm-3,铜的密度是8.96 g·cm-3,仅相差1.09 g·cm-3,这对于1.64 kg的铜器制品而言,其密度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故仍旧以纯铜的密度8.96 g·cm-3来计算,那么其厚度=质量÷密度÷底面积=1 640÷8.96÷823.92=0.22 cm。又因1寸=3.12 cm,故祝板坫或爵坫的厚度=0.22÷3.12≈0.07寸=0.7分,其厚度可以忽略不计,故《礼器图》仅呈现其底部形状,直接忽略其厚度。

考之聂崇义《三礼图》,其爵坫图则是呈现上头中等,底座偏大,中间最小的油灯形状[3]卷十四,如图2。《新定三礼图》载:

图2 爵坫[3]卷十四Fig.2 A backing plate for wine glass

口圆微侈,径尺二寸,其周高厚俱八分,中央直者与周通高八寸,横径八寸,足高二寸,下径尺四寸。[3]卷十四

由此可知,爵坫的形状是顶面呈圆形,略微偏椭圆,直径1尺2寸,其周长、承盘厚度、高度均是8分。底足呈圆形,直径1尺4寸,底的厚度2寸。介于承盘与底足之间相连部分是直径8寸,高8寸的圆柱形。那么整个爵坫底面大于顶面,下圆形较大,承盘是较小的椭圆形结构,相连部分为直径最小的圆柱形结构,整体呈现底座大、承盘中等、中间小的传统灯塔形状。

由上述可知,《礼器图》将聂崇义《三礼图》上小下大、中间成圆柱状的灯塔形状的爵坫图更改为上下底面均为9寸2分的正方形,厚度为0.7分的长方体。在规格方面,《礼器图》也随祝板坫、爵坫的形状变化调整了其规格。它的祝板坫、爵坫的重量是2斤9两,上下底面是边长9寸2分的正方形,厚度0.7分;而聂崇义《三礼图》的爵坫则是上底面是直径1尺2寸的略微呈椭圆的圆形,下底面是直径1尺4寸、厚2寸的圆形,两个底面之间是由直径8寸、长8寸的圆柱形连接,呈传统灯塔形状。那么两相比较可知,《礼器图》全部改变了聂崇义《三礼图》爵坫图的大小、厚度等规格。

三、《礼器图》吸收与改造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情况

《礼器图》吸收了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成果,但是也进行了改造,故本部分以周豆为例,从材质、外形、规格三方面考察《礼器图》吸收与改造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情况。

第一,在材质方面,《礼器图》继承吸收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成果。由前述可知,《礼器图》参酌《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结果是“周豆,范金为之”,则《礼器图》的豆图在材质使用方面对其进行了采纳。又《绍熙州县释奠仪图》所用金属礼器的标准材质是铜,仅有地方财政困难之时再采用铅锡作为替代物,故《礼器图》所称金属当指铜。因此,《礼器图》的豆图以铜为材质。

又因《礼器图》参酌《重修宣和博古图录》,采纳了周豆的特征,却未详述以哪幅周豆图为参考对象,现补考如下。

《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所收录的周豆图有4幅,分别是周鱼豆图、周疑生豆图、周蟠虺豆一图、周蟠虺豆二图。[14]卷十八其中前两图用何材质未有记载,只是王黼在周蟠虺豆一图与周蟠虺豆二图之末有按语曰:

右按:礼家言木曰豆,竹曰笾,瓦曰登。今豆以铜为之,则知礼家之学多出汉儒臆度尔。盖昔人于彝器未始不用铜也。此二器皆著以蟠虺,亦与著饕餮以革贪得同意。是器,周物。周官言用豆之礼为详,宜其设饰者致理为多也。[14]卷十八

上述按语虽放置于周蟠虺豆一图与周蟠虺豆二图之末,但从内容可知,王黼全部否定汉儒以木为豆的礼学观点,却用“今豆以铜为之”,则显然是总结全部四幅周豆图所得出的结果。故再用“此二器”,即周蟠虺豆一图与周蟠虺豆二图为起始点,用以说明后二图的内容。因此,《礼器图》以铜为豆的材质,源自《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四幅周豆图的材质特征。

第二,在外形方面,《礼器图》吸收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各周豆的优点。《礼器图》的豆图是“承盘以圆,而圈足稍大,纹理疏简,庶合献豆疏刻之说。豆并盖……”[1]38。则其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盛放祭品的承重盘是圆形;二是底足是圆形且较承盘大,周边有简单纹理;三是承盘有盖。与《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4幅周豆图相较可知,其外形选择吸收了各周豆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是承盘吸收周豆承盘的形制。据《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卷十八,前述周鱼豆、周蟠虺豆一、周蟠虺豆二都是圆形承盘[14]卷十八,而周疑生豆的承盘已遗失,但由其成镂空之状的承盘底座可知,其承盘也是圆形,正如《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周疑生豆条所载:“此器上若盘状而复穿镂,于濡物宜非所设,然纯旁尚余四拱,意其必有承盘,是必亡之矣。”[14]卷十八因此,《礼器图》吸收了各周豆承盘的圆形之状,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周豆[1]38Fig.3 Bean utensils of the Zhou Dynasty

