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思考
——以闽江学院为例

2022-01-16谢赞忠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闽江应用型校企

谢赞忠

(闽江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应“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2]。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闽江学院更应该朝着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一、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确立依据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闽江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的实践探索,对新时期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指出:“闽江学院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但发展方向还是沿着过去的路子走的。”[3]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这既是激励和鞭策,也是目标导向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闽大校长期间指出:“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来办学,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性人才”,“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要,缺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4]。我们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立的“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全面贴近、全方位融入、全力服务福州高质量发展,把“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将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行业对接,打造特色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应推动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与我省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体系。[5]

应用型高校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6]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历层次为本科的工程型、技术型以及技能型人才,即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人才类型,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7]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潘懋元[8]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闽江学院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

国内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近年来,闽江学院围绕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着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丰富的现状,补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从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培养质量。

(一)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组织保障方面,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领导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各学院成立改革工作机构,按照改革的总体规划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各司其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制度保障方面,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融入学校相关制度性文件中。学校专门研究和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制定了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六大专项行动,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专项行动、应用型师资队伍发展专项行动、应用型学科建设创新专项行动、全方位开放办学拓展专项行动、协同保障能力强化专项行动、内部治理体制改革专项行动等六大方面。同时,健全规章制度、质量保证体系和激励机制。如设立闽江学院发树奖教金评选,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出台一批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方面的管理文件,规范人才培养环节的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经费保障方面,增加改革所需的实习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教改项目的经费投入,提高生均实习教学经费、生均实验经费标准等,加强经费的使用规范,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增经费落到实处。

(二)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拓展实习基地,保证实习质量。闽江学院针对目前专业集中实习及毕业集中实习占比较低的情况,为集中实习创造条件,提高学生集中实习比例,保证实习质量:一是增加生产性实习实训的覆盖面。学校要求所有工科专业均开设生产性实习课程,切实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专业占比。二是优先安排集中实习,严控分散实习。各学院统一组织各类实习,提高集中实习比例,进一步提高实习工作质量。三是对接地方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闽江学院通过与福州区域及周边的各行业龙头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闽江学院共建近25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力争在几年内实现全校专业集中实习比例达到100%,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毕业集中实习的比例。

2.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一是增加实验课程数量,优化实验课程结构。2021年闽江学院开设实验课程429门,其中独立开设实验课程67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大型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设计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二是鼓励更多本科生参加实验室工作。组织开展本科生实验室“三助”岗位聘任工作,即学生助管、学生助教、学生助研;同时学校每年设立“校长基金”项目,鼓励更多的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文献调研、实验条件的准备与实施以及论文或专利的撰写、发表(申请)等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三是增加实验课程经费投入,提升生均实验经费。四是鼓励老师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等项目。学校每年专门设立实验技术人员专项研究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实验教学人员教学能力。

3.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切实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各学科培养方案中学分的比重(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闽江学院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大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1 2018—2021年各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增长比重Fig.1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redit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in the total credits from 2018 to 2021

4.推进实践教学质量建设,保障实践教学质量。闽江学院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推行实践考核的规范化与可操作化,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督导专家随机听课、领导干部评课、同行听课及学生评教等途径,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考核,对困难教师实施精准帮扶。

(三)强化校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

一是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专业。为服务“数字福州”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各二级学院开展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大调研,为下一步专业设置与调整打下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闽江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适度增设新专业、调整学科门类。闽江学院目前开设的本科专业达66个,不断推进应用型专业群内涵式发展,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找准细分市场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二是现有已挂牌的产业学院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挖掘合作潜力,发挥合作优势,突出特色。三是动员各二级学院找准自身专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各行业龙头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双师双能型”教师、产学研服务等方面进行谋划,正在推进现代纺织、人工智能材料等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的筹备和建设进程。四是发挥学院、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五是邀请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提升课程设置与行业实际的匹配度,每个专业实现校企共建课程3门以上。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为建设一支专业技能优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专门制定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校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规模较2017年已有较大改观。

(五)组建创新实验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学校制定了《闽江学院创新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组建2020级人工智能创新班、财务管理创新班、物理学科拔尖生培养实验班,筹备服装智能制造创新班。鼓励各专业根据发展需求,组建创新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试验和探索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六)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建设

