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南》背景下支持幼儿经验生长的课程实践
——以大班生成课程“你好,小学”为例

2022-01-15刘剑莺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21年40期
关键词:书包指南经验

文/刘剑莺 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在我园对面小学的操场上,丰富的活动常常吸引幼儿驻足张望。仔细倾听他们的交流,发现他们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和期盼,既有着对自我成长的肯定,也夹杂着对未知生活的忐忑。

幼小衔接是必要的活动,但是,有多少参观小学的活动是来源于幼儿自身迫切的愿望,又有多少问题来源于幼儿的好奇和行动?怎样的幼小衔接活动才能支持和拓展幼儿的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获得整合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搭建支架,让他们直接感知、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主连续地建构经验。

于是,我尝试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探索幼小衔接,充分利用了幼儿园周边资源——城中实验小学,和幼儿一起生成了课程“你好,小学”,真正落实《指南》精神,让幼儿获得多元、连续、关联、整合的经验。

1.小记者初探小学。

小学对幼儿来说是陌生、新鲜和神秘的地方。如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小学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呢?我把决定权交给幼儿,组织他们展开了一次特别的课程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幼儿纷纷提出研究计划和问题。有的幼儿想知道小学里学些什么本领?有的幼儿研究小学操场、测量操场大小;有的幼儿想知道小学生一天要上多少课。面对诸多疑问,我和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幼儿走进小学,通过实地参观来找寻找答案,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很快,有的幼儿发现铃声一响,小学生就会回教室坐好;有的幼儿发现小学座位的摆放与幼儿园不同;有的幼儿甚至发现小学黑板是可以移动的。

小记者们进行课程审议

小记者们的问题

自由参观,找寻答案

记录找到的答案

2.成立记者小分队,合作采访报道。

当幼儿把初探小学后的发现画下来并张贴在问题墙上后,才发现还有一些抽象的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例如“城中小学有几岁了,这样的问题是看不到的呀,那怎么办呢?” 经过商量,我们再次走进了小学进行了采访活动,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大家交流了采访失败的原因:缺乏经验、说不清楚、很害羞等。于是,我找来了一段记者现场采访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幼儿知道了采访前需要设计采访提纲,要有礼貌,声音响亮,要耐心听别人说话,并要表示感谢。随之,产生了“采访小约定”活动。他们通过轮流、竞选、推选等各种方式分成了6个记者小分队 ,还分工协商,确定了各自的任务,并根据需要制作了采访单和采访证。

第一次采访失败了

一起反思采访失败的原因

制订小记者约定

成立记者小分队

小记者的调查结果

我们的统计:小学幼儿园大不同

幼儿再次走进了城中小学一(1)班对老师和小学生进行了采访。土豆一组还观察研究了小学的厕所,并当时就在现场就做了报道。幼儿把采访结果汇总在一起,居然找到了小学和幼儿园的15个不同的地方。比如小学幼儿课桌椅的不同,上学所带物品不同,学习的本领不同,喝水方式不同,地址不同,等等。

3.给小学校长写封信。

土豆小记者在现场播报小学厕所和幼儿园大不同,孩子们觉得不大合理,因此有人建议要给王校长写封信。于是大家围绕“信”又开始了讨论:信怎么写?写什么呢?商定的结果是,用各自的方式合作写一封信。幼儿用涂画、涂写、模拟书写文字及创意符号等方式合作完成了书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王校长,您好!我们是大一班的小朋友,我们爱城中小学。因为城中小学操场很大,教室很多,学生也很多。小学生会拼音、算数,还会踢球、做眼保健操,会有秩序地排队。我们非常想上小学,最后希望小学的厕所能多装点水龙头和多放点肥皂哦,这样更卫生。”小记者还亲自将书信送到王校长手里。王校长对孩子们的信非常重视,他还写了一封图文并茂的回信。当孩子们收到回信时,他们激动、欣喜,面对王校长的殷切期盼,他们对小学生活更加向往和憧憬了。婷婷说:“我们的信真的没有白写。”思思说:“王校长的字写得太漂亮了,我以后也要好好练字。”A宝说:“我不害怕上小学了,其实小学生活蛮有意思的。”

给王校长的信

王校长给我们回信了

4.小书包里的秘密。

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取决于是否熟记信息,而是看幼儿有没有自主去探索、思考和尝试。因此,我们设立了“小学生体验日”。体验日中,幼儿走进小学,在早操、如厕、学本领等每个环节真正体验到了很多与幼儿园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体验背书包活动,他们又有了新的感受与问题:“呀,书包好重呀,我直不起身来啦!”“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呢?怎么这么重?”在真实体验中,又生成了“探秘小书包”的活动。他们把书包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归类成生活物品类、体育用品类、书本类、文具类,也第一次认识了字典、作文本、田字格等,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有趣的小学生体验日

哇,书包好重呀!里面装了些啥?

