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2018-07-26苏慧卿叶泽洲
苏慧卿 叶泽洲
摘 要 当今高校德育正积极寻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推进高校德育改革“礼器”德育正是先秦时期儒家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一。借鉴“礼器”的德育观对高校德育予以重构和超越,包括推进德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推进德育的概念教学、推进德育的审美教学。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礼器” 当代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的高校德育与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融合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法律)等内容,因此,积极吸收先秦礼器的德育观,不仅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也是在吸收传统德育的方法为当代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1德育的隐性课程建设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是通过综合整个校园的要素,包括校园制度、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在内的给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身在其中、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德育样态。
首先,校园制度。礼器代表了一种顺天应人、尊卑秩序的制度,它将宗法制度的等级通过生活器物表现出来并将其升华为与天地沟通的渠道,将整个社会伦理纳入这样的具象之物上。因此,它形成了一种制度,将德育的对象规范到各自的位置之中,相对于现今之高校德育而言,值得借鉴的正是这种制度的设计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
其次,校园环境。礼器涉及到食器、乐器等不同用途、材质的器物,不仅是作为先民祭祀、行军等重大事件的专用器物,还包括玉器所代表的装饰器物、酒器、水器为代表的生活器物等,实际上是将礼器的德育功能融入到生活环境中,无时无刻发挥着影响。而对于高校来说,校园中的各类设施应当被赋予道德的意义、美的意义。舒适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温馨的感觉,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各具特色的学校建筑能够给学生以归属感,让学生在各类文化交织的大学环境中寻找自我发展的意义。
再次,校园活动。礼器的德育影响力还体现在先民的参与上,先民以“事神致福”为礼器之功用,正是在这种敬畏天地的精神理念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校园文化设施及其延伸为基础,使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德育的影响。这种活动应该紧密围绕德育内容,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法律教育,活动的目标、环境、器物以及过程都应该体现某种道德概念。不仅如此,校园活动的德育影响力还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体现了德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2德育的概念教学
礼器德育观给高校德育教学的一个启示是推进德育的概念教学,即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核心概念及其规律是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道德的可教性与学生的可操作性与概念紧密相关。
其一,核心概念的把握。教学是促进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学完成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要远胜于对一般道德规范或道德案例的学习。这里就要求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把握,比如如何对核心概念进行精准剖析、如何让学生产生概念冲突获得德育核心概念的认知以及如何让学生体会并认同核心概念的价值和意义等,也学生对德育概念如何从认知到同化的过程。
其二,德育概念教学的操作行为。操作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将德育概念的定义进行分解,解析核心概念的“属”和“种差”,并分析属概念和种差的关系,然后下结论。
3德育的审美教学
礼器德育观给高校德育教学的另一个启示是推进德育的审美教学。“教学充满着美”,德育教学的审美化是指运用美学的思想、按照美的规律,充分挖掘德育中的美育因素,创设审美化的德育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审美道德认识和审美道德实践,从而把传统的重说教、灌输的德育过程变成一种审美道德体验、陶冶和感悟的过程。
首先,要发掘高校德育的美。德育教学内容之美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现有的高校德育教材主要包括国家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以及各省级、校本课程。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之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美,英雄人物思想性格之美等,教材中的内涵都能体现美之所在。另外,高校德育之美还体现在德育教学之美,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感受生命的律动感, 释放深刻的审美体验。
其次,要升华美的情感。相比于智育所重视的能力的培养,德育更强调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体验、人格的升华。一方面,对教师来说,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情绪上的波澜,打动学生的感情,并逐渐寻找机会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非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而简单解释道德训条,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形象化教学是建立审美情感的重要方法。“高校德育主要是传授伦理道德观念,它注重于理论的说理,而美育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形象来感染人,以达到教育目的”。但是,过分依赖可感具象来完成高校德育教学,只会陷入“图解理论”的困境,因而,美应该成为德育的基础之一,道德情感的养成是依赖于审美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正是“立美德育论”所追求的“让德育过程也成为因立美因而也成为审美的过程,就是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赵伶俐,杨旬,齐颖华.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2.
[2] 刘善玖.谈德育教学贯穿審美教育的必要性[J].赣南医专学报,1987 (03): 199-201.
[3]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