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儿一起建构积木”,我担任了何种角色
2022-01-15郑洁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幼儿园
文/郑洁 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幼儿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在《幼儿园游戏指导》中提出:“什么是游戏?对于这个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童年经验,说出许多概念。”我认为,游戏就是玩,是自由、自主、快乐,是幼儿和伙伴的集体行动和个性思维。它是幼儿对生活某个情景的再现,又是对自己假想预期的展示,有天马行空,也有规则约束。它是求知,更是幼儿的自我创造和满足。
《幼儿游戏与指导》一书中说:“游戏就像爱一样,无法描述”。我看自己的童年、自己孩子的童年,再到幼儿园孩子的童年,发现幼儿对建构游戏貌似情有独钟。带着这份发现与理解,我慢慢走近幼儿建构游戏,开启一段探索的旅程。
皮亚杰将建构游戏看作是一种重要游戏形式,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建构游戏是从游戏向非游戏过渡的一种游戏,从儿童游戏早期开始一直贯穿始终。建构游戏材料极为丰富多样,不同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建构特点,可诱发幼儿进行不同的建构游戏。于是,我们从建构区游戏材料全盘清查开始,先做减法,最终根据幼儿兴趣需求,将切入口聚焦在“积木”上。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和幼儿一起建构积木。
一、以旁观者身份看现状,发现实际问题,理清工作思路
积木是幼儿园建构游戏的主要玩具之一,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建构材料。积木由木质材料组成,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几何形体构成,可通过排列、组合、堆叠等形式进行建构。
以下是基于幼儿园初期积木游戏开展情况的分析:
初期工作 存在问题 设想方向空间布局。每班虽有积木区,但场地不足,区域空间划分不明确,易受干扰。重新规划区域,发挥标志作用,考虑不同场地布局的互动性。配备材料,每班开设积木区。对积木游戏基本情况认知不足。材料提供。品种单一,选用盲目,大、中、小年龄段材料大同小异,缺乏层次,数量不足,阶段性材料少。规模小,幼儿参与率低,易发生争夺材料等问题。结合不同年龄段特征,重新梳理积木清单,按实际情况投放。初步尝试多种方式,力求拓宽幼儿建构形式。对积木游戏功能和不同年龄段积木游戏年龄特征缺乏了解。技能梳理。教师关注幼儿作品多,维持纪律多,关注游戏框架及最终结果多,缺乏有效指导。幼儿建构活动随意,任意组伴。建构游戏的建构技能根据材料不同而不同。积木需要排列组合,铺平、延长、对称、加宽长高、间隔、围合、盖顶、搭台阶等技能。①梳理各年龄段幼儿特征,关注经验,帮助其整理、引导提升并鼓励分享经验。②了解各年龄段积木游戏建构技能要求,与其他领域有效结合。勇于开展观察评价,旨在助推游戏活动实效。对儿童游戏缺乏系统观察,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观察重点与游戏评价。初期阶段,虽有不同形式建构、不同方式组合,幼儿尝试设计建构方案,学看建构平面图。但教师对幼儿整体活动不了解,该有技能不确定,目的要点不明确,对幼儿游戏缺乏系统观察,无合适抓手,正确引导评价能力弱。建构前,未制订详细观察计划;建构中,无明确观察评价重点,无法有效指导;建构后,对建构过程、幼儿行为、后期作品等难以综合评价。①和幼儿一起探究具体的积木建构内容,尝试有计划地开展有效的模拟建构、主题建构和自由构建。②运用不同方法、不同路径、不同重点进行游戏观察。③沿用前期“小小观察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继续鼓励幼儿观察自己的游戏、他人的游戏,开展评议活动,鼓励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小小观察家是指在幼儿园游戏中,站在儿童立场,从事观察的幼儿。)
二、以支持者身份把方向,观察真实场景,提供必要帮助
(一)幼儿需要什么?调查基础上“用数据说话”
了解幼儿发展最好的场所是游戏现场。通过深入积木游戏,在多次观察基础上,在教师中发放“建构游戏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表,试着探寻幼儿发展需求。汇总如下:
建构技能人次19 18 13 16 17 9 14 10占比 95% 68% 84% 89% 47% 74% 53%内容 自主氛围充裕的时间、空间自主创造材料 经验 教师指导多样
梳理得出:幼儿游戏时需要多次尝试机会、一定的建构技能、丰富的游戏材料、广阔的创造空间、交流娱乐时间、需要得到认可……这次调查既是搜集答案的过程,也是教师重塑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过程。
(二)怎么追随需要?行动基础上“回顾与对话”
