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07苏满想张素粉薛艳
苏满想,张素粉,薛艳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1眼科,2检验科,广东 珠海 519000)
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多发生于妊娠不足32孕周的早产儿,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首位因素[1]。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常见的临床表现[2]。ROP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3]。ROP患儿抗VEGF治疗的时间窗很窄,把握药物治疗的时机以及选择适合药物治疗对用药后的疗效影响很大[4]。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ROP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RO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OP眼底病变特征分期分为Ⅰ区ROP组和Ⅱ区ROP组;选取同期50例周边视网膜发育良好且后期复查未发生ROP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ROP患儿符合ROP诊断标准[5];②早产儿;③研究征得患儿家属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①ROP 3期以上病变患儿;②足月生产儿;③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患儿。ROP患儿胎龄27~32周,平均胎龄(30.28±1.07)周;男11例,女9例;Ⅰ区病变8例,Ⅱ区病变12例。对照组胎龄26~32周,平均胎龄(29.64±1.16)周;男28例,女2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70例早产儿使用Retcam3筛查眼底:开始检查前1 h禁食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66782,永光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5 mL,托吡卡胺25 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25 mg)点双眼散瞳,10 min/次,点3次;使用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56587,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0.5 mL∶2.0 mg,0.4%)进行表面麻醉;使用开睑器进行开睑,将卡波姆凝胶(国药准字J20160001,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0.2%,10 g∶20 mg)涂在角膜表面,使用Retcam3检查右眼与左眼眼底,采集后极部及周边各象限眼底图片并保存。ROP患儿均接受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即于患儿角膜缘后1.5 mm穿刺后注入雷珠单抗注射液(注册证号S20110085,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规格为:10 mg/mL)0.25 mg。70例早产儿清晨空腹抽取2 mL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PEDF。
1.3 观察指标①检测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和PEDF。②临床疗效:治愈:附加病变及嵴完全消退,无新生血管和新的嵴形成,病情稳定;疾病进展:病情恶化,ROP向4期发展。随访3个月,根据疗效将ROP患儿分为有效组和进展组,比较不同预后患儿治疗前后的VEGF/PEDF。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的VEGF、PEDF水平比较Ⅰ区ROP组和Ⅱ区ROP组治疗前的VEGF均高于对照组,PEDF均低于对照组(P<0.05);Ⅰ区ROP组治疗前后的VEGF均高于Ⅱ区ROP组,PEDF均低于Ⅱ区ROP组(P<0.05);Ⅰ区ROP组和Ⅱ区ROP组治疗后的VEGF均低于治疗前,PEDF均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各组的VEGF、PEDF水平比较(±s)
注:治疗前,与Ⅰ区ROP组相比,a P<0.05;与Ⅱ区ROP组相比,b 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VEGF(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区ROP组 8 241.86±32.77 204.37±26.34*31.11±9.50 47.28±5.15*Ⅱ区ROP组 12 204.31±39.05a 171.70±17.13*45.25±10.94a 53.30±6.57*对照组 50 108.42±31.52ab - 62.66±15.07ab -F/t 26.880 3.377 14.947 2.177 PEDF(μg/mL)P 0.000 0.005 0.000 0.047
2.2 不同预后ROP患儿的VEGF/PEDF比较有效组治疗后的VEGF/PEDF低于治疗前及进展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患儿的VEGF/PEDF水平比较(±s)
表2 不同预后患儿的VEGF/PEDF水平比较(±s)
组别 n VEGF/PEDF t P治疗前 治疗后有效组 14 5.15±1.54 3.38±1.09 3.510 0.002进展组 6 6.44±1.51 4.65±1.33 2.179 0.054 t 1.726 2.241 P 0.096 0.034
3 讨论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既可以阻断视网膜产生的VEGF,也可以中和玻璃体内高水平的VEGF,在治疗ROP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Ⅰ区ROP组和Ⅱ区ROP组患儿治疗前的VEGF较对照组高,PEDF较对照组低(P<0.05);Ⅰ区ROP组患儿治疗前后的VEGF均较Ⅱ区ROP组高,PEDF均较Ⅱ区ROP组低(P<0.05);Ⅰ区ROP组与Ⅱ区ROP组患儿治疗后的VEGF均较治疗前低,PEDF均较治疗前高(P<0.05)。VEGF是最主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与许多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PED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新生血管抑制剂,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分化活性,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另外,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PEDF可下调VEGF表达水平,抑制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杜婉丽等[7]的研究显示,ROP患儿的PEDF较无病变早产儿的PEDF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ROP患儿的VEGF、PEDF与非ROP患儿存在显著差异,ROPⅠ区病变患儿与Ⅱ区病变患儿的VEGF、PEDF存在显著差异,ROPⅠ区病变患儿接受治疗后的VEGF、PEDF与Ⅱ区病变患儿存在显著差异,Ⅱ区病变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更好,临床可通过监测VEGF、PEDF指标为ROP的诊断与病变分区的确认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有效患儿治疗后的VEGF/PEDF比治疗前低,且低于进展患儿(P<0.05)。ROP主要是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和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所致,PEDF与VEGF比例的失衡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治疗前后VEGF/PEDF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效果差异[8]。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组患儿的VEGF/PEDF低于进展组患儿,提示临床可通过监测治疗前后的VEGF/PEDF来预测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ROP患儿与无病变早产儿、ROPⅠ区病变患儿与Ⅱ区病变患儿的VEGF、PEDF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监测VEGF、PEDF指标为ROP的诊断与病变分区提供参考;疗效不同患儿的VEGF/PEDF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监测治疗前后的VEGF/PEDF变化来评估患儿的治疗效果。