他们还自由分成了4 组,研究起了笔、橡皮、书本和尺子。如研究笔的小分队,不仅研究了笔的历史和演变、各种笔的用途,还统计了班级幼儿最喜欢的品种,演示了正确握笔的姿势。通过亲身的体验,他们更加清楚了小学生的规则,于是制订了“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自评表,并进行了每日签到、认识时钟的活动,建立了时间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

背着书包来上学

用各种材料制作学习用品

三、支持策略分析

“你好,小学”这个课程持续了一个学期,它是随着幼儿的探索、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让我们看到了基于幼儿问题和经验的活动发展的清晰脉络,看到了活动中的幼儿积极主动、专注投入、深度探究的自然状态。他们的观察发现、表征表达、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始终秉持“儿童立场”,细心观察,辨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巧用资源,敏锐地捕捉经验难点和挑战,留白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支持策略主要体现在:

1.满足幼儿的需要,进行课程讨论。

教师从幼儿兴趣和好奇心入手,“你想知道什么?”“我们可以怎么知道?”“你准备怎么做?”“你有什么计划?”等开展课程讨论,让小记者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内在学习,改变了原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课程讨论,小记者不断聚焦问题、在深度思考和大胆表述中不断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个性化的经验。而教师在课程讨论中,通过倾听幼儿,发现了幼儿的真实问题、发展需要、原有经验水平,在“活动—材料—经验”这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不断推动活动。

2.观察幼儿的经验,生成游戏内容。

这是一个基于幼儿的经验不断生成的课程。教师是“有准备的教师”,掌握《指南》目标中幼儿关键经验的体系,并能不断发现、接纳、识别幼儿的经验。如当幼儿采访失败,教师提供记者采访视频让幼儿模仿采访;当观察到幼儿有前书写的欲望但缺失相应经验时,教师提供字卡、图卡等,生成了“给王校长写信送信”活动,满足前书写的愿望;当发现小学上学时间为7:45,教师链接经验,开展了“上学打卡不迟到”的活动,让其不断内化好习惯。教师对《指南》的理解把握和目标意识在观察幼儿行为——判断幼儿经验——生成活动内容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3.利用幼儿的问题,推动经验生长。

幼儿在活动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幼儿经验生长和课程生发的节点。因为幼儿的问题不仅是他们复杂思维的呈现,更能引发他们的深度学习。教师要把这个问题明晰化,推动幼儿,让他们思考“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能够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然后去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不同的工具进行探索,进行新旧经验的链接。如“城中实验小学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几岁了?”并进行聚焦生成了“小记者进小学采访活动”;当他们第一次采访失败后,又提出了问题,产生了“采访单”,当他们提出“什么样的人能上城中实验小学?”,又诞生了探究地图活动,建立学区的概念,并知道了自己所在学区的小学,再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参观。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在生长,课程在深入。

4.转化开放的情境,满足主动探索。

活动中,教师始终秉持“儿童立场”,相信幼儿能主动通过亲身经历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将幼儿探索的场地转移到真实开放的小学场景中,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活动。幼儿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统计出小学和幼儿园有15处不同的地方;他们自由结伴采访并进行现场报道,他们自由组合研究文具用品。当探索场景自主开放时,幼儿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成为了强大而自信的主动学习者。

5.尊重幼儿的个性,支持多元表达。

在课程中,教师始终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与活动,而是鼓励小记者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计划、问题、方法与答案。如他们用图文符号制订了采访计划、统计了采访结果;用临摹书卡等方式创作了书信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感受;用彩泥、纸工等方式制作了书包和学习用品等。每一个幼儿都彰显着自己的智慧和学习方式。幼儿凭借自身隐含的内在力量,投入到有兴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环境互动,不断建构经验,不断成长。

支持幼儿经验生长的课程核心在于教师,根本在于了解和理解儿童,真正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让我们陪伴幼儿,和幼儿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书包指南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的书包
背上可爱的小书包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