二是足部吸收了周豆的圆圈形特征,采用纹饰最简单的周鱼豆图饰。由前述可知,《礼器图》豆图的足部是圆形,且在纹饰之外再外扩一圈金属,正与前述四类周豆的足部特征相同。据《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卷十八,前述四类周豆的足部都是圆形且在足部图案之外,再外扩一圈金属。[14]卷十八则《礼器图》的豆图吸收了4幅周豆的足部特征。至于其周边纹理图饰,《礼器图》虽未明述图案,但由前述“纹理疏简”,可知其当属最简单的图案。又据前述《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4幅豆图,可知最简单的图案当属周鱼豆。[14]卷十八周鱼豆条载:

夫豆盛濡物,则醢菹在焉。是器,饰以鱼鳞。而鱼,醢物之属。又为丰年众多之兆,故诗言:“众维鱼矣,实维丰年。”古之以多为贵者,莫不取此。[14]卷十八

由此可知,其图案是鱼鳞之状,与醢、菹之物性质相似,寓意丰收,足有形简意赅的特征。这正合前述疏简的纹理特征,也正符合《礼器图》豆图所画纹理特征[1]38,见图4、图5。

图4 周蟠虺豆一图[14]卷十八Fig.4 The first map on bean ware engraved with cobra pattern of the Zhou Dynasty

图5 周蟠虺豆二图[14]卷十八Fig.5 The second map on bean ware engraved with cobra pattern of the Zhou Dynasty

三是采纳汉豆特点,增补盖子和扣环。由前述可知,《礼器图》的豆图是有盖之豆,且云“豆并盖”,则其豆之本来形制不包含盖。又因《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4幅周豆图均没有盖子,只收录一个有盖子的汉豆图,即汉轻重雷纹豆一图(图6)。正如其文所述:“前一器通盖高……”[14]卷十八由此可知,《礼器图》吸收汉轻重雷纹豆一的形制,增补周豆所无的盖子。另外,《礼器图》的豆图两耳有扣环,亦是前述4幅周豆图所没有的情况,而汉轻重雷纹豆一图、汉轻重雷纹豆二图(图7)具有此特征。故《礼器图》也吸收了汉豆设置有扣环的特点。

图6 汉轻重雷纹豆一图[14]卷十八Fig.6 The first map on Light and heavy thunder bean of the Han Dynasty

图7 汉轻重雷纹豆二图[14]卷十八Fig.7 The second map on Light and heavy thunder bean of the Han Dynasty

第三,在规格方面,《礼器图》全面调整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周豆图的数值。为行文方便,本部分将《礼器图》所载的豆省称为宋豆,《重修宣和博古图》的4种周豆概称为周豆,分开则称周鱼豆、周疑生豆、周蟠虺豆一、周蟠虺豆二,各豆规格如下:

宋豆的规格是:“豆并盖重四斤一十四两,口径四寸九分,通足高五寸九分,深一寸四分,足径五寸一分。”[1]38周鱼豆是:“高五寸二分,深一寸八分,口径七寸六分,足径五寸四分,容二升五合,重三斤一十两。”[14]卷十八周疑生豆是:“高四寸五分,口径五寸四分,重二斤一两。”[14]卷十八周蟠虺豆一是:“高七寸,深一寸二分,口径七寸四分,足径六寸,容二升,重六斤有半。”[14]卷十八周蟠虺豆二是:“高七寸二分,深一寸一分,口径七寸四分,足径五寸五分,容二升,重六斤十有二两。”[14]卷十八其中周疑生豆遗失承盘,失载足径情况,无法获悉其深度、容积及足径情况。

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徽宗时期,与《礼器图》成书的南宋中前期度量衡大体相当,故可以直接比较上述5种豆器的各方面大小。5种豆器各情况比较如下:

在口径方面,宋豆4.9寸、周鱼豆7.6寸、周疑生豆5.4寸、周蟠虺豆一7.4寸、周蟠虺豆二7.4寸,故宋豆较4种周豆都小。

在足径方面,周疑生豆的足径失载,宋豆5.1寸、周鱼豆5.4寸、周蟠虺豆一6寸、周蟠虺豆二5.5分,故宋豆比其余3种周豆都小。

在高度方面,宋豆是取4种周豆的平均值,周鱼豆5.2寸、周疑生豆4.5寸、周蟠虺豆一7寸、周蟠虺豆二7.2寸,4种周豆平均值=(5.2+4.5+7+7.2)÷4=5.975寸,扣除测量误差值,正合宋豆5.9寸的高度值。