闽江学院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我校现有省级试点项目16项(表1)。在制度上,将学生的“1+X”证书通过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加分项,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已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在入职时更适合用人单位相应岗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设立“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既可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能水平,又可以促进就业。

表1 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截至2021年9月30日)Tab.1 Provincial "1 + X" certificate system pilot projects (as of September 30, 2021)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之对策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临闽江学院考察时指出:“闽江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立德树人是根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只有践行好这一根本任务,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才能更好地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杜绝出现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思想、心理、道德培育的现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认真谋划“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综合改革方案。通过试点工作实践,创新工作体系,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建立健全育人长效机制。

(二)拓展校企合作广度,深化产教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道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9]

一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福建省在电子信息等五大行业领域优势突出,学校应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出发点优化专业结构,与打造“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发展战略对接,尤其是与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相结合。

二是紧跟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要求的步伐,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对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10]各学院要通过对相关地方产业开展调研,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三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领域,邀请企业参与协同育人。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订单班”的形式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五个共同”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既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校本化教材、共同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同选派师资参与课程教学、共同评价和考核学生。

四是坚持“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新要求,学校应充分调研区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动态调整专业,加快建设产教融合、供需结合的一流应用型专业;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福州及周边区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把握一线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直接面向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度的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植入“订单班”“双元制”“现代学徒制”“OBE/STEM人才培养模式”等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协商、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共同参与人才质量评价。[11-12]

二是强化“第二课堂”,创新“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围绕立德、勤学、修身三个维度,关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人格养成,将三个课堂有机融合, 完善“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为载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与提高。在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各类课题研究及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通过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科研梯队等创新性实践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是立足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和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引进重心。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及特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比例,强化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适当降低学历门槛,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队伍质量。

二是重视教学、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魏饴[10]认为,师资力量是否雄厚,首先看是否形成专业团队,然后是团队结构,再看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充分梳理和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各取所长,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团队,带领本科生参加应用科研创新的科研团队。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发挥教学科研团队作战的优势。

三是要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挖掘发展潜力。通过对青年教师从入职起开始重点培养,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和各学科专业教学骨干。将培育学校自有的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与引进校外人才同时进行。

四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在经费上,加大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支持,鼓励他们成立工作站,提升应用能力。在校企合作上,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轮岗制度,定期轮流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与生产实践;保证教师在一线指导学生及自身在生产一线的时间;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断修订和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落实和加强年度考核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

(五)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智慧校园主要目的之一。闽江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整体上按照“一网两平台三中心”开展。“一网”是指覆盖所有校区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两平台”是指统一数据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是指云数据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大数据中心。[13]智慧学习教学模式可以调用更多的多媒体教材、线上慕课资源,为更好地应用各种智慧教学工具提供硬件支持,激发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的热情。

首先,变革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智慧教室全覆盖的建设,增强教学感染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智慧教室与智慧教学工具的配合,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依托“雨课堂”等教学管理平台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有效保障教学效果,拉动教育管理工作提质升级。

其次,提高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建设。随着无线网线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学生对线上学习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传统纸质的书报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建设和完善可随时随地学习的数字图书馆、增加数字教学资源库、组建线上学术论坛等,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地方经济相关产业资源数据库,深化产教融合。

再次,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以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变高校中存在的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孤岛现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从而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14]

(六)加快高水平实训平台建设,提高实习实训课程质量

闽江学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薄弱,目前仍没有国家级实训中心,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要加强各类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项目的立项培育与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平台获选国家级实训中心,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

一是增加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经费投入,搭建高水平教研平台,建立公共实验实训场所和专业性实验实训平台。筹建全校性的综合实验实训中心,整合全校实验实训资源,承载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和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为应用型人才进入企业做好基本的实践知识和基础实验实训技能的储备。

二是整合学校、企业相关资源,开展调研及讨论。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实训环节中存在的设备不足等问题,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的产业学院和校企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训平台。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及对应用型人才所需岗位技能的要求,调整相关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内容,以提升校外实验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是打破以往实验实训平台和设备由各学院各学科专业单独使用、共享意识较弱的状况,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开放共享机制,以解决实验实训设备重复建设且资源使用率低的矛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应用型人才实验实训资源的最大提升。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闽江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在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猜你喜欢

闽江应用型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闽江雨情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失控船舶重载拖带进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