建构区被誉为“塑造工程师的地方”,是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主要场所。游戏一般是幼儿自己主动发起并探究。发起内容往往离不开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活动主题的认同等。幼儿动手动脑,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从开始“随性玩”到后来“好玩、有意义地玩”,历经多种学习方式,使用多种探究手段,发展多种能力,充分体现建构游戏的魅力。值得教师关注的是,在看似无意识、点散式的活动中,要能及时捕捉兴趣热点及游戏价值,学会放手,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恰当引导,提供必要帮助,有效推进活动,激发幼儿的主动创造性。
蒙台梭利曾借助儿童之口,说出教育理念:“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她用另一句话说出同样意思:“成人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她提出的儿童成长关键期,以及为儿童准备的活动材料、观察方法以及教师培训,都为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做什么”提供了比较清晰、能够操作的平台。因此,我们尝试这样做:
三个步骤 具体行动1.方案先行,行动目标“引”出来。制订“‘与幼儿一起建构积木’年度目标与推进措施”,生成年度“教研计划”,让研究过程主动、互动、实践、思辩。2.专题学习,理论知识“实”起来。(1)解读和定位——基于问题,对症切入。进行对于“‘观察儿童’,我还有困惑”问卷调查,找到症结,对症切入。教师对“到底观察什么”不清楚,难以确定观察目的与重点;不知道观察维度;教师指导时机与方式难以把握。(2)放开和介入——分享经验,适时提升。观察是指导的前提,只有基于观察和分析的指导才有效。梳理积木区游戏观察三个版块、九项内容,生成《积木区观察记录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及《幼儿园游戏指导》《学前儿童游戏》等,梳理各年龄段建构游戏发展目标及观察要点,让观察有抓手。3.现场回顾,观察记录“用”起来。师幼同时使用“观察记录”。(1)幼儿层面:借用“观察记录”,通过分享与重温,为自我思考、互相沟通、有效建构提供平台。①小组记录本。(中、大班)用于平面图设计和问题解决等。②私人记录本。(各年龄段)用于自我准备建构阶段,借助绘画建筑物草图,(如白描、色彩、影子写生等)试着表现细节。③特别记录本。(中、大班)A.日志随录。对时间、计划有概念,可个人,也可小组,用于整个过程记录。B.观察日记。带着问题观察记录。如:建构材料不够怎么办?如何让建筑物更坚固和稳定?……(2)教师层面:借用“观察记录”,通过回顾与思考,为及时捕捉幼儿兴趣热点和难点、获取实际需求、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支持。①从符号中发现需要——因记录而了解。幼儿用图案、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表达,教师通过前书写理解其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及建构情况。②从记录中解读探究——因了解而深入。分析判断需求及实际行为,以支持和引导解决问题,提高游戏质量。如:游戏中不可预测的现象常导致预设材料不适用。当出现问题时,可引导幼儿根据当下体验、生活经验对预设材料分析判断,并通过实践检验让选择有依据,让调整更合理。③从回顾中感受成长——因深入而开放。从“规划—实践—调整—作品呈现—经验分享—目标达成”,回顾整个游戏,可清楚地看到幼儿兴趣点常因某个契机产生变化,从而导致预设目标偏离。将成果与目标对比,我们发现目标改变往往与幼儿自身经验相关,教师应不局限幼儿按照预设目标构建,充分满足幼儿自主建构需求,使建构更开放。
我们努力在幼儿与教师之间寻找和建构合适关系。关注儿童行为细节、多个解决问题策略以及采用某一动作或某一策略的结果,力求能在“幼儿导向的活动”与“教师导向的活动”之间,寻找并把握适合的“度”,“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
三、以参与者身份玩游戏,探究建构项目,助推活动进程。
重温各年龄段建构游戏特点,鼓励幼儿积木游戏,并由此生发出以积木为主的项目课程。教师适时以参与者身份加入游戏,切身感受并给予“同伴”间恰当的提醒建议,关键时刻取舍“推波助澜”,改变学习形态,重塑课程观。
开展的工作 具体内容 实际行动images/BZ_62_1620_2247_2008_2433.png1次头脑风暴学习《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探讨问题:1.“以积木为主的项目课程”如何开展?2.如何以参与者身份和幼儿一起游戏并提供适宜帮助?3.如何组织确立建构主题、指导计划、参与过程、提升经验……从而进入有效的深度学习?images/BZ_62_1626_2468_1999_2742.png
一年多来,我园开展了诸如“天安门”“雷神山、火神山”等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富有意义的项目。以大班“用积木盖的天安门”为例:
(一)主题来源
“天安门”这一课程发生在大(1)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背景下,当时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给幼儿的心灵留下深刻烙印,他们被整齐划一的军姿、磅礴斐然的气势所震撼,“天安门”“阅兵式”等一下成为热议词。有幼儿提议“用积木建造我们心里的天安门吧!”立即得到热烈响应。