在重量方面,宋豆扣除盖子后的重量也是取4种周豆重量平均值。据前述宋代1斤≈640 g,1斤=16两,那么宋豆重4斤14两=(4+14/16)×640=3 120 g,周鱼豆重3斤10两=(3+10/16)×640=2 320 g,周疑生豆2斤1两=(2+1/16)×640=1 320 g,周蟠虺豆一图重6斤8两=(6+8/16)×640=4 160 g,周蟠虺豆二图重6斤12两=(6+12/16)×640=4 320 g,则4种周豆均值=(2 323+1 320+4 160+4 320)÷4=3 030 g。那么4种周豆均值比宋豆轻90 g。又据前述宋豆增加盖子,则4种周豆重量均值差不多与扣除盖子之后的宋豆相等。

在承盘深度方面,因周疑生豆承盘遗失,故宋豆也取其余3种周豆的平均值。宋豆深1.4寸,周鱼豆1.8寸,周蟠虺豆一图1.2寸、周蟠虺豆二图1.1寸,则3种周豆深度的平均值=(1.8+1.2+1.1)÷3≈1.4寸,正合宋豆深度数值。

在承盘容积方面,因无法确定周疑生豆容积,宋豆则比其余3种周豆小得多。由前述可知,各豆以承盘盛放祭品,其容积就是承盘的体积,又各豆承盘均是圆形,则各豆承盘当近似圆柱体。由前述可知,宋代1寸=3.12 cm,宋豆口径4寸9分,深1寸4分,其承盘是底面直径d=4.9寸、高h=1.4寸的圆柱体,其体积V=πr2×h=π(d/2)2×h=3.14×(4.9寸÷2)2×1.4寸=3.14×(15.288 cm/2)2×4.368 cm=801.41 cm3=801.41 ml。又据“宋之一升约合700毫升”[9]144,则周鱼豆容积二升五合=2.5 L=2.5×700 ml=1 750ml,周蟠虺豆一与周蟠虺豆二的容积均是2升=2×700 ml=1 400 ml。故宋豆远小于周鱼豆、周蟠虺豆一和周蟠虺豆二。

因此,《礼器图》豆的高度、重量取《重修宣和博古图录》4种周豆的平均值,承盘深度则取周鱼豆、周蟠虺豆一、周蟠虺豆二的平均值,缩小《重宣和博古图录》各豆的口径、足径、容积数值。

四、实用性:《礼器图》制作的基本原则

综合前述三部分可知,《礼器图》仅将聂崇义《三礼图》与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作品作为原型,再依据《绍熙州县释奠仪图》的使用场合改造形制或调整礼器规格。这些处理过程遵循实用性原则。兹述如下:

一是补充祭器,合并礼器图,满足实用礼仪的条件。由前述可知,聂崇义《三礼图》仅有爵坫图,未收录祝板坫图,《礼器图》则因爵坫、祝板坫仅存放置酒爵与祝板的功能差异,实属名异实同的祭器,故将两者合并为一体。如爵坫,《绍熙州县释奠仪》行事章载:“又以俎授初献,初献受爵饮卒,执事者受虚爵,复于坫。”[1]30又如祝板坫,《州县释奠至圣文宣王仪》行事章文末载:“赞礼者引初献以下就望瘗位,执事者取币祝板置于瘗坎。”[1]30此处所谓的币、祝板均是从别处所取,而非直接放置于瘗坎,因为这有违礼仪的干净原则,凌廷堪总结礼例时说:“凡礼盛者必先盥”[15]47,其原因是先盥使手洁净,表示尊敬的目的,“已盥,乃洗爵,致洁敬也。”[15]47此注原在《仪礼疏》卷八《乡饮酒礼》[16],被凌廷堪放置于一系列的先盥之礼之后,以显示其共同内涵。与此相同,《春秋左氏传》僖公五年,虞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17]而宫之奇仅以重德来反驳虞公,而非否定享祀丰洁的问题。由此可知,祭祀之礼当以洁净作为礼仪基础。

又据《礼器图》篚条所说:“币帛之将,织文之贡,爵觯之设,苴茅之颁,冠昏饮射之礼无不用焉。”[1]54那么所取之币原放置于篚之内,执事者于祭祀之时将其取出之后放到瘗坎之上,只是瘗坎被用于填放土块之处,如《绍熙州县释奠仪》载:“赞礼者曰:可瘗。置土半坎。”[1]30瘗坎被放置土块之处,肯定不够干净,这就需要有祝板坫承接币帛或者祝板等祭器以保持洁净的要求,以免被土块弄脏。

