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儿童蠊缨滴虫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22-01-08齐红丽陈善萍
齐红丽,张 英,陈善萍,文 剑
(普洱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蠊缨滴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缨滴虫亚目,缨滴虫科。该虫可通过食入或吸入等方式引起呼吸系统、其他部位感染,对患者危害较大,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现将2020年12月-2021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 例蠊缨滴虫感染致肺部感染的病例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患儿,女,4 岁,因“间断发热5d 余”于2020年12月8日入住我院儿科。入院前5d 余无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7℃,时有咳嗽,无气促、呼吸困难,予当地医院输液3d,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咳嗽。既往史:平素体健。个人史:家住在农村,居住环境一般。入院查体:T36℃,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腹平软,不胀,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及CRP 不高,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肥大外斐、呼吸道九联检均未见异常;痰培养未见异常;结核分枝杆菌DNA:未检出;胸部CT 示:左肺下叶可见片状及条索状影,见图1。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抗感染,仍有反复发热、咳嗽。12月11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肺泡灌洗液培养未培养出真菌及嗜血杆菌。肺泡灌洗液镜检可见蠊缨滴虫活动,见图2,12月14日给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滴虫感染,治疗第2d 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好转,治疗第7d,复查肺部CT:斑片状及条索状影较前明显吸收,见图3。
图1 病例1 肺部CT
图2 病例1 检出蠊缨滴虫
图3 病例1 复查肺部CT
1.2 病例2
患儿,男,3 岁,2021年1月7日因“鼻阻、流涕12d,咳嗽1 周,发热2d”入院,查体: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既往体质可,平时常住市区,发热前曾在农村停留3d。胸部CT 示: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血常规+CRP示:白细胞19.2×109/L,淋巴细胞比率13.9%,中性细胞比率77.8%,血小板281×109/L,红细胞4.42×1012/L,血红蛋白119g/L。CRP200mg/L;PCT2.54ng/L。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未见异常。结核分枝杆菌DNA:未检出。血及痰培养示: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抗感染、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减轻炎症反应,患儿未再发热,复查感染指标下降,但仍有咳嗽,于1月12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肺泡灌洗液培养未见真菌及嗜血杆菌。肺泡灌洗液镜检见蠊缨滴虫活动,于1月14日加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滴虫感染,治疗1 周,患儿未再咳嗽,复查肺部CT:左肺大叶性斑片状阴影明显吸收。
2 讨论
蠊缨滴虫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该虫主要是寄生于蟑螂、白蚁肠道内的单细胞原虫,可形成包囊,随蟑螂的粪便及呕吐物排泄而污染食物或分布在其活动的环境中,被人食入或吸入而致病。Martínez-GirónR[1]认为通过吸入家庭环境中包囊为其传播途径,并在患者的痰液中得到证实。近几年来,尤其随着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临床应用,蠊缨滴虫在肺部疾病患者检出率呈增多的趋势,国内外有相关病例报道。感染者以呼吸道最为常见,多伴有基础疾病及免疫抑制因素[2,3]。但也有报道[4]其他部位感染。
本次报告的是2 例被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患儿,为学龄前期儿童。其中1 例女性儿童,家住在农村,生活条件一般,家里蟑螂较多。另1 例男性儿童,常居住在市区,家庭条件好,发热前曾在农村停留了3d。入院后查肺部CT 见斑片状阴影,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时灌洗液镜检发现蠊缨滴虫,加用甲硝唑氯化钠针抗滴虫感染,治疗1 周后复查肺部CT斑片状阴影明显吸收,效果显著。出院后继续口服甲硝唑片巩固2 周,并随诊2 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情况。
3 结论
查阅知网及万方数据,儿童感染病例报告少见。对于临床出现发热、咳嗽,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尤其肺部CT 检查有明显感染灶时,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是查找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和诊断肺蠊缨滴虫感染的重要依据,并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明显改善患儿病情及减少并发症。同时,进行家庭卫生健康教育,定期清除蟑螂,能降低再发及其他家人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