(二)活动过程
借助“积木”开展生成性项目课程,不只是单纯建构,幼儿不仅在“玩”,更是在“学习”和“工作”。获得建构技能同时收获不同知识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统筹规划与合作、社会交往等能力都得以提升,同伴师幼关系也进一步融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已有经验、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建构特点及能力水平、主题核心经验、对幼儿发展价值等进行整体思考。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同步走进幼儿的探究,以日常工作场为研究场,让观察研究更接地气,有的放矢(记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拓展思维(观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意义)。
四、以引领者身份做教研,优化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选择“积木”以来,我们便走在深度学习、行为实践、架构反思、改变提升的道路上。
(一)深度学习反思·改造儿童观
开展的工作 具体内容1次资源搜集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梳理积木游戏目标,为观察与指导提供支撑。2次碰头教研1.积木的特性和教学潜能是什么?2.从搭建技能、基本要求、拓展要求、技能介绍几方面梳理“各年龄段幼儿搭建技能发展表”。制订思维导图清单,知道为什么研究积木,自己做什么,怎么做。
(二)架构生态系统·优化教育观
开展的工作 具体内容 相关举措 两个优化1.积木区的环境设置。(1)空间的计划和安排。以“宽敞、开放、清爽、简单明亮”为关键词。以避开行动路线为原则,以远离门口、靠墙区域为佳。(2)积木柜的规划设置。每层每格尽量只放一种形状的积木,不把单元积木或双单元积木狭窄的一头冲外面摆放(不利于幼儿区分半单元、单元、双单元积木,妨碍其选择)做好标记,为幼儿独立收拾归位做准备。(3)预留走道,制订公约。柜子与线之间的通道属于非建构区范围。优化教师行为:看幼儿、研教师,提高行为有效度。学案例“积木上的神迷图案”。通过“什么样的标识能看懂”“标识制作在行动”等板块学习,思考儿童视角,优化教师行为。寻外援。如何汇聚各方力量,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等多层面开展积木游戏?如何优化资源,梳理自然人力、设施设备资源等,形成幼儿园资源地图及课程资源库?2.调整材料,听见需求。4次现场调研增添调整材料。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班组在原有清水积木基础上增添9套海绵积木。其他各班增添1套单元积木(390件)。3.观察现场,看见儿童。(1)明确观察要点:幼儿操作、搭建材料、所遇难题、解决方法等。(2)相关观察方法:用影像+白描的方法及时分享,思考梳理下阶段活动计划。优化教研成效:采用“前交流—中观察—后分享—勤反思——回现场—验成效”的教研模式。从观察分析的角度,如何进一步梳理具体建构游戏中适用的观察方法及解读策略?如何引发幼儿对积木游戏玩法的深度探究,对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对自己作品的规划与设计……4.回到游戏,检验成效。架构实际活动项目。结合游戏中“单位积木的选择”“运用的搭建技能”“搭建过程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教师如何结合理论学习及教研内容,有效引领幼儿开展实操。多个建构故事 尝试“基于观察的积木设计与实施”研究。(1)幼儿方面:以口述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图画、积木创作、戏剧游戏等方式,象征与表达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学习经验与创新想法的游戏历程。(2)教师方面:鼓励幼儿讨论、合作,慢慢营造积极、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在故事背后看到幼儿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多方探究渠道换一条路径:开展“思维导图+小小观察家的画语式分享”。以积木为主的项目课程是以陈述课程的发展流程为主,并以教师的发问、引导,幼儿的反馈、构想讨论、设计、堆叠行动,以及在积木搭建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技能与知识等内容,展现幼儿动态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引领探究、观察构想呈现的互动与鹰架历程。
基于“和幼儿一起建构积木”,我们熟知的太少,需要做的太多,唯有潜心学习、深入观察、客观记录、全面解读,才可能逐渐走进幼儿世界,并知道我们扮演的角色是适宜的。未来之旅,让我们乘风破浪,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