二是根据州县释奠礼参与者的身体条件调整礼器规格。《礼器图》服务于州县释奠礼,故依照州县学释奠礼的施行场合调整礼器的规格。如篚的规格,《礼器图》说:“通足高五寸,长二尺八寸,阔五寸二分,深四寸,盖深二寸八分。”[1]54这是由旧图调整而来,正如其自述:“旧图所载长广高深,未知所据。今所制造,特加细密。”[1]54即聂崇义《三礼图》所说:“旧图云:篚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高三寸,如今小车笭。”[3]卷十二故《礼器图》需依据释奠礼施行场合的州县学最小入学年龄,即8岁男童的身体情况,调整篚的规格。与之相似,《礼器图》全面缩减豆图承盘的容积,即前述《礼器图》豆图容积仅801.41 ml,远小于《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中周鱼豆1 750 ml、周蟠虺豆一1 400 ml、周蟠虺豆二1 400 ml的容积,也是以州县释奠礼参与者最小8岁男童的身体条件为调整依据。其他礼器图的调整依据,也都相似,不再赘述。

三是根据释奠礼施行情况改造礼器形制。由前述可知,《礼器图》改造聂崇义《三礼图》爵坫的形制,仅保留爵坫上部,不仅节省祝板坫、爵坫的制作成本,还更符合州县释奠礼要求,即祝板坫、爵坫的致爵与承尊功能,“必审所处而置焉”[1]52。而《三礼图》的爵坫有底座及支撑柱,使物品处于危险之境,违反礼仪规范。

与之相似,《礼器图》选择周豆形制,又吸收汉豆的盖子与扣环的形制。一是《礼器图》豆图增加盖子,是为了保证祭品的干净整洁,如《绍熙州县释奠仪图》陈设章有三处用豆,笔者以第一处为例,即“右十豆,为三行,以左为上。”[1]26朱子注曰:“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醯醢次之。”[1]26那么豆所盛之物是芹菹、笋菹、葵菹、韭菹、鱼醢、兔醢、豚拍、鹿臡、醯醢。又因释奠礼属吉礼,则上述祭品均属熟食,且在释奠礼之后作为馂余供祭礼参加者食用,故盖子可以保证祭品的干净整洁。二是《礼器图》豆图增加扣环,主要是扣环能起到辅助两人搬动豆器的功能。依据《礼器图》所述,豆的重量为3.12 kg,加上盛放的祭品(宋豆容积约为801.41 ml)后,豆的重量大约为4 kg,则其对参加释奠礼的8岁男童而言,显然负担过重,而增加的扣环正合两人合作搬运的情况。另外,《礼器图》豆图增加扣环,也是为了避免豆所盛放的食物温度过高而烫伤搬运者,如前述豆所盛放祭品均是腌渍之物或者各类肉酱,无需加热即可作为祭品,但是豚拍则是未经腌渍的猪肉,自然需要煮熟方可作为祭品,故增加扣环能够避免烫伤事故。

四是根据释奠礼施行的州县学情况调整礼器图。《绍熙州县释奠仪图》的施行场合是州县学,故《礼器图》根据州县的财政情况调整礼器形制,如为了节省布料与制作经费,《礼器图》将《三礼图》的圆形疏布巾调整为方形的幂尊疏布巾。事实上,减少释奠礼的施行费用,已是南宋士大夫的共识,如朱子《释奠申礼部检状》说:“其用铜者许以铅锡杂铸。”[6]4 994与铜相比,铅、锡的价格便宜很多,能有效减轻州县的财政负担,有助于释奠礼的广泛推行。太常寺的批文也说:

本寺勘会,欲依本官所申,将本寺《礼器图》印造,同祭祀仪式行下,随州县事力。如欲改造,即照应依式制造施行。[1]23

太常寺完全赞同朱子降低礼器制作成本的观点,确立依照州县事力执行《礼器图》的原则。这有利于在州县学推广《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综上所述,《礼器图》是南宋太常寺以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和北宋徽宗时期利用考古出土礼器编撰而成的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礼器图为原始礼图,再根据释奠仪的具体实施情况来加以改革后编成的。其改造过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改造聂崇义《三礼图》礼器的材质、形状、规格来使新的礼器适合南宋州县学施行释奠礼的具体情况;二是通过综合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所收录的各礼器的材质、外形、规格等特征来制作礼器,使其具备古礼器的各项优点。这两方面的改革均是以南宋州县学施行释奠礼的具体情况作为基础,呈现实用性的特征。

猜你喜欢

图录礼器重修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新时期古籍图录编纂出版对策研究